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骄傲;一种不走极端的进化方式——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总结的智慧,这种智慧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大的意义上,中庸说的是治国、齐家、为人处世之道。但是从个人进化角度,中庸是一条修行之路,如同《道德经》说的也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启示,其实也是一条修道、得道的路线。

在智慧状态,头脑和心紧密地融合着,头脑脱离了概念和经验的束缚,正确地表达着心;而心的直觉自由地穿梭在可以无限扩展的心量当中,并在客观经验中获得证实。所以纯净的头脑加上心的直觉经验,就是一种中庸的智慧,在这里是不需要经过任何思考过程的。

在中庸状态,一切是不造作、平衡自然的。内在认知保持着清晰度和创造力,外部表现却又是平凡、接近人性的。中表面字意上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但是在《中庸》里面,中更确切的意思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当七情六欲未有征兆之时,才是真正的中。在这种状态,比较容易持守。守中内心便有和气。

等到七情六欲已经起来,人心就会浮躁不安、心随境转,想要再守中便会很难。所以中庸之道其实也是一种内证功夫,首先需要培养心的定性。

用觉察的方式来类比,当七情六欲只是作为一种未知的能量形式活跃在潜意识当中的时候,此时如果保持觉察是可以非常有力量的,觉察成为一种细致入微的内在探索。只要觉察到这些细微的能量形式就可以让它们很自然地平息下来。

但当这些能量形式开始活跃,变成一种可识别的经验,这种经验就会被大脑贴上标签,它们就有了自己的定义。"喜怒哀乐爱恶欲"就变成了一种带有心理印象的情绪和情感,这时候守中似乎已经不容易了。而且有了标签的定义,它们就有机会收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当无意识的情绪和情感被识别,此时大脑被迫进入一种评判和选择过程,意识就开始呈现分裂和对立状态,心和脑开始分离。想要彻底平息情绪已经不可能了,中庸的状态已经消失。在这种失衡状态,人就可能陷入极端或不自然的行为和表达当中。

即使后面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也只是一种认知上的弥补,而非中庸的智慧。所以能够在事物未发生之前就先有所觉察,从而防止意外,类似道家"先鉴善察"的真观,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带来的变化被视为一种文明的进步。但这些进步以及通常所谓的社会经验、知识技能、智力提升并不是真正的进化。因为它并没有把心性包含其中。

没有对心性的认识和了解,心脑不能融合为一,就是不平衡的非自然进化。这样的进化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扭曲和客观环境影响,其过程一定是非常曲折漫长的,必有堕落的阶段,而且心灵所遭受的痛苦通常是很难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