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美麗中國

山西古城

廣陵散 - 黃梅

平遙古城,中國四大古城之一,位於山西中部平遙縣內,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城,國家5A級旅遊景點。迄今為止,它還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古代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出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平遙古城內還保留有中國第一家票號、現存規模最大的縣衙和最大的城隍廟。

從太原出發沿著同蒲路南下,一個多小時就可抵達平遙,現在的高鐵則只須30分鐘車程。

按照網上預訂好的客棧,被老闆娘免費用車熱情地拉到了古城內這個具有漢民族風格的“四星級”客棧。

生平第一次下榻於北方的火炕,雖然沒有點火,也不敢在炕頭上的小茶几上用餐……

平遙城牆

到平遙,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看平遙城牆。平遙城牆總長度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上每隔一段築有瞭望敵情的樓櫓,稱“敵樓”,古城上共有敵樓72座。

平遙古城四方開門,民間將六道城門分別叫南門、北門、上東門、上西門、下東門、下西門。

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馬面”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著墩臺,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之設,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夫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牆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樓櫓,稱“敵樓”。

為了加強防衛,在城門之外另建一座小城,即謂之“甕城”,可誘敵深入,甕中捉鱉。

建於城牆四角上的角樓,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

古城城牆上,古代威力巨大的火炮依然整齊地排列著。

清朝兵勇還在瞄準敵人射箭。

從城樓上觀看平遙民居。民居以磚牆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佈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

民間有句俗語:“平遙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為單坡內落水,因山西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且臨街不開窗戶,能夠有效地抵禦風沙。

平遙古城的街道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南門(迎燻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號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門(鳳儀門)、東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東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就誕生於古城西大街,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

初春的平遙古街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明暗反差極大。直到傍晚太陽落山,才拍到了幾張略為滿意的街道照片。

平遙特產推光漆器,位列平遙三寶之首。

嚐嚐平遙眾多的小吃。第一次吃了烤姥姥、貓耳朵、矻塔碗禿……,都是雜糧麵食,不過作為南方人,沒有哪一樣讓人吃得慣。

華燈初上的明清街之夜。

平遙票號

到平遙古城遊覽,不能不看票號。作為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佔全國的一半以上,被稱作“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以“匯通天下”聞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日昇昌”,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參觀清代票號,先從這裡起步——日昇昌票號創始人雷履泰故居。

可以說,中國清代票號業,乃至近現代的銀行的發端,都與這個人有關。

清朝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宗批發、運銷帶來鉅額現銀的解運業務。到了嘉慶年間,平遙西裕成顏料莊商人雷履泰,鑑於朝廷救災銀兩經常被盜搶,首創了一種“既不需要勞師動眾搬運銀兩,又能防止現銀被盜搶”的中國第一張匯票。

使用匯票而不直接用銀兩交易,不僅極大地方便了各種商業活動,而且讓雷履泰下決心創辦中國第一家銀行——票號。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遙西大街,雷履泰將顏料鋪改營票號,取名“日昇昌”,寓意“二日並升光照大地”。

日昇昌開創了中國銀行業之先河。不久,其分號遍佈全國30餘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

日昇昌舊址佔地232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共有21座建築,採用三進式穿堂樓院,既體現了晉中民居的傳統特色,又吸收了晉中商鋪的風格。

正院沿南北縱軸線,東院為狹長的南北小跨院,西院為日中新票號。

進入票號的核心地帶——櫃房,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曾一度操控了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這裡是雷履泰總經理的辦公室,老闆桌上堆滿賬簿。

日昇昌舊址目前也是“中國票號博物館”,有中國票號發展史陳列。

匯票——可能相當於現在的銀行轉賬支票。

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裡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這家銀行的規模比日升昌小。

走進又一家票號。

大名叫做蔚泰厚

庭院風格各不相同

滿是花盆和石凳

百川通與日升昌一樣小有名氣

取名“百川匯海”,銀元滾滾來……

銀行老總的辦公桌架在土炕上,保險櫃就安放在身邊。

這家銀行的特色是把“銀窯”(即現在銀行的金庫)打開來給大家看。

這裡可以存放大把大把的鈔票——古代當然是“銀兩”。

“匯武林”不是票號,而是人們熟悉的“鏢局”。

票號押運銀兩,必須請“武警”保鏢。

十八般兵器,一應俱全。

鏢局師祖

鏢車——相當於現代的銀行運鈔車。

鏢局正堂天井

鏢局演武廳,沒有看到清朝重裝武警們演練。

重裝武器

平遙縣衙

平遙縣衙座落於古城中心,始建於北魏,定型於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築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無論從建築佈局,還是職能設置,都堪稱皇宮縮影,是瞭解中國古代官場文化的最佳實地場景。

位於平遙城內西南部之政府街(舊稱衙門街),坐北朝南,東西寬100餘米,南北中軸線200餘米,佔地面積達26000餘平方米。真沒有想到古代“縣政府”的“辦公樓”居然有如此之氣派。要進衙署,需先通過衙署大門。“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說的就是這道門。

縣衙的第二道門叫“儀門”,顧名思義即“禮儀之門”,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是縣衙中最為高大雄偉的一座門,青牆灰瓦,烏梁朱門,上有黃銅大釘,足以顯示其威嚴莊重之儀。

縣官老爺出行的官轎

縣衙大堂坐北朝南,高聳威嚴,全縣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這裡審理。公堂楹柱上懸有對聯,上聯曰: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聯曰: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說得倒是這個理。

大堂內,正中屏風上繪有山水朝陽圖,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與宮閣上方所懸匾額“明鏡高懸”異曲同工。

“升堂鼓”,俗稱“喊冤大鼓”,是供百姓申訴冤屈的,知縣聽到鼓聲立即傳喚擊鼓人。當時擊鼓鳴冤是要擔風險的。

知縣出行的行頭,有讓百姓肅靜迴避之意。

知縣官服

宅門是通往內宅的咽喉之地,旁邊設有“門子房”,相當於現在的保衛科。給門子好處才能方便進入,這就是現在講的“走門子”。

穿過屏門便是二堂。二堂是知縣的日常辦公室。正中屏風繪有“松鶴延年圖”,比大堂的“山水朝陽圖”,多了幾分生活氣息。二堂外懸的對聯“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愧”字少一點,而“民”字多一點,其寓意深刻。

知縣會客室

知縣坐在堂上,抬頭便可見對面屏門上所懸“天理、國法、人情”六個大字,提醒知縣斷案要合法合理又合情,不似現代所謂“法不容情”。

過了二堂,就到了知縣日常生活起居的內宅,也叫“勤慎堂”,民事案件多在這裡審理,而刑事案件則“大堂伺候”。

知縣下榻處

縣衙大堂西側是牢獄,佔地面積在清朝達到1700平方米。

三班衙役住處,尚未復原。

穿過過道,進入牢房

牢房,與蘇三監獄差不多。

枷是舊時套在罪犯脖子上的刑具。

督捕廳,便於隨時提審犯人。

站籠,令犯人頭戴重枷立於籠中,又稱“立枷”。

木馬,刑具的一種

刑車,又稱示眾車,將犯人遊街示眾

常平倉,即糧廳,是縣衙儲存糧食的地方。

衙神廟內供奉的是蕭何,可能當時認為蕭丞相才是做官的典範。

土地祠是明代建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正中供奉的是土地爺,是中國官職最小的神。

土地祠對面是戲臺,但這戲臺下的通道修的很低,所有的人由此出縣衙都不得不低頭。

二郎廟

據說二郎是秦朝時李冰的次子,幫助李冰建造都江堰,死後被封為二郎神,歷代均有加封。

二郎廟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東嶽殿等十餘座殿堂組成。

和元君殿,其他諸殿也均有一路神仙端坐在正中,正殿上書“靈佑蒼生”。

最後一定是玉皇殿。看來,這裡是一個道家廟宇。

城隍廟

城隍廟,另一座年代久遠,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宗教規制齊全的道教廟宇。以城隍正殿為中心,集六曹府、土地堂、灶君廟、財神廟(附真武樓)四大部分組成,建築規模宏大,佔地面積7302平方米;殿宇建築保存完好,屬於國內縣級城隍廟中的珍品。

城隍廟的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厚,儒教、道教、民俗文化相融為一體,為山西省4A級景區。

“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後來,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

正殿即城隍殿。

在這裡可以過一把城隍老爺的癮。

各路神仙彩塑,栩栩如生。

送生殿內的送子娘娘,有求必應——對應於現代“不育不孕”專科醫生。

財神殿朝拜者最多。

財神爺居然也管“升學率”?

灶君又稱灶王爺,傳說為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

灶王爺原屬家神,長年累月由人們供奉,因為他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至除夕,都要上天陳報人家善惡。民間供奉灶君通常都是這樣一對老倆口兒排排坐,即灶王爺和灶王奶奶,期盼他倆“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記得兒時,家裡也有臘月吃灶糖的習俗,那是希望把灶王爺的嘴粘住,呵呵。

六曹府是很恐怖的地方,這裡就是傳說中的陰曹地府。

牛頭馬面判官,面目猙獰。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生前作惡者死後就在這裡上刀山,下油鍋

戲樓——人生正如一臺戲。

城隍廟前合影,作為平遙旅遊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