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大青年教授书法:任职时平均年龄28.3岁,学术、手迹皆不凡

民国时期,是中国走向文化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文化整体大踏步发展,100年后,仍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也正是在20世纪前20年,涌现出了一批文化大师,按时间算,当时他们多是19世纪的80后、90后,任职教授时,多是20几、30多岁,这和当时大学职称制度不够完善有一定的关系,但,客观上不得不承认,那时的文化人才算是文化人,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而现在,能有多少称职的呢?

本文所选取的,是其中任职时年纪较轻的10位(19世纪)80后、90后,任职教授时最年轻的不过24岁,最年长的也仅仅33岁,平均年龄28.3岁。这在100年后的今日中国,是无法想象的事儿,毕竟,如今,35岁以下的教授也并不占多数,学术成果,更是寥寥。

这十位教授,术业有专攻,名气有大小,有胡适、吴宓这样的国学大师,还有刘文典、胡先骕这样相对少为人知的人物。

他们的学术、事迹和书法都值得被了解。

刘文典,1889年生,民国五年(1916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时年27岁

刘文典,虽为国学大师,但被当代人知道的不多。他在古籍校勘,以及古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为人孤傲自负,关于他的故事,有两、三件颇为引人注目。

一则,公开顶撞中正,其细节颇有不同。但常常被后人引用来展示民国文化人性格……

二来,其看不起没有学术身份的沈从文,甚至对其当面痛骂……沈先生没有争辩,其人其品,刘大师难与匹及。刘文典的手迹很少见,也并不见深厚之文化气息。

胡先骕,生于1894年,民国七年(1918年)被聘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植物学教授,时年24岁

植物学家胡先骕,任职大学教授时年仅24岁,他是当代植物学方面的奠基人,科学贡献较多,

但其文化方面事迹很少。

语言学家黄侃,被认为是可以与章太炎、刘师培齐名的国学大师。事实上,他的个性和轶事,广为流传。

黄侃,生于1886年,1914年秋,应蔡元培之聘,至北京大学国文系担任教授,时年28岁

黄侃年轻时比较激进,曾参与清末民初的相关政事活动,民国初期,任职大学教授,其讲课,又颇有影响力。据传其为人嗜酒,又曾放言“50之前,不著书”,故其在49岁之际病死,未出版任何著作,却被国内外公认为“国学大师”,堪称罕见。

与世人所想象不同的是,文从沈梦了解,黄侃的书法十分规矩,且能精通多体,非常有功夫。

刘半农在新文化运动中颇有贡献,常常被和胡适齐名,两人又是同年生,他在语音学、新文学方面皆有成绩。

刘半农,1891年生,民国六年(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时年26岁

有作者评价“刘半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愣头愣脑,人生没有规划,时不时让你大吃一惊,但吃惊过后,又常常为他的意外之举折服!”

刘半农还有一个特殊贡献,他创造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字——“她”。

刘半农的书法,并不出名,也似乎没多少特色。

虽是同龄人,胡适的事迹就多得多了,世人了解他、以他为偶像的也不少。

胡适,1891年生,民国六年(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时年26岁

虽然不同人所处位置不同,只要稍加研读,就可以了解,这是一位有着有趣灵魂、有着平等思想的“好人”。

胡适的书法很多,被称为是学者书法,文雅,舒适,含蓄,内敛,他的字比较有功底,比较随性,是值得珍藏的。

吴宓,1894年生,民国十年(1921年)被聘为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时年27岁

吴宓教授,是陕西地区屈指可数的民国国学大师,虽然他有半生的时间都不在当地,为爱情数年奔波、为教育事业辗转多地,他的日记成为大半个世纪的见证。

吴宓教授的书法,比较秀润、文雅,比较有韵味。

徐悲鸿,生于1895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系教授,时年32岁

绘画大师徐悲鸿,早已成为当代百年来知名人物,其人其事勿需赘述。

徐悲鸿书法,有艺术家的个性,但世人了解不多。

地质学家李四光,书法手迹罕见,颇有味道。

李四光,1889年生,民国七年(1918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时年29岁

周作人,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同行者,他一生的光芒,始终被兄长鲁迅所掩盖着,在中年时期所担任的职务,也成了他人生的污点之一。

周作人,1885年生,民国七年(1918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时年33岁

但值得指出的是,作为散文学家,周作人的贡献是突出的,当代人对他的了解越来越深刻。

作为北大的学生,傅斯年尚未毕业,就积极参与“五四”运动,一时名声大噪。十年后,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后任北大领导……

傅斯年,1896年生,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时年31岁

周作人和傅斯年的手迹不那么像文化人的样子,但他们的学术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

这十位任职时还是小青年的教授,通过自身的努力,奠定了自己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他们的书法手迹,可以当做历史的见证,以被世人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