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凝结了古人智慧的字,我们受委屈之后常用!字源非常有趣

“厭”是“厌”的繁体字。

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厌”“厌恶”等这个“厌”字。

这个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他的造字原理和造字之初的意思都比较有趣,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贬义词”意思。

大家可以花十分钟了解一下这个字,顺带体会一下古人的智慧。

也感受一下汉字的博大精深。

“厭”这个字分为两部分。

第一是“厂”,第二是“猒”

这个字的造字原理大概是这样的。

“厂”是石块的意思。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

山石之厓巗,謂象嵌空可居之形。

也就是山崖下边的缝隙,能遮风避雨住人的那种。

类似于这种

意思就是大石块下的空地,缝隙。

这是“厂”

那么“猒”呢?

谓之“饱足状”,就是吃饱了之后的状态。

这是金文,也就是大篆。

怎么看呢?

金文上,左边是“口月”不是“日月”,右边则是“犬”

“口月”是什么意思呢?

上口下月,是“以口食肉”之意。

“月”在古代有肉的意思。

并不单指“月亮”。

像我们看到的“胖”“肝脏”“脾肾”

等等跟身体有关的字,几乎都带“月”字旁,此时的“月”就当“肉”讲。

而且在草书中,代表“肉”的月,和其他的月,草法是不一样的,写法不一样。

这个有机会再说。

先说这个字“猒”

左边以口食肉,但是未必是人吃,也可能是右边的狗吃。

关键是“犬”的篆书是这样写的。

而“猒”中的“犬”篆书是这样写的。

其余的部分没问题,形变而已。

关键是中间多出了蓝色部分。

跟“T”一样。

还是倒着的,在肚子附近。

这就有意思了。

肚子撑起来了,吃饱了。

所以“猒”是饱足的意思。

引申为“肥大”

那“厭”这个字的意思也就出来了。

“厂”下“猒”

石头缝下的肥大之物

意思就是“窄”呗。

(如果没记错的话,孙悟空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如果造字的话,“厂”下加“猴”是不是可以特指孙悟空?)

會意,形聲-小篆文  〔用〕石塊下的肥大之物,象徵狹迫,受氣足也。

说文解释,窄,“受气足”

所以有了以下的解释。

可厭:令人心生不悅。  討厭:惹人心煩。   (讨厌)厭煩:受氣足而心生煩悶。   (厌烦) 厭惡:受氣足而心生不悅。    厭倦:受氣足而疲倦。    厭足:滿足。

可厌:令人心窄,有气

讨厌也是如此解释。

厌足有必要说一下,“满足”

其实“猒”本身就是“满足”的意思。

只不过加“厂”以后意思变了。

才有了“厌足”一词。

但是到后来“猒”和“厭”基本就通用了,但是只在满足这个意思上可以用。

“猒”不能表示窄

“厭”能表示满足

这个字其实特有意思,骂人常用。但是一开始这个字确实不是骂人用的,而是受气之后无奈才说的。

也就是说,能让被人说出“讨厌”俩字的人,并非出口者口无遮拦无理取闹,实在是其人太过可气。

但是来源也比较好玩,又方便记忆。

所以闲来写这么一篇文章,让大家多认识一个古字,多体会一下古人造字的智慧。

这个字我就得意那个“犬”的小肚子。

你们呢?

如果有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一下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