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丨金剛鑽與瓷器活

許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句俗話,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這句俗話暗含了一門,

今天已經從我們身邊消失的古老手藝:

鋦瓷。

瓷器漂亮實用,卻易碎,

今天,摔碎的瓷器直接扔進垃圾箱。

古人惜物,

想著的是如何修修補補再派上用場。

以“金剛鑽”“鑽眼”“鋦釘”補綴的鋦瓷手藝,

應運而生。

在《清明上河圖》裡,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最早的鋦瓷場景:

北宋街頭的鋦瓷人。

在低物質低消費的古代,

這一行當一出現,

很快就被百姓認可,

瓷器的擁有者,

只需要支付遠低於購買新瓷器的費用,

破碎的瓷器便得到新生,

同時也創造了一門,

足以養活匠人的手藝。

鋦瓷前,

師傅會仔細檢查損壞的程度,

不會放過任何一條細微的裂痕,

然後根據瓷器的器型和紋飾,

定下在哪鋦,打幾個鋦。

之後便是用專門的工具“金剛鑽”,

在瓷器表面打孔,

打孔過深,會打穿瓷器,

打孔過淺,會讓鋦釘不牢靠。

只有經年累月反覆敲打的老師傅,

才能最好掌握鋦孔的深淺。

打好孔後,

將鋦釘修整成合適的大小,

把它們敲入鋦孔內,

最後用瓷粉和蛋清調和的混合液,

進行防水處理。

這樣,

一件鋦瓷活才算是完工。

據說,

以前的鋦瓷匠人,

在幹完活以後,

都會向僱主要水喝。

鋦瓷匠人,就在僱主面前,

用剛鋦好的瓷器,

一邊和主人聊天,

一邊喝水,

過了幾分鐘,滴水不漏的鋦瓷,

在二人相視而笑之間,

完成了“驗收”,

鋦瓷匠人收下工錢,拾起工具,

繼續去幹下一單活兒。

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

到了清代時,

即便是鋦瓷這樣不起眼的行當,

也被喜好玩樂的貴族們,

發掘出了一種新奇的美。

當時有一類專門使用金銀花紋鋦釘,

配以高審美的鋦瓷匠的手藝,

製作的一種最高等級的鋦瓷,

叫做“秀活”

“秀活”的出現,

讓當時的八旗子弟,

得到了欣賞頂級殘缺美的入場券。

而他們發現的這門藝術,

也一直傳承到今天,

使每一個普通人,

都能從鋦瓷這一智慧中,

感受到破碎與完整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