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红楼“梦”难圆

一位资深心理学教授,因梦而生疑,逐开启了红学探秘之路。他运用其擅长的精神分析技巧,如同探案般精心梳理故纸堆,在一些线索中寻找和思考,最终找出了《红楼梦》的“真”作者。这一切过程,他写在了《红楼梦圆——一个心理学家的红学探秘》(以下简称《梦圆》)这本书中。“真作者” 是谁?可信吗?

——题记

在红学界,自胡适以来的主流派系都是坚持《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但是持“去曹说”观点的也大有人在,《梦圆》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他是从什么线索出发来寻找“真作者”的呢?他说——

“当然《石头记》中的第一道具:青埂峰下石头以及石头变成的宝玉。” “这肯定是《石头记》中一开始就有的内容,肯定是原作者所写,也肯定寄托了他的最主要的信息。”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最早的书名是叫《石头记》,开篇提到女娲氏在大荒山元稽崖炼石补天,炼出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独剩一块未用。此石后来通了灵性,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逐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据此,《梦圆》作者认定,“未能补天”就是“真作者”最基本的自我比拟,而“补天”就象征着“候补帝王”,应该是王室子孙,或者是太子,或者是皇帝。为什么没能“补天”呢?一定是遭遇了重大变故。从这个线索进一步梳理,与历史陈迹中可能的“原型”逐一对应,最终确定此“真作者”就是明代的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说起朱允炆,可谓是历史上最悲催的一个皇帝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其父朱标太子病故后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继位称帝,时年21岁。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书生气十足,温文尔雅,仁慈但懦弱,且有点优柔寡断。他登基不久,即在亲信大臣的辅佐下,施行政制革新,改变祖父的一些弊政,施行一系列利国惠民的新政,史称“建文新政”。

但是,由于朱允炆的过于仁慈和优柔寡断,在“削蕃”这个重大问题上,措施不当又没把握好最佳时机,使得势力雄厚的燕王朱棣(朱允炆的亲四叔)趁机以“清君侧”之名,举兵反抗朝廷,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 。

这场“靖难之变”给朱允炆带来了灭顶之灾,仅仅四年的帝王之旅即告结束,并且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以至成为至今未解的一大悬案。

《明史》上关于朱允炆的下落说法矛盾,一说他死于宫廷大火,二说他逃出了宫殿。而一个普遍通行的说法是,他逃出宫殿出家为僧,但去向不明。这也成为朱棣的一块心病,登基不久就派锦衣卫四处寻访,终是无果。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秘派胡濙(时任户科都给事中,后升任礼部左侍郎,是建文时期进士)专事暗访朱允炆下落,竟长达16年,直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回到京城连夜去见了朱棣。自此,朱棣收回了密令,不再追查了。史学家们认为胡濙一定是找见了朱允炆,并确认其已无复辟帝位的想法,朱棣从此得以彻底放下了心。

史上还有一个说法,明英宗正统年间(即公元1440年)太监吴诚发现了朱允炆的踪迹,此时的朱允炆年逾六旬,一身僧人打扮,并亲口承认了自己的身份。此时永乐皇帝朱棣已死去十六年了,当朝皇帝是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按辈份朱允炆是他的叔爷爷。

朱允炆算得上是历史上最悲凉的一位皇帝。他只坐了四年的龙椅,就被自己的亲叔叔举兵推翻,躲藏了大半生,敲了几十年的木鱼,并且经历了一次次被追杀的危险!

这样惨痛的“人伦巨变” ,也比较符合《红楼梦》故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即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建文朝的倾刻间覆灭,也恰好对应了书中关于“末世” 的说法,朱允炆也很像青埂峰下那块未能补天的“顽石” ,而朱允炆出家为僧的命运也和贾宝玉最终出家的结局极为相似。是巧合还是牵强附会?

我们都相信《红楼梦》是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写实小说,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生活细节,完全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很难写得出来的。但同时我们也知道,《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部巨著的人,无疑是才华相当出众的文学大家。如果朱允炆是原稿作者,那么首先必须确定他是否具有相应的文学水平,否则一切都是空话。那么,他的文学水平如何呢?

有个关于朱允炆的传说流传甚广,说是有一次太祖朱元璋与皇子皇孙们在宫内欢饮,以月为题咏诗,朱允炆收束两句为:“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 诗中境界大异帝王之家堂皇气象。太祖心有不悦。后来又令作对,出句是:“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对道:“雨打羊毛一片膻。” 太祖闻言,面色顿变。燕王朱棣却上前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太祖龙颜大悦,不禁叫绝:“好对语!” 恰是冠冕堂皇。

这个传说我觉得不太可信,因为朱棣是个武将出身,战场厮杀是把好手,文字功夫应该不如朱允炆,如果把他们两人的对语互换一下还说得过去。史载朱允炆“擅长诗文” ,但是我们却无从找到他公开的诗文,难以分辨,也没有其他人的间接资料可供参考。据说朱棣登上皇位后,为了消除建文朝的影响,把建文时期的档案史料全部销毁了,所以很多真实情况难以知晓。我曾看到过一首诗,据说是朱允炆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还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温。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这首诗也很有帝王之气,但并非算得上珠玉之笔吧!也是远不能与李后主、宋徽宗们并论的。当然,我也不排除此诗可能为他人假手所作。

虽然朱允炆出身帝王之家,从小就受到全国最好的教育,他的老师也全都是享有盛名的大学者,但不能因此就断定他的文学水平就绝对是非凡超群的。试想,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室子弟何止万千?又有谁享受不到最好的教育?而文学造诣能达到像李后主、宋徽宗这样极高水平的能有几人?而李后主宋徽宗们又有谁能超越得了李、杜、唐宋八大家们的哪一位呢?《梦圆》作者说:“我相信朱允炆的文学水平,应该完全足够写《红楼梦》初稿。” 凭什么相信呢?除非能拿出朱允炆公开的诗文來进行一番研判,否则这只是一种臆想。而“考证” 是一定要有真凭实据的,不能凭主观的意愿。

如果朱允炆是原稿作者,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回避,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确切的解释。我们现已知道,《红楼梦》成书于清乾隆中期(1754年)。如果书是朱允炆所著,而他是明代初期的人,生于1377年,21岁继皇位,25岁(1402年)被推翻后即开始了逃亡之路。要创作《红楼梦》这样的巨著(据《梦圆》中说,除了《红楼梦》外,他还写了《千钟戮》和《长生殿》等多部文稿)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从史料上看,明成祖朱棣最后撤消对朱允炆的追查是在1423年胡濙回京向朱棣禀报暗访到的全部情况后,而这已是朱允炆逃出皇宫后的第21年了,朱允炆已经46岁。也就是说,他在46岁之前是不可能有安稳的环境专心致志坐下来写书的。如果他在50岁之后写成了书稿,那就是1430年以后了。从1430年到1754年,这中间相隔了三百二十多年。那么,我们想知道,朱允炆的书稿怎么会在三百多年后,才经由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得以传之于世的呢?《梦圆》是这样说的:

朱允炆在很老的时候去了次京城,进了皇宫,见到了英宗皇帝朱祁镇,并将一些书稿,其中一部叫《石头记》,交给了英宗。英宗好奇地读了这本书,之后便和叔爷爷带来的其它书稿一起,存放在皇宫中。百年后无人知晓这个书的事,因为英宗没跟任何人说过。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洪昇应邀到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家观看《长生殿》演出,当时曹寅家是能刻印书的,洪昇就把《石头记》书稿也带去了曹家。不料洪昇在返家途中,因醉酒乘船失足堕水而亡。这部书稿就此留在了曹家无人来取。很久以后,曹寅的后人曹雪芹得到了这部文稿,经披阅增删传之于世……

这个说法很有趣,就像是小说家写的一个传奇故事。可是,作为红学的考证材料,可信吗?稍作分析,就发现疑点太多难圆其说。

首先,朱允炆是否去过京城并见过英宗?史料中并没有确切记载。按说,朱允炆身份特殊,英宗又是一国之君,他们的相见不能说是一桩寻常小事,可为何连《大明英宗实录》中也未提及?如果朱允炆没有去过京城,也就不可能见到英宗,他即使有书稿也不可能留存在皇宫中,后面的一切都是枉谈。

其次,朱允炆为何要把他所著的书稿送入皇宫呢?这样做有什么重大意义吗?按说,朱棣晚年时已经撤消了对他的追查,他完全可以把这些书稿刻印成书,传之于世,或者就留存在他住侍的庙宇或道观里。

其三,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皇宫后大肆抢劫,许多图书和文稿被火烧被损毁,而朱允炆的书稿却完好无损地全部被“尊重书” 的人带出了皇宫,又恰好碾转传到了洪昇和李玉这样的著名文人手里,岂不是太离奇太巧合了吗?

最后,如果洪昇得到了《石头记》书稿,并进行了修订改编,他的夫人黄蕙应该是知道的。黄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才女,写过很多诗文,《石头记》的故事结构和人物情节不会不引起她极大的兴趣,她就应该读过并知道这部书的价值。再说,洪昇应邀去曹家,并带了这部书稿去刻印,黄蕙更不可能不知道。当洪昇意外亡故后,黄蕙为何不去曹家取书?作为亡夫的遗稿,这么重要的一部书,她怎么可能就此不闻不问?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洪昇根本就没有什么书稿,也就不可能带书稿去曹家刻印书这回事!

《红楼梦》是不是朱允炆所著,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会不会如《梦圆》作者说的,会使“一个比李后主的境界才华都高得多的‘皇帝文人’ ” 就此浮出历史的尘埃出现在当今世人的面前呢?我看不大可能。历史的真相纵使不可复原,却也不可戏说。对于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最关注的是书中的内容,只要读懂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命运就够了,并非有兴趣去猜谜局。

而实际上,对于红学家们来说,我觉得若要破解书中的谜局,那就非得把原稿中已散失的后三十回找到不可。据周汝昌等红学前辈们的考证,《红楼梦》原本是一部完整篇,前八十回后还有三十回,在传抄过程中永久散失了,这个巨大的遗憾无法弥补,而故事情节发展的最终走向和人物命运的最终结局,所有待解的谜团,都留在了这最后的三十回中了。所以我说,千年红楼“梦” 难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