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界》形式有余,内容一般,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动画

今天和大家说的作品是《大世界》。

这部作品在18年1月就已经上映,而且我很早便看完了这部作品,

但考虑到对这部影片无论说好还是说坏都不太方便,其次是讲述中国城乡结合部的文艺片对不上我个人的兴奋点,因为这种故事论真实比不上纪录片,论思考通常只是揭露底层人民生活的现象再加上一些似乎很有逼格的好词好句,片子的故事也比较简单,人物讲究真实直白。

但有些观众一听有人说他有瑕疵,逼着说它很烧脑、它很内涵、你看不懂,就显得颇为无味。

如今也算过了些时日,便借这个机会收一下他。

首先这部作品在形式上就很吸引眼球,导演一人完成了除开配音以外的所有工作。

以导演刘健的话来说因为他接受不了瑕疵,接受不了妥协。

瑕疵先不说,反正都可以解释为个性,妥协我在片中看到了不少。

起码这个作品的结尾,怎么看都是为了迎合国内的审核制度所做出的必然妥协。

而电影也从原来的《好极了》改名成《大世界》,这显然也是政策方面的妥协,看完以后也确实感觉《好极了》三字更符合整个片荒诞的基调。

那么理解了这个作品的形式,对其硬指标要求必须降低。

PPT级的帧数、电影院里看幻灯片的体验,这种必须要有心理准备。

导演花四年独立完成的勤奋与努力,个人在心底里对此表示敬畏,但也仅限如此而已,多的也不扩展。

对于这样的动画,你要让我在观影体验中忽视其硬指标的问题,那么也就说明他的故事必须要有趣。

但从我看完的结果来说,我感觉整个片子很青涩枯燥,节奏显然很有问题。

同样这也不多扩展,免得说我不支持国产。

作为以荒诞故事揭露现实底层人民情况为核心目的的作品,我对于这样的片子如何判断其好坏,主观来说便是我在里面看到了什么。

我主观感觉就是里面的人不像人,内容也没吹捧的那么伟岸。

作者显然极力的克制自己对于整个社会形态的愤怒,但克制并不表示没有,他无时不刻的透露出一种带有明显主观情绪的忧愁。

作品将人物的面谱化表现的很好,几个动作与台词就能让观众很快理解人物的性格。

但这毕竟是一部贴合现实的文艺片,面谱化之余却缺失了现实的韵味。

如果这个作品变成一个微电影,面谱化的人设加上黑暗幽默的讽刺调性,或许还感觉颇为有趣。

但作为一部长达100分钟的电影而言,人物看上去还是显得太单薄。

强烈的脱节感,不合时宜的台词,让人感觉出戏严重。

唯有各类小人物对于钱变态的执着与其荒诞的理由,是我个人认为 本篇中最具玩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