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湖泊 为何牵动亿万人民的心?


在新疆,有这样一个湖泊,论风景,它不如赫赫有名的赛里木湖、喀纳斯湖;论探刺激,它不如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论渔业产量,它不如博斯腾湖。 然而,这个湖泊却是整个新疆北部的生态屏障。 近些年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湖泊倍受人们关注,它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 这个湖泊就是艾比湖。


艾比湖,蒙语意为"向阳之湖",位于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北部、阿拉山口以南,西与北疆铁路精河到阿拉山口段相邻,东为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是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 艾比湖靠近边境,是一个“国门湖”。 从艾比湖向北行35公里,即到阿拉山口,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
艾比湖湖面呈椭圆状,长约35公里,宽约18公里,湖面面积约805平方公里,水深平均2-3米,湖面海拔189米,周边的湿地总面积约2670平方公里,是天山北坡绿洲与荒漠共扼演进的中心,在调节气候、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专家考证,6000多年前,艾比湖的湖面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最深处有90米。 建国初期,艾比湖的年入湖水量达12亿立方米,湖面面积有1200平方公里。 历史上,曾经有47条河流和小溪注入艾比湖,上世纪70年代后变成7条河,后来只剩3条河。 奎屯河的水曾经占到艾比湖流量的40%以上,现在基本上断流了。 目前主要靠精河和博尔塔拉河两条河。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市的扩张,导致用水量增加,使得入湖水量逐年减少,湖面逐步萎缩。 据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00年到2015年,艾比湖湖面面积呈缩减趋势,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缩减加剧,到2015年缩减至362平方公里,最深处不过2米多,仅为2003年的45%。
艾比湖的西北边是 阿拉山口 ,再往北就是托里 ,这两个地方都以风大而著名。 因此,艾比湖一带成为 新疆年大风日数最多的地区,一年中将近一半时间都是大风日。 新亚欧大陆桥铁路有140公里沿艾比湖通过,这一泓碧水本发挥着抵御风沙、保护铁路的巨大作用,就像一把保护伞维持着该地区乃至整个新疆北部的生态平衡。

然而,湖面萎缩导致艾比湖湖水矿化度升高,土壤盐分增加,荒漠化程度加剧。 在阿拉山口大风的作用下,艾比湖成为中国西部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直接威胁到新亚欧大陆桥的安全运行。 每当大风掠过艾比湖干涸的湖底,就会卷起细小的盐碱颗粒和沙粒,形成漫天尘暴,天昏地暗。
风沙肆虐,导致农田被毁,道路被流沙覆盖,电力系统中断、火车通行受阻。 由于沙埋路面,已迫使312国道精河段三次改道。 由于浮尘天气增加,浮尘中的颗粒钠盐含量高,造成当地肺部疾病、呼吸道疾病、眼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 周边群众苦不堪言,每逢刮风便携带塑料袋出门,罩在头上以防风沙,“风吹石头跑 ”的情景随处可见。 艾比湖曾被预言为第二个罗布泊。
据测算,每年被大风吹走的沙尘及盐碱颗粒达480万吨。 艾比湖盐碱颗粒的直径虽然只有0.02微米,但起尘量是一般沙漠的20多倍,而且腐蚀性很强。有人计算过,这些盐尘粒可以飘浮5000公里,一直影响中国北方或者更远的地方。

为加紧保护和恢复艾比湖生态环境,为了不让艾比湖成为第二个“罗布泊”,2015年以来,博尔塔拉州对艾比湖流域用水加强统一管理,建设了大型水库为艾比湖补水增水,还实施了节水灌溉、退沙还草、退耕还林等工程。 近年来降水偏多,入湖水量有所增加,自2016年起,艾比湖湖面开始恢复。 截至2017年7月底,艾比湖湖面面积恢复到805平方公里,是2015年的两倍多。
在艾比湖,人们走出了一条防沙治沙的新路。 人们在艾比湖保护区指定的沙荒地,铺设滴灌,挖种植坑,种植梭梭苗木,投放肉苁蓉种子。梭梭林对保护区的防风固沙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肉苁蓉会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博尔塔拉州还将处于艾比湖保护区缓冲区及核心区交错地带的38户牧民进行生态移民,安置在博乐市、阿拉山口市落户。
2002年,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 截至目前,艾比湖湿地保护区已恢复2670多平方公里,跨精河县、博乐市和阿拉山口市三地。 每年鸟类繁殖和迁飞的季节,艾比湖聚集的天鹅、大雁、野鸭等水鸟多达几十万只,湖波荡漾,水鸟啼鸣,风吹芦苇,花飘万里,周边胡杨重新焕发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此外,艾比湖中含有丰富的盐硝资源和被誉为水产业“软黄金”的卤虫卵资源,卤虫体生物量和卤虫卵产量在国内盐湖中独占鳖头, 据专家测定,艾比湖卤虫虫体年资源量可达2万吨,虫卵资源量为200至400吨,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文/图 纳兰小鱼 部分图片来自GOOGLE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