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的民俗风俗文化,全部在这里了!穿透岁月的异彩,值得收藏!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 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

生活在冠县这座小城里,就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冠县,值得我们无限品读。今天,冠县小城故事整理汇总了冠县的民俗风俗文化,这些行走在岁月里的“精灵”,有的面临失传危机,有的重新焕发活力,这些穿透岁月的异彩,是一代又一代冠县人独有的记忆。让我们记住这些文化遗产,不断创新,并加以传承,让这些民俗文化在新时代找到新的定位,焕发新的生机。

全文共3941字,多图,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冠县马宋店村—搧蝴蝶

“搧蝴蝶”属于冠县地方民俗仪式的一种,它产生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马宋店村,是建村以来一直流传的在特定时间表演的民俗仪式。 马宋店村位于冠县县区的东北方向,村庄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自马宋店村成立至今,每到元宵节前后都会举行“搧蝴蝶”仪式活动,中间或许会因天气等原因暂停一年。

“搧蝴蝶”名称由来是因为在表演过程中有一名仪式表演者手持竹条一颤一颤象征蝴蝶飞舞,另一表演者跟着蝴蝶上下翻飞,用扇子搧或扑打嬉戏,供人们观赏。这种追赶蝴蝶的表演形式被人们叫做“搧蝴蝶”。

村里没有记载这种活动到底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只知道历史悠久,辈辈相传。

柳林花鼓

冠县柳林花鼓是一种舞蹈艺术,属民间“鼓子秧歌”,大约起源于清朝初年。它以独特的挎鼓方法、有情节、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独树一帜,受到文艺界及有关专家的的高度评价。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柳林花鼓至今活跃在民间文艺舞台,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林花鼓演出形式也在不断进步,在演出服装和生动道具的衬托下,演出队员矫健的步伐,欢快的节拍,将古朴豪放的传统艺术风格与快捷多变的现代审美意识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淳朴气息,又展现出农民的豪迈气慨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北馆陶镇郎庄面塑

郎庄面塑,是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起源于聊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2008年6月14日,郎庄面塑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郎庄位于聊城最西端冠县北陶镇境内,全村仅300多人,曾经因为家家都捏面塑而闻名。关于郎庄面塑的历史,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说法不一,郎庄面塑的发展也仅靠言传身教。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郎庄面塑面临失传危机。一位面塑老技人曾说“一些能捏面塑的老人都相继去世了,而年轻人对这个手艺根本不感兴趣”,如何传承是一个难题。

虽然面临失传危机,但随着近几年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人们对传统手工艺也越发重视,郎庄面塑要利用“互联网+”的时代优势,与美术艺术、造型艺术相结合,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出一条综合型产业化道理。(说到这里,好想去学学呀)

冠县查拳

查拳是中华武术中唯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少数民族拳种,发源于山东省冠县张尹庄,距今已有1200 余年的历史,在武术界素有“南拳北腿山东查”之誉。传说,唐朝“安史之乱”时,朝廷向西域大食国借兵平乱。大食国将领滑宗歧,因受伤流落冠县,受到冠县张尹庄村回族群众的精心照料,康复后感到无以回报,便将自己擅长的“架子拳”传授给村民。后请师兄查元义传授“身法势”。当地人为纪念查、滑二人,将“架子拳”称为“滑拳”,“身法势”称为“查拳”,统称“查滑拳”,简称“查拳”。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查拳通过与其它拳种的交流学习,加上历代大师的切磋琢磨,创新发展,内容日渐丰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查拳体系。

在去年央视热播剧《铁血将军》中,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冠县查拳研究会会长沙宗朝带领众弟子在剧中的精彩表演,让全国观众领略了查拳文化,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加强引导,鼓励传承人珍惜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理查拳历史文化资料,打破“传回不传汉”传统,做好保护、传承、弘扬工作。

目前,冠县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查拳文化”,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已成为在全国拥有重要影响和众多习练者的著名武术流派。

定远寨镇黄寨子村木板年画

做木版年画用的梨木板

用浆糊将原稿粘到梨木板上,粘的过程必须用手将原稿完全抹平,不能有一点褶皱,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需要多年的经验才能摸索出下手的力度。

将原稿粘贴好后进行雕刻

雕刻好的木版和使用的工具,一块木版需雕刻10天左右

年画印刷前进行调色

上色完成后进行印刷

印好的年画

冠县定远寨镇黄寨子村木版年画之刻版技艺大约起源于清朝中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今已传至第八代,是旧时东昌府图书、年画行业刻版艺人的主要来源地。历代曾有多位刻版艺人被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书商聘请。

木版年画手艺非常讲究,木材要用梨木,纸张要用熟宣。一张年画的制作,需要原稿,制版,雕刻,印刷四道工序,所有的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最重要的就是雕刻,当确定好要雕刻的原稿图案后,就要在打磨好的木板上一刀一刀刻版,刻板的过程是一个体现水平、磨炼技艺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年画逐渐消失,制作者们纷纷转行;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再传承这门技艺,刻版艺术已濒临灭绝。

蛤蟆嗡

蛤蟆嗡《武训舍情》剧照

蛤蟆嗡《三起轿》剧照

冠县蛤蟆嗡始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是流行于冠县桑阿镇、贾镇、梁堂一带的民间小戏。它是由河北落子传入山东后,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长,并和当地语言相结合形成的独特剧种。取名蛤蟆嗡,是因为这个剧种使用一套特制乐器,状如胡琴,奏出音响似蛤蟆叫声。蛤蟆嗡剧种兴盛于清末民初,现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林降狮舞

“柳林降狮舞”因流传于山东省冠县柳林镇南街而得名。柳林降狮舞是清朝初年从原堂邑(东昌府区堂邑镇)县城传到此地的,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有故事、有人物、有道白,表演独特,伴奏恢宏,在众多“舞狮”中独具一格,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降狮舞的确切渊源已无法考证,只知道其组织名为“降狮会”,是群众自发组成的演出团体。降狮舞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娱神,多在庙会上进行演出,年关时节也表演降狮舞自娱自乐。

2009年9月2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柳林降狮舞”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武训故事

武训(1838—1896年),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称武七,后改名武训。武训终身行乞办学,身边不留分文,为群众办学的先驱者,著名平民教育家,受到朝廷的表扬。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让穷苦孩子读书。20岁时当了乞丐,吃尽人间苦,受尽人间罪。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1888年在柳林镇建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1890年,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杨二庄义塾。1896年,又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御史巷义塾。

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享年五十九岁。

武训故事与蛤蟆嗡、柳林降狮舞一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田庄花船

“冠县田庄花船”是山东省聊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流传于山东省冠县冠城镇田庄村一带。田庄花船起源于十九世纪初,历史悠久,据说花船的表演形式起源于“三国演义”故事,周瑜用计骗刘备的夫人孙尚香带阿斗回东吴,欲以阿斗要挟刘备退还荆州。诸葛亮识破诡计,通过“赵云拦江”、“张飞赶船”夺回阿斗。后人为纪念此事,遂将其演变为花船表演流传至今。

田庄花船表演分文、武两场,文场演唱,武场舞蹈。文场共5人,踩街时敲锣鼓,表演时演唱本地流行的乱弹。乱弹历史悠久,被称为“北曲遗韵”,唱腔风格高亢嘹亮、悲壮苍凉,别有韵味。演唱的剧目主要有:《铁冠图》、《高平关》、《赵公明下山》、《高金宝下南唐》等。舞蹈表演者共12人,均有固定角色,其中花船3人,花车4人,二人绊4人,老姜背老婆1人。

宝德葫芦

冠县宝德葫芦产于冠县辛集乡岳胡庄村,有几百年葫芦种植加工的历史,被誉为“鲁西民间一绝”的“宝德葫芦”就出自岳胡庄村。

宝德葫芦是在祖传“ 刻花葫芦”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的民间葫芦工艺品种。它从传统的刻花、 片花发展到烙花、浮雕、高浮雕、 透雕等多种手法,品种也从“ 蚰子葫芦”发展到上百个品种。

三合庄高跷

冠县辛集史庄圈椅

史庄圈椅因产于史庄村而得名,属祖传手工绝活,至今已传九代,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相传清朝初年,史庄村有一木匠张氏,不仅手艺精巧,而且善于创新。他利用柳木,借鉴太师椅款式,几经创新而成。经历数代传人的改革和发展,史庄圈椅最终形成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独树一帜的造型特点:圈扁适当,美观大方;重心适中,坐卧舒适;不用铁钉,组装严紧,结实耐用。被列入聊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