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昔人”你知道是谁么?

唐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中的“昔人”指的大概是仙人王子安或费祎。不过,到了宋朝,黄鹤楼又与仙人吕洞宾联系到了一起。今天,就为大家解析这首传说为纯阳道人吕洞宾所作的名篇《黄鹤楼》。


吕仙洞

吕仙洞又名吕公洞,位于黄鹤楼东北脚下、白云阁以西。 吕仙即吕岩,字洞宾。现在的吕仙洞”是在原洞址上稍加扩展重建的。洞呈“U”型并贯通,内设有由一整块汉白玉石精雕而成的吕洞宾平卧雕像以及香炉等,整座雕像长3.1米,高1.71米,重5吨,吕洞宾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之所以在黄鹤楼有很多吕洞宾的传说、故事、遗迹,与相传他在此修仙有很大关系。

正文:

《黄鹤楼》

纯阳道人 撰、书

黄鹤楼前吹笛时,

白苹 1红蓼(liǎo)2满江湄。

衷情欲诉无人会,

只有清风明月知。

【译文】

1.白苹:一种多年生的浅水植物,可入药。

2.红蓼: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水边、沼 泽等潮湿处,花朵为红色。

诗词解析:

作者在黄鹤楼独自吹笛,江边景色明丽,笛声却无人欣赏,其中情感也没人能理解。这样的孤独寂寞中,作者却并不悲伤,而是以清风明月为伴,展现出一种旷达与潇洒。这首绘景寄情的作品,意境圆融而浑化,情景交融,一气呵成,但内容稍显平淡,略欠新意,在古典诗歌的灿烂星海中并不算优异之作。

不过,这首诗的书法却别具一格,通篇用笔跌宕起伏,奔放豪迈,满纸生风,观之似乎可以想见书者当年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时那酣畅淋漓的场面。就单个字而言,书写时重起轻收 ——起笔时落笔较重而收笔时较轻——虎头蛇尾,是其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黄”“楼”“前”“蘋”“知”等字上表现尤为明显。

背景趣闻:

落款的纯阳道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吕洞宾。《全唐诗》把这首诗收在吕洞宾名下,但是这首诗的著作权并不应该属于他。

南宋学者吴曾考辨这首诗是一位叫做吕元圭的人在北宋元丰年间写的,题在黄鹤楼旁边石照亭的窗户上,湖北提刑喻陟(zhì)还在这首诗的后面另题了一首诗,也有人认为吕元圭是吕洞宾的别称,因为宋代人常尊称吕洞宾为吕先生,而“元圭”和“先生”字形相近,符合传说中惯用的“猜字谜”方式。

南宋的张邦基的《墨庄漫录》中甚至还有与之相关的一段故事:吕洞宾化名吕元圭,与江夏一座“杨氏书院”中的岑文秀等人交游,有一天他忽然对朋友说:“有恶人来了,我要去躲避一下。”于是渡江离去。

这个“恶人”正是前面提到的喻陟,他在当天晚上到任湖北提刑,马上命人寻找“吕元圭”,找不到,便抓来岑文秀逼问,甚至大刑伺候,喻陟告诉岑文秀,这位“吕元圭”就是“吕先生”。

这个故事没有直接提到这首诗,而且很明显是编造的,因此并不能证明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吕洞宾,而且在史料中,宋代也确实有一个叫做吕元圭的人,曾在浙江嵊县做过官。无论如何,这首写在北宋年间的诗,作者都不可能是唐代的吕洞宾。

结语:

吕洞宾作为家喻户晓的仙人,

被附了很多故事,

而这些传说故事,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的诗词解析就到这里~

黄鹤楼公园欢迎大家登楼赏诗赏景,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期待你来黄鹤楼,写下自己的佳篇!

from黄鹤楼

—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