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家 · 不足40平方的麵館裡,裝著40座城市的108碗家常味

有時候,吃東西的初衷,並非單純為了充飢或是追求味道,有可能,只是為了一個念想。

在天津赤峰道商業街裡,

有一家名叫“百年面道”的麵館,

雖然面積不足40平方米,

卻是天津旅行必去的景點之一。

“百年面道”小店門臉不大,

可踏入店裡,

瞬間就被拉回到20年前,

店裡擠滿了兒時才能見到的東西:

縫紉機、菸斗、連環畫……

最醒目還是紅底金字的菜牌:

內蒙的大牧場羊雜麵、

山東的剁椒肥腸面

河南的泡寬汁羊排面……

60多種拌麵,40多種湯麵,

共計108種面,

甭管你來自哪裡,

在這兒都能吃上一碗地道的家鄉面。

天津人愛吃麵,

婚喪嫁娶,大事小情,

都喜歡來一碗麵條開胃。

作為土生土長的天津人,

於震自小便喜歡這一口。

少年時揹著書包衝進家門,

在廚房中的母親總會探出頭來問:

“回來啦,餓了吧?我給你下碗麵啊!”

在於震眼裡,面就是家的味道。

為了能做出一碗像樣的麵條,

於震16歲起學烹飪,

在天津各種飯館、賓館打工。

做學徒,沒工資拿,

卻什麼活都得做,

生爐子、洗菜、切菜……

每天早晨9點進廚房,

晚上11、12點才能回家,

他一干就是五六年。

1997年,於震開起了自己的麵店。

“百年面道”的前身,

是創立於1912年的“同和居”,

不願看著本土老牌子荒廢,

他盤下店面繼續經營。

怕自己的手藝辱沒了老牌子,

便給店鋪取個新名“百年面道”。

剛開業時,

“百年面道”只賣一種面

——天津蔥油拌麵。

雖然是一種家常面,

但於震做面的過程卻十分講究。

每次必選一級壓榨的花生油,

還要用最好的香蔥做配料,

單單是油炸蔥,他就得用上一個多小時;

然後,再用小火慢慢熬製醬油,

直到醬油熬成濃稠狀醬汁才算做好;

麵條也不是普通切面,

而是用鮮鴨蛋和麵,以保證面的勁道;

煮好面之後,除了拌醬汁外,

還要加上黃瓜絲、紅蘿蔔條、黃豆等配菜,

攪拌的動作也要一氣呵成,

一點都能不馬虎,這樣一碗麵才算完工了。

憑著這樣一碗精工細作的蔥油拌麵,

“百年面道”很快在天津打開了局面,

每天可以賣出500多份。

有一天於震遇到了一位大哥,

吃完一碗麵之後說,

又要打包5碗麵帶走,

說是要出遠門,怕吃不到家鄉味道。

這事兒令於震非常震驚,

“在外地吃不到天津蔥油拌麵,

那外地人到天津也吃不到家鄉的面啊。”

他決定讓“百年面道”裡,

匯聚各地的家常味兒。

2002年,於震背起行囊,

他和妻子離開天津,

遊走全國40多座城市,

學習各地面食和小吃。

2002.08,廣東,宮廷秘製雞腿麵,

2003.11,上海,隨便什麼面,

2004.10,內蒙,大牧場羊雜麵,

2005.06,河南,泡寬汁羊排面,

2006.05,山東,剁椒肥腸面……

白天,他在麵館裡打工學習,

從餐館食堂的佈置,到面品的製作,

從小菜的搭配,到民間獨特的配方,

以及下面,和麵的一些手法。

下班後到家,顧不上休息,他便坐到桌前,

忙著在筆記本上記錄下白天學到的內容,

5年時間下來,整整記了幾十本。

再次回到天津,

“百年面道”的菜牌從一種面,

增加到了一百多種面。

很多客人看著滿牆的面牌,

一時不知道到底吃什麼好,

便對於震說:隨便什麼面上一碗。

這種情況多了,

於震乾脆自創一種 “隨便什麼面”。

雖然名字是“隨便”,

但做功一點也不“隨便”,

老上海傳統的蔥油,

淋上於震自榨的濃醇花生油,

配上上海經典辣肉丁。

甜甜辣辣,香氣醇厚,

有著最為溫暖家常的味道,

漸漸這款“隨便什麼面”反倒成了“頭牌”。

於震的手藝得到國家認可,

被授予“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而他精心的料理,獨特的創意,

也令“百年面道”紅透了半邊天。

哪怕藏在不為人知的大廈裡頭,

遇上飯點,

客人在店外等上三四十分鐘也是常態。

因為對那些“津漂”來說,

身心俱疲時,吃上一碗小面,

身不動,舌尖就能翻山越嶺回到家鄉,

是件值得慶幸的事兒。

2009年,一個鄭州商人找到他,

和他合作做“百年面道”連鎖加盟項目。

如今“百年面道”已經在50多座城市,

開了80多家加盟店。

不管生意做的多大,

於震自己卻沒什麼變化,

他店鋪的面積還是不足40平方米,

不論春夏秋冬,

他依然在廚房裡頂著五六十度的高溫,

做好每一碗麵條。

他說:“我沒多大的追求,

就想把這個家看住了,

讓天南海北的食客,

都能在這裡吃一碗地道的家鄉味。”

於震

天津人,“百年面道”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