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的超能团队:基层能扛事,中层敢扛雷,高层愿扛责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管理学作家东方赢总结过一流公司的三个硬指标:基层勤于扛事,中层敢于扛雷,高层勇于扛责。

他说,“现实中,想赚大钱的人多,想做大官的人多,想出大彩的人多,但有担当的人少。所谓担当,就是当你面对那些与你有关又不全与你有关的麻烦, 你可以选择躲避,但你没有,而是扛上了。这一扛,意味着你超越了自己,扩大了你的重负与责任,也扩大了你的影响力与领导力,扩大了你的潜力与未来。”

当一个团队中,自上而下每个人都愿意承担更多责任,那么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将超乎我们的想象。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一场河阳之战,便充分展现出了李光弼团队自上而下的超强担当力!

基层能扛事 ——小将单枪匹马斩劲敌

公元759年九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率精锐向河阳(今河南孟县)发起进攻。而当时驻守河阳的唐将正是与史思明“冤家路窄”的李光弼。之前几次较量,双方各有输赢。这一次,史思明又是来势汹汹,一到河阳,就先派出一员猛将来挑衅。

这个猛将叫刘龙仙,他来到河阳城下,一边骑马秀武艺,一边破口大骂李光弼,表现出一副相当嚣张的样子。

李光弼回头问将士:“谁去给我干掉他?”

大将仆固怀恩请战,李光弼却说:“这事儿不该是大将来做”。

这时有人推荐仆固怀恩手下的小将白孝德,说他英勇善战,可堪此任。李光弼问白孝德意愿,白孝德当即请战。

李光弼问他需要多少人马。白孝德说:“不需要,我一个人就行”。

李光弼很佩服这个小将的果敢,不过坚持问他还需要什么。白孝德最后说:“这样吧,派50个骑兵做我的支援,至于其他人,到时候给我擂鼓助威就行了。”说完就纵马出发。

只见白孝德神情自若,双手各持一把铁矛,策马河水,直奔刘龙仙而去。而刘龙仙看白孝德就一个人,根本没放在眼里。等到白孝德走近的时候,刘龙仙正要射箭。白孝德忽然摆了下手,表示自己不是来打仗的。等走到距离刘龙仙十步远的地方,白孝德开始跟刘龙仙对骂。刘龙仙逐渐放松警惕,这时,白孝德突然怒目而视,高声呵斥,并舞动铁矛,跃马攻击。

与此同时,城上的唐军战鼓如雷,喊声震天动地,五十名骑兵飞奔而出。刘龙仙大吃一惊,但已来不及发箭,只好拨马逃走。而白孝德奋起直追,最后砍下其首级带回城里,令叛军大为惊骇。

当团队遭遇干扰和挑衅,这位基层小将的奋勇担当,不仅杀了敌人威风,涨了团队士气,更是为领导层腾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谋划大局。他本人也因此升任镇西、北庭行营都知兵马使。

中层敢扛雷 ——大将为顾大局抗军令

当时,李光弼所镇守的河阳包括三座城——南城、北城和中潬城。其中,中潬城是最为薄弱的。因为,说是城,但它连真正意义上的城墙都没有,仅有高度及人肩的矮墙,时人称之“羊马城”。

所以,对于这座城,李光弼是最不敢掉以轻心的。他不仅亲自驻扎,还不断加强防御——矮墙外面设了栅栏,栅栏外又挖了壕沟,壕沟宽两丈,深两丈,可谓层层戒备。

得知叛军将来进攻,李光弼派出大将荔非元礼负责防守,自己则坐镇瞭望台,用一面小红旗进行现场指挥。

荔非元礼作战经验丰富,亦颇有主见。在接下来与叛军的较量中,他数次违抗上级命令,自作主张,掌控大局。

尽管因此得罪了领导,但事实证明,他的决策都是正确的——

当时叛军凭借人多势众,同时从三个方向发起进攻,前面的士兵铲土填沟。后面装有攻城武器的车辆相继而来,然后他们砍伐栅栏,逐渐开辟出一条进军通道。

眼看着叛军迅速逼近,瞭望台上的李光弼火急火燎,但任凭他怎样挥动小旗,荔非元礼却按兵不动。李光弼派人去质问。荔非元礼反问道:您是想守,还是想战?李光弼说:当然想战。荔非元礼说:既然想战,敌人耗费体力替我们填沟开栅,何必阻拦?李光弼这才理解。

等栅栏被砍倒,叛军体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时,唐军突然出击,叛军纷纷后退。然而,等敌军后退数百步,唐军又撤了回来。李光弼见状,勃然大怒,派人召他来问斩。荔非元礼不从,说:“战斗如此紧张,叫我去干什么?”说罢径自率军回城。

等了很久,直到叛军松懈下来,荔非元礼才再次擂鼓呐喊,率军冲出营门,杀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作为执行层的领导,为员工着想,为上级负责,这是本分;而为大局着想,为结果负责,才更显担当。所以,在重要抉择面前,敢扛雷,敢牺牲,这样的中层领导,更值得尊重和鼓励!

高层能扛责 —— 领导以身作则敢担当

在中潬城战败后,叛军转而将炮火指向北城。

当时敌众我寡,唐军将士颇为惶恐。李光弼在城墙上观察叛军阵势,说:“叛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军纪并不严整,我们不用怕!我向你们保证,过不了中午,一定能把他们击败!”然而唐军苦战良久,胜负仍不能判定。

危急关头,李光弼再次集合各将领,紧急调整战略。他下令:“再上战场,你们就看我的军旗行动,缓慢摆动时,你们随自己的判断战斗;急剧摇晃,三次触地时,全军便同时冲击,深入敌阵,谁若敢后退一步,立刻斩首!”

面对如此苛刻的军令,可以想象不少将士都心怀抵触。这时,李光弼又做了一件事——取出匕首,插进靴子,然后对众将士说:“万一战败了,各位在前方战死,我就在后方自杀!我绝不让各位独死,而我却独活!”

这番话,大大鼓舞了将士们背水一战的勇气。各将领立即出击,当李光弼急摇军旗,三碰地面,各将领霎时间一齐拼命进击,呼声震动天地,叛军崩溃,被杀千余人,被俘五百人,被投入河中淹死的亦有千余人。

三年后,宋州(河南商丘)被叛军围困,李光弼立即前往救援。当时有人劝阻,说叛军势头正盛,还是莫往火坑里跳为好。然而李光弼说了这样一番话:“现在国家安危,全扛在我肩上,如果连我都害怕退缩,朝廷还有什么希望?”

这便是危难面前,一位优秀领导者的担当!

记得航海业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当一艘船遇到危险要沉没时,船长一定要做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只有船长是富有担当的,乘客才会交付信任,才敢登上你的船,跟你去乘风破浪。

回顾整个平叛过程,李光弼团队自上而下展现出的这份担当,仍然值得今天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很多时候,能决定一个团队生死存亡的,恰恰是这些关键时刻敢担当、能担当的勇士。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会在常规绩效考核之外,釆取“关键行为考核法”——无论你是来自高层、中层还是基层,只要在一些非常规的、突发性的重大事件中表现突出,都会获得额外奖励,甚至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在你所在的团队中,你属于基层、中层还是高层?

而你,又是否会在关键时刻,扛起你本可以逃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