烏蟒島——要塞區老兵的第二故鄉

閱讀更多軍旅美文

故事大約發生在明末隆武年間,山東既墨縣的一個小漁村裡。


春季裡的一天,李氏四兄弟駕船出遠海打魚。在返回途中,突遇狂風暴雨,大浪一個接著一個砸向船頭,船兒前起後伏,左右搖擺,漁船隨時有翻船的危險。四弟立馬把蓬缷下來,為了減輕漁船搖擺,需要把桅杆也拔下來。眾兄弟齊心協力,就在把桅杆拔下的一剎那間,一個巨浪打開,桅杆是拔下來了,可沒有把住,掉到海里去了。

危險是暫時解除了,可是船沒有桅,也就失去了動力,只能隨風逐流。

此時,一個大浪打來,舵也被浪抽走了。

眾兄弟為正住船頭,只好用大櫓來掌握方向。誰知,剛搖不一會兒,咔嚓一聲,大櫓也斷了。這真屋漏偏遭連夜雨,行船又遇大櫓斷。喝涼水都塞牙,運氣背透了!

茫茫大海,四面看不見山,他們完全迷航了。這真是叫天天不應,叫海海不靈。連一向很有主見的大哥也六神無主,不知所措。

不知過了幾天,他們已糧盡水絕,再加又冷又怕,已經喪失生的希望,只能聽天由命了。

也不知又過了幾天,兄弟四人終於熬不住了,昏死過去。

等他們醒來時,船已穩穩地停靠在一個小島的海灘上。

這就是今天的烏蟒島吳家溝海灣。

來年開春,他們又返回山東家,把孫姓的親戚接來了。

就這樣,親戚接親戚,親戚再接親戚,島上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從那以後,他們便在此生活,結婚生子,繁衍後代。

這只是個傳說,千萬別當真!

烏蟒島人歡迎您

你來烏蟒島,必然乘坐小長山島5號客船。你從皮口港登船,途經小長山島,然後再到烏蟒島。全程大約需要140分鐘。票價113元。

小長山島5號客輪

乘坐小長島5號,大約70分鐘便到小長山島。

長山島跨海大橋。

大小長山一橋通,大海變通途。

小長山島5號客輪

船一離開巴蛸島頭,你便可以遠遠看見東面酷似餑餑形狀的小島,那就是咱的故鄉一烏蟒島。

近點,再近點,首先映眼簾的卻是聳立烏蟒島上最高山上的風力發電機。還有那三座信號塔。風力發電機在當年,它可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風油發電機組合。這是烏蟒島人的一大驕傲。

客船從小長山出發,大約經過70分鐘便來到烏蟒島港。

烏蟒島港於二零零三年建成並投於使用。

當年在烏蟒島待過的陸海軍老兵們,只要你一踏上故鄉的土地,請跟我來,我帶著你沿著環島公路去看看如今故鄉的新面貌。

烏蟒島分公司職工宿舍大樓

烏蟒島分公司辦公大樓

烏蟒島港大門樓

碼頭長廊

出了港,一直往上走,便來到柳樹溝。

柳樹溝人家

沿著環島公路東行,走不長時間,便來的孫家溝。

孫家溝人家

繼續東行,就來到烏蟒島第一大溝一吳家溝。

吳家溝人家

吳家溝港的塔吊

老兵們,請你繼續跟著我的腳步,沿著環島公路繼續東行。

我們首先來到當年烏蟒島獨立營所在地看看。營房雖然年久失修,可仍然保持原樣,牆上的水泥抹的黑板報,仍然還在。

我們沿著環島公路再往東走,便來到了羊圈。

如今的羊圈變化可大了,一到東山後,遠遠便看見矗立在地下海灣三面環水的海上樓閣。

遠看海上樓閣

通往塢道的公路

冷庫加工廠

建沒當中的廟宇

馬聚公司辦公大樓

公司職工宿舍

你如果有興趣,坐在平臺上,邊喝茶,邊可欣賞北坨子,菜坨和和二坨子前的美景,一覽無遺,盡收眼底。

你可以觀賞到風平浪靜時大海模樣,還可以看到怒髮衝冠時的大海樣子。

你如果是位好釣者,完全不用坐船,甩杆釣幾條小魚,那簡直不叫事。

沿著環島公路繼續東行,便來到大岺崗溝。

這裡當年是烏蟒營一個排的營房。而如今早已不見蹤跡,從二零零六年就在此建起漂亮的馬祖廟。

馬祖廟

從前的前裡圈早已面目全非,如今前裡圈已變成海濱浴場。一條水泥公路,只需三拐便來到海邊。盛夏時,你坐在涼廳裡,一邊喝著茶,邊欣賞大海的美景。

曾記否,想當年快艇來島送物資,北面風大浪高,無法卸貨,只好來南洋前裡圈,用小船一船一船船運到岸上,然後,戰士肩揹著物資,通過一條近四十度坡的羊腸小道,七彎八轉,九十六拐才來到山頂。

從大岑崗沿著環島公路南行,公路兩傍樹木茂密,技葉茂盛,搭肩勾背,遮天弊日。大約走十多分鐘,便來到第一個坑道,四炮口。

離開四炮口,繼續南行,道路兩傍,坑道上下便是高大的桑葚樹。這些樹還是當年你們栽的,現今早已開花結果。

每年六月下旬,便是桑葚成熟的季節,你看看這些桑葚個大鮮嫩,你還不垂涎欲滴。

看到眼前的坑道,能否喚起你們的記憶?

這麼多年過去了,坑道上面的紅字標語依然還在,還能清晰看出什麼字。如果是當年書寫標語的老兵看了這組照片,還不激動得心跳加速,渾身發料?

每個坑道里有一門海岸炮,每個坑道 ,就是一門岸炮的家。

二炮口

當年同一時間在坑道上面寫的紅字標語,唯獨一炮口的字跡清晰,顏色鮮豔,“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格外醒目。

從一炮口出來,往西走大約二百米,便是當年連隊發電所。

當年連隊發電所

當年連隊的車庫。

再往西走,便來到當年連隊的所在地。

首先映入眼簾的則是連部大門樓門柱兩傍的標語。左邊寫的是“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萬歲!”。右邊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

大門左邊寫的是“提高警惕”。

右邊寫的是“保衛祖國”


就是當年連部所在地。

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座磚石結構的二層小樓依然保持良好。當然了,何多何少,我還是感覺有些妻涼,終歸多年無人居住,也無人看管。

順著老唐溝,繼續西行。

雖然大雪已下多日,可是環島公路上依然白雪皚皚,雪地上無一足跡。

對了,咱不能西行,還有一個地方忘記了。

那就是咱吃飯的地方。隨著一條泥土路一直往溝底走,大約六七分鐘,便來到當年連隊的飯堂所在地。飯堂上面不遠,首先看到卻是那水泥做的黑板牆報。這麼多年過去了,還保存良好,黑色也沒完全退去。

在黑板報下面不遠處,便是一眼水井。

老兵們,只要你在海岸炮連待過的,一定不會忘記這口水井吧!

這口水井當年可立下汗馬功勞。

連隊當年登島時,老唐溝根本沒有水井,只有一米深的小水灣。是戰士們日夜奮戰,大幹一個多月,才打完了這口三十多米深的水井。

井水不但清涼甘甜,而且水源充足,總也不幹。七十年代初,大旱之年,烏蟒島其它的水井都幹了,陸軍及百姓用水也從大陸用船運來的。

唯獨這口井還有水,今年也不例外。

這座二層小樓,便是你們當年吃飯的地方。如今看後有些心酸,小樓已被高大槐樹松樹和尬條所包圍。小樓的門窗早已不知去向,槐樹們把頭也伸進窗戶內,正好成了它們避暑的好地方。整個樓房,千蒼有孔,面目全非,昔日的模樣,只能在回憶裡。看們眼前的樓房,睹物思人,感慨萬千,瞬間打開了我塵封多年的記憶。曾記否?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八日,那是我們終生難忘的日子。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我們心中的紅太陽,毛主席因病逝世。舉國上下,統一時間在全國各地為毛主席舉行追悼大會。烏蟒島軍民也不例外,都集中在海軍飯堂,為毛主席舉行追悼大會。會場肅穆莊嚴,飯堂正前方牆上掛著毛主席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凡是入會人員,一律胸前佩戴著一朵小白花。下午三點整,追悼會正式開始。廣播員用那悲切的聲音向全世界宣佈: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世界人民的偉大導師毛主席因病逝世的消息已播出,滄桑心碎,令人潸然淚下。會場內哭聲一片,其哭聲驚天地,泣鬼神,連蒼天也傷心落淚,那天還真淋淋啦啦下起了小雨。此情此景,至今記憶猶新,經久不忘!這會兒該往西走了。


南洋環島公路一段

過了羊坨岑背便來到尖坨子岑背。

老兵們,羊坨子還記得嗎?

沿著環島公路來到廟山

環島路一段

沿著環島路直往下走,我邊走邊看,左拐完了,再又拐,右拐完了,再左拐。就這樣,我一直走下去,我心裡總不踏實,這條道我還是第一次走,我總懷疑是走錯了。

又走了一會兒,還是往下去的路,根本沒有向北走的道。

我認為自己走錯了,決定順原路返回山頂。

老兵們,你們在此等候,我返回看看情況,有什麼事,咱電話聯繫。

俗話說得好,下山易,上山難。我又順原路來到山頂。

我四處看了又看,根本沒有第二條水泥路。由此可見,沿著這條水泥路走是沒有錯的。我又順原路又重走了一趟,

繼續西行,便來到當年陸軍炮連的第一個坑道。

一個坑道里放一門炮,四個坑道四門炮。四個坑道就是四門炮的家。

第二個坑道

第三個坑道

第四個坑道口周圍已被各種樹木遮擋得嚴嚴實實,幾乎看不見坑道口。

當年海軍有四門海岸炮,看護著烏蟒島的東方。

陸軍烏蟒炮連也有四門炮,守護著烏蟒島的南方。

烏蟒守備連也有四門炮,看護著烏蟒島的北面。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小島,駐有陸海軍,還有那麼多炮,由此可見,當年的烏蟒島的軍事位置是十分重要。

環島路傍的涼廳

垃圾處理廠

到頭大江

烏蟒島最西頭的溝一張家溝

張家溝人家

張家溝人家

這座營房是當年烏蟒營的炮連所在地

老兵們,咱們繞島一週,又回到烏蟒島港。

咱故鄉也確實是太小了,繞島一週,又走又看,又拍照,還帶解說,還沒用兩個小時。

按理說,看也看了,玩也玩了,是否該坐船走了?

走是不可能的,沒有船。雙號進島,當天返回。

既然走不了,咱也別閒著,聽我給你講兩個關於咱故鄉的事。

(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末,烏蟒島被遼寧省政府和瀋陽軍區授於“擁軍愛民模範島”的光榮稱號。

這是烏蟒島人的又一大驕傲!

烏蟒島的軍民也無魁於這個稱號。

烏蟒島當年陸軍駐紮著一個獨立營,海軍一個加強海岸炮連。

當年烏蟒島的軍民關係,用魚和水關係作比喻是再恰當不過了。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當年烏蟒島沒有港口碼頭,部隊炮艇來人來貨,只能遠遠在港外拋錨,等船去接送。

學生放寒假裡的一天,烏蟒炮連指導員家屬來島探親,懷裡還抱個剛滿週歲的嬰兒。

去接人的小漁船剛靠上炮艇,指導員家屬便把嬰兒遞給來接她的小戰士手裡。她剛撒手,你想不到,我想不到,她更想不到,綁包小孩小被的帶子開了,小戰士接到手裡只是個空小被子,孩子從被下面掉到海里去了。

就在孩子掉到海里的一剎那間,姓孫的漁民眼尖手快,他俯下身子,一把抓住小孩的棉衣,隨勢提上來,孩子得救了。

一時間,漁民巧救落水嬰兒的故事成了烏蟒島軍民飯後茶餘的美談。

當然了,在當年,烏蟒島軍愛民,民擁軍的故事還有很多,這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罷了。

(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年初期,烏蟒島就安裝上了程控電話。同年長海縣被授於”中國電話第一島”的光榮稱號。烏蟒島才是名符其實的中國電話第一島,因為當年烏蟒島上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家裝上了程控電話。烏蟒島當年可是報紙有名,廣播裡有聲的小島。這是烏蟒島人的第三大驕倣。


老兵們,咱再欣賞下故鄉的美景。

夜幕降臨,視線東移,一條漁船打開船上所有燈,是在告訴過往的船隻,我已泊錨休息,請繞行。

遠遠望去,北坨子前白茫茫一片。似氣非氣;似霧非霧;似雪非雪;似絮非絮;似雲非雲;似浪非浪;似煙非煙。這就是傳說中的海浩。

天氣好極了,漁民們正在碼頭忙著分苗。不一會兒,便引來了幾隻海鷗,海鷗越來越多,它們也不怕人,就在船周圍轉悠。

一會兒,群鷗齊鳴,在海灣上空盤旋著;一會兒,它們又都俯衝到海面覓食。

它們自由自在,無掬無束,悠閒自得地做著自已喜歡的事。

它們相互追逐嬉鬧,打情罵俏,悠哉悠哉。

漁民分什麼時間苗,它們就陪著什麼時間。

這真是漁鷗共享,各有所需。

老兵們:歡迎你們再來!

再來時,最好是“十一”前後,那時候正是甩鮁魚和鱸魚的季節,也是海島漁村最美的時候。

老兵們,無論你在何方,也不管你官居何位,請不要忘記你的第二故鄉一烏蟒島!同時,讓美篇帶上我對老兵們的祝福:春節快樂,萬事如意,永遠幸福!

啊!

烏蟒島一咱們的母親。

您雖然身體嬌小,卻用那柔弱的肩膀,挑起我們輩輩人的生活重擔!

您雖然物產饋乏,卻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們代代人成長。

您雖然貌不出眾,卻用那博大的胸懷,保佑著子孫萬代平安幸福!

正應了那句老話: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我們愛您一偉大的母親,我們為您驕傲!為您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