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抢救!和时间赛跑!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最大的区别是,文物是静止的物质形态,非遗是活态的以人为主体的无形状态。


非遗传承基本上是靠人的口传心授。例如曲艺说书,在旧时代,是盲人的一条生存之道,曲目传承靠盲人师傅说一句,盲人徒弟记一句,只有口头传递,没有文字记载,所以,盲人师徒一旦离世,这种艺术到此就戛然而止!

还有许多珍贵的手工技艺,只在一个家族内部男性中传承,往往是只有一个人掌握这门技艺,这个人如果没了,这门技艺也随之灭绝,非遗保护的词语叫“人亡艺绝。”

对待非遗,最开始提出的是“抢救,保护,传承”六个字,抢救的意思,就是抓紧时间,从那些年老体弱的传承人口中,把技艺、方法、秘诀、故事、传说、书词,歌词等等,挖掘搜集出来,并采用文字、摄影、视频、音频等手段记录保存下来。

​​

抢救!就要和时间赛跑!有许多珍稀的非遗,就在古稀老人的肚里,稍一迟疑,疏忽,就“弦断音绝”了!除了扼腕叹息,连一点门都没有。

我是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这样的事例,至少遇到三次,感触尤为深刻。

一、一个同事的母亲,小脚女人,不识字。可却是个奇人!年轻时,当生产队会计,把来往账目记得清清楚楚。怎么记?心里记,或采取类似于“结绳记事”的办法,简直神了!更奇的是,装满了一肚子故事、歌谣、谚语。同事就是听着这些从小长大的。非遗保护一开始,就赶紧让他去挖掘整理母亲记忆深处的财富,可是,晚了!老人不久便去世了,一肚子非遗都带走了!


​​

二、2009年夏天,大营镇峪里村李索川和我闲谈,无意中提到村里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会把一种草叶捶打在白布上,做成花衣服。职业习惯,使我认识到这东西宝贵。所以,急忙问:“老太太身体咋样?” 李索川说:“很结实,经常下地干活,去街上赶会。”接着,又补充说:“老太太很能,剪纸,绣花,讲故事都会。”听到身体状况不错,我松了一口气,决定有空一定去拜访。然而,没几天,李索川过来说:“那个老太太走了!突发心脏病。”我当时的反应是,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


三、还是2009年夏,在西张村镇人马寨村,挖掘搜集“地坑院营造技艺”。有一天下午,准备走时,无意中碰到一个名叫王增虎的老人,他听说我们在问地坑院怎么建造?便走过来,插话:“这些都在我肚里,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随口便说出了崖面、窑洞、门窗、炕灶等,建造的具体数据,还说了几句技法口诀。我们约定,再等几天带着摄像机,来录视频。谁知其他事情缠身,两个月后,我们准备好器材,要去采访王增虎。却听说,他得了癌症,现在已经病危,家里不愿让人打扰。唉!你说这都叫什么事啊!


抢救!和时间赛跑!只有事中人,才能深刻体会非遗保护的急切性,紧迫性!

这句话是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冯骥才老先生说的。是从实践中凝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