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戚之中,为什么舅舅的地位最高?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亲属制度,一种是以母系亲属为世系继承制;另外一种以父系亲属为世系继承制。

在母系氏族社会公社时期,人们的姓氏、财产都是继承于母系,拥有一个共同的母系祖先,当一个社会的姓氏和财产都继承于母系的时候,舅舅的地位就相当于父亲的地位,他是一个人最亲的男性亲属。

在中国古代社会,舅舅的地位如此之崇高,实际上就是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强调父权,但是正因为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了这个传统,所以舅舅往往是母亲家族的父权代表,涉及到母亲和外甥的一些事务,舅舅拥有重要的话语权,例如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外甥婚宴时,舅舅需要坐在上位;母亲是否要改嫁,也必须征得舅舅的同意。

为什么舅父的地位要高于叔父、伯父呢?

在文言文里,“亲戚”实际上是两个概念,亲言族内,戚言族外,“亲”指的是父系亲属,而“戚”指的是母系亲属,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姓氏继承于父系亲属,那么自然而然,族内亲属就是指与自己同姓的父系亲属,而族外亲属指的就是与自己不同姓的母系亲属。

所谓的族内亲属,按远近关系分别是:父亲、伯父、叔父、兄弟、从兄弟等等,族内亲属为同宗,财产继承与家族权力都是在族内运转,而不会跑到母系亲属那一边,所以族内亲属之间往往会涉及到财产继承与家族权斗,在家族权力斗争的时候,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就是伯父和叔父。

正因此如此,所以中国古代的皇室(王室)不怕外戚干政,最怕宗室夺权,比如周文王的伯父是泰伯和仲雍,周太王欲立三子季历为王,于是泰伯和仲雍只好主动让位并来到吴地,断发纹身,泰伯后来成为了吴国的第一任国君,仲雍则成为了吴国的第二任国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泰伯奔吴”的历史典故。

在中国古代社会,在财产继承与家族权斗方面,伯父、叔父总会与侄子发生一些摩擦,所以侄子与伯父、叔父的关系不怎么好,而外甥与舅舅的关系却非常的好,因为族外亲戚与自己不同姓,不会争夺家族财产与家族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