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赫拉查达》标题交响曲中美妙的故事和音乐都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舍赫拉查达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却散发出东方神话的芳香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美学分析

向阳光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 (又名《舍赫拉查德》),内容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亦称《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之一。该作品写于1888年夏,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一千零一夜》这部伟大的民间故事集内容包罗万象,有格言、谚语、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等,写情写景深刻生动,真实地反映出中世纪阿拉伯地区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这部作品是根据《一千零一夜》中故事内容,由一些阿拉伯东方的画面和形象交替组成,其中有的是风俗性的趣闻,有的是幻想性的大自然景色或爱情的场面。有时充满炽热的激情,有时则是细腻、温柔和静观的抒情诗。所有这些都以诗意为其基调,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敏锐感情,散发出东方神话故事的芳香……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曾经在沙皇海军中担任军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之时已有丰富的游历。而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的灵感,即是来自于他心中对于东方神话般的印象。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他在《我的音乐生活》一书中这样写道:“我创作《舍赫拉查达》时所依据的程序是《天方夜谭》中许多个别而不相关联的故事和情景,这些片段和画面分散在组曲的四个乐章里:大海和辛巴达的船;卡连德尔王子的神圣故事;青蛙王子和公主;巴格达的宴会和船撞上立有青铜骑士的峭壁。”但是,他在书中又指出:“我认为不宜在我的作品中寻求过于明确的标题,因此以后在印行新版时,我甚至取消每一个乐章前的名称所包含的对这个乐章的暗示,在写作《舍赫拉查达》的时候,我标上这些提示的用意只是想把听众的想象,引入我自己的想象所遵循的发展轨道,而我给每一个听众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来领会到更具体更详尽的概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想象更为详细的个别细节。为什么我的组曲又冠以《舍赫拉查达》的名字呢?因为冠上这个名字和《天方夜谭》的标题能使每个人联想起东方和神话的美妙,……”

作者在初版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就下决心要把自己的每一个妻子在初夜之后都处以死刑。可是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又译“舍赫拉查达”),非常机智,嫁给这位苏丹王之后,她每晚给国王讲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而每次都是讲到最紧张、最精彩的地方停住,留到第二天晚上再讲。这样,国王为继续听下去进一步了解故事底细,而破例没有处死山鲁佐德这位新娘。山鲁佐德又以同样的方式讲了一连串的动听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最后,苏丹王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山鲁佐德白头偕老。山鲁佐德不但救了自己,而且拯救了无数姐妹的生命。

前苏联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评论本曲时说道:“在富于造型性、色彩性的组曲中,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充分发挥了他的造型能力与幻想力。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不是情绪的紧张度和戏剧性,而是色彩和装饰的对照性配置,是优美的节奏和出色的表现力……在这部大规模展开的东方风格的交响组曲中,有着用音响来表现的风光景物、风俗性场面、传奇性故事以及抒情性的插曲……在色彩合理的配置、动力性的音响(音的积蓄与释放)、拍节的匀称以及诸音乐要素的平衡等方面,《天方夜谭组曲》无疑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中最成功的。”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在最早出版的总谱中,每个乐章均附有标题,标题内容取自《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但在重版时,作者将各乐章的小标题全部删去了。看来作者后来并不希望本曲具有过于明确的标题内容。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为奏鸣曲式结构。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达的船

该乐章描绘的意象十分明确,读过《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人想必都认识辛巴达这个勇敢的航海旅行家,他曾七次出海远航,为期数十年,历尽千辛万苦和惊心动魄的艰难险阻,到过钻石山、猿人岛,同吃人的巨人、骑在他身上的海老人以及种种怪物打过交道。他的船几次触礁沉没,只是幸运和他的机智使他摆脱这种种危险。作曲家在这首乐曲中所描绘的,只限于辛巴达的船航过的那个大海的画面,至于辛巴达所经历的那么许多惊险的奇迹,则留给听者自由地去领会。不过在所有的描绘大海的音画中,这段乐曲也是相当出色的一曲。其动人之处显然也不仅在于对海上风光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也在于其同瑰丽的文学故事巧妙地融合为一。作曲家卓越的配器技巧也使这一巨幅航海壁画更加显得灿烂夺目。

乐曲开始是一段由两个音乐主题组成的引子,即该乐章的序奏,庄严的广板,第一主题为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主题,显得威严而冷酷。首先由全部弦乐及单簧管、大管、长号、大号,以三个八度齐奏出e小调、2/2 拍子,低沉而严峻的音响,这是刻画残酷的苏丹王形象的主题:

6 - 3 - |5 - 5 4 3 |4 - - 4.1 |#2 - 7 - |0 0 0 0 |2 - b 7 - |

接着是木管组的延续与和弦进行;然后,在竖琴的伴奏下,独奏小提琴拉出了一个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美妙的旋律,这就是代表主人公的舍赫拉查达主题:

6 - 6 565 454 343 246 176 |6 6 565 454 343 246 176 6 |6 246 176 6 246 176 6 - |

246 176 246 176 2 4 6 1 7. 6 |

呈示部的主题开始前,有两小节律动性的伴奏音型引入,便进入辛巴达的故事氛围之中,接着小提琴奏出大海的主题(即主部主题):

1 - - 1 - 5 b|7 - - 7 6 #5 |6 - - 6 - #56 |2 5 0 0 0 0 |2 5 0 0 0 0

大提琴和中提琴伴以悠长而且带有起伏性的固定音型,给人以浩瀚、宽广的海洋形象,展现出一望无际,波涛翻滚的海的画面。

本乐章有两个副部,第一副部先由长笛吹出,它描写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辛巴达的航船在从容不迫地行驶着的形象——这就是辛巴达船的音乐主题:

4 3 |6 5 2 3 4 3 |6 5 2 3 4 3 |6 - - 6 - - |5 - -

主部主题接着又出现,一组带有东方色彩的上行音,由木管乐奏出,低音部描绘海浪波动的节奏音型一直在继续着,木管乐互相呼应,仿佛辛巴达的小船在大海上轻轻飘行。

第二副部主题转为#f 小调,旋律来自舍赫拉查达主题:

6 565 454 343 246 176 |6 565 454 343 246 176 |

6 246 176 6 246 176 |6 246 176 7 . 1 2 |

这一乐章的发展部由呈示部的主题材料自由发展而成,它所描绘的是一场猛烈的狂风暴雨。通过两小节的引子,音乐进入再现部:主部再现时,旋律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结合,描绘了海上暴风雨的情景。尾声,长笛和双簧管奏出抒情柔和的辛巴达主题,宛如建立在海的主题上的低吟曲调。这时,辛巴达的船好像又驰向了远方。

第二乐章:卡连德尔王子的神圣故事

此乐章借用了《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脚夫和巴格达三个女人的故事”中曾经套进的三个僧人的故事,这三个僧人原先都是王子,由于不同的奇妙遭遇他们全都瞎了一只左眼,剃了头发和胡须,穿上僧服。他们在巴格达那三姐妹的家里叙述各自经历的事件……

乐曲以急驰的节奏、战争似的号鼓与如偃月刀闪现的铜钹,诉说着沙漠上的冒险故事,充满着形象和色彩的急剧转换,其所展示的各种绚烂神奇的幻想性场面格外引人入胜。这个乐章是用舍赫拉查达的主题(慢板)开始的,这个主题贯串在整个交响乐组曲中,它不仅起到了联贯和统一全曲的作用,而且时时提醒人们:讲故事的主人公是舍赫拉查达。

接着大管吹出了王子卡连德尔的主题。b小调、3/8 拍子:

32 3 |21 2 17 |16 17 |1 7217 |6 . |6332 3 |21 2 17 |16 17 |1 7217 |6 71 |2 2 3 |43 543 |2 2 3 |1 7161 |2 2323 |4

主题接着由双簧管、第一小提琴,以及木管乐器主奏,在变奏中发展,乐队不断地改变音色,音乐的进行逐渐加快,情绪也越来越激动,仿佛故事的内容在层层深入,把人们的想象引入东方神话般的世界里。在结尾中音乐的速度渐慢,低音弦乐拨奏出苏丹王的主题,同时双簧管吹出了一个经常在全曲中出现的华彩动机,这是从卡连德尔的主题发展而来的一种终止:

6 . |6 67 217 |176 6 |6 671 217 |176 217 176 |217 176 217 |176 6 |6 .

中间部分是威武的交战的音响,它的主题旋律建立在d小调上,2/4 拍子:

3.3 6 |6.6 177 |6.3 6 |6 - |

这个主题的音型,首先在铜管上阴森而神秘地吹响,接着在各种乐器上反复出现。最后木管吹奏了三遍我们已经熟悉的终止动机(见前例),中断了交战的场面。之后,一个新的插曲——大鸟鲁赫带着刺耳的啸声疾飞而过,增添了神话色彩。

再现部的音乐是卡连德尔主题的变奏,尾声在出现苏丹王的华彩动机后,又有一段小的发展,仿佛故事虽告一段落,但苏丹王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还在回味无穷。

索罗夫佐夫论这一乐章时指出:“讲故事的人虽然消逝了,但是故事却在音画里复活。”

本乐章描述了青蛙王子和公主的爱情:略带温柔的阿拉伯曲风,可谓是一篇音乐抒唱的爱情诗——这也是四个乐章中最为优美耐听的一个乐章。在《一千零一夜》故事集中有着很多“像满圆的月儿一般”天生的一对对美人儿,像夏梅禄和白都伦、白迪伦丁和赛玉妲、阿里和张丽丝等都是。作曲家只是借音乐中强调表明王子和公主的美貌就像从一个模子铸出来似的,甚至连那些女仙和恶魔都无法赌出个输赢来。至于这一对对王子和公主的缠绵悱恻的爱情奇遇,作曲家依然留给听者以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

首先出现的是在小提琴上“唱”出的温柔、抒情、如歌的王子主题。G大调、6/8 拍子:

34 |5.65 3.21 |3 . 334 |5 6565 434321 |3 . 661 |2.32 171 |6. 1 7 |671 21.7 |1 . 161 |

2.32 7.65 |6 . 661 |2 3232 171765 |6 . 671 |2.32 171 |6.75 565 |435 454 |324 335 |

671 76 765 |5 . 4 3 |234 32.1 |1 . 1

这个主题后来转到木管乐器上去,并且用色彩鲜艳的奇妙的经过句镶嵌在中间。

接着单簧管在g 小调上唱起流畅、娇柔、妩媚的公主主题,它比前主题更具有东方色彩,弦乐节奏性的伴奏和打击乐的结合,使曲调的舞蹈性明显地突现出来:

12 |3.23 354 |3.23 312 |3.23 354 |3.23 321 |2.32 217 |1.21 176 |721 171 |6

再现部在新的色彩中重复着这两个主题,王子主题的旋律更具有装饰性,他的发展两度被舍赫拉查达的旋律的出现所打断,这依然是在明确地提示:是苏丹王的美丽的妻子在讲述这个奇妙的故事。

第四乐章:巴格达的宴会和船撞上立有青铜骑士的峭壁

终乐章就像是一场五光十色的狂欢宴,混合着东方生活中的画面、色彩、音响和香味:成群的跳舞的人们组成了特别的阿拉伯图案——姿态妩媚的少女、骆驼驮着达官贵人、嘈杂的叫卖声、玩蛇人吹奏的有魔力的曲调、托钵僧表演的幻术、以及贵重的香料沁出的香味,这就是巴格达的节日。

乐曲开始的引子由苏丹王和舍赫拉查达主题构成。这里苏丹王的主题由弦乐和木管奏出,已失去原有的那种威严和恐怖力量,而舍赫拉查达的主题则由小提琴双音奏出,使人感到沉着而自信的王后已开始征服凶暴的苏丹王。

随后,乐队奏起具有东方舞曲风格的轻快节奏,引出了简洁热情的主部主题:7#1 21 |7#1 21 |7#1 27 |171 671 |7#1 21 |7#1 21 |7#1 27 |171 6 |7#1 23 |43 54 |32 17 |171 671 |7#1 23 |43 54 |32 17 |171 6 |

在惶惑不安的号音之后,奏出了王子卡连德尔的回应:

23 |4 3543 |2 2 3 |1 7161 |2 0 2 3 2 3 |4 3 5 4 3 |2 2 3 3 |121 761 |2

副部的主题是第三乐章公主主题的流畅旋律:

12 |3.#23 |3 5 4 |3.#23 |

富有东方色彩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在6/16 及3/8 拍子中都以变奏体的形式多次变化反复,特别是通过调式调性的不断转换,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巴格达节日场面。

在展开部中,除了呈示部的主题素材之外,还引进了两个主题:经过很大变化的苏丹王的主题及卡连德尔的故事的交战场面中的威武的号音,进一步描写了巴格达节日的喧闹场面。

再现部中,尤其在结尾中,整个管弦乐队响亮的声音,把狂欢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结尾部分转为6/4 拍子,音乐也随之转入狂风咆哮、波涛汹涌的暴风雨画面,航船终于被排山倒海的巨浪冲向一块矗立着青铜骑士塑像的礁石,辛巴达的船在暴风雨的袭击下撞上巨石而沉没,整个乐队发出了两个强有力的和弦,弦乐器奏出急速的下行装饰经过句,木管、打击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翻滚气势,仿佛描写航船触礁、粉碎……

暴风雨平息下来,大海的主题却在悲伤地鸣叫着。然后,船的主题,即辛巴达船的音乐主题再次出现,似乎辛巴达并没有死,而是平安地回到了巴格达。简短的尾声是与组曲第一乐章中的主旋律相呼应的,先是小提琴柔和地奏出舍赫拉查达的旋律,在它的高音区的长音衬托下,低音提琴奏出了苏丹王的旋律,它的情调已变为十分亲切温柔了,乐曲以舍赫拉查达的旋律回答,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乐曲的深层含意。最后,在带有一丝神秘的旋律中悄然收束,终结了这个神奇的音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