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武强村名考

“你是哪人啊”“河北滴”“河北哪啊”“衡水武强的!”“武强,好地方啊,古县啊”,熟悉不?出门在外常常遇到。

“你是哪村的啊””常庄的,小范北边,307边上,知道不”“啊,知道啊,挨着陈院”,亲切不?村名,无尽的归属感。

武强各村的来历你知道吗?

武强年画博物馆

武强县现有238个村,其建立的时间早晚不一,有的已有两千多年,有的只有几百年,而且各村的来历也不一样。据史籍记载、民间碑文考证及民间传说中的资料分析,总的情况是: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5个;建于汉代的6个;建于隋代的3个;建于唐代的2个;建于五代时期的8个;建于宋代的15个;建于元代的9个;建于明代的184个;建于清代的6个。

具体情况是:

春秋时期建村的有:杨南召什、合立村、西北召什、刘南召什、张北召什。

汉代建村的有:刘铁房、郎子头、林东、解村、后护驾林、东唐旺。

隋代建村的有:西中旺、马头、皇甫。

唐代建村的有:孙猛寺、留寺林。

五代时期建村的有:街关镇的四街四关。

宋代建村的有:菩萨、马庄、前杨武寨、后杨武寨、东杨武寨、北堤南村、南堤南村、朱家庄、韩家庄、洛沱湾、五里屯、曹庄、芦园、大郭庄、铺头。

元代建村的有:南牌、北牌、吴家寺、北里谦、南里谦、东里谦、关头、菊里、梅庄。

清代建村的有:武安庄、庞疃、邵家庄、乐郊、南代、韩旺洼。

其他村为明代永乐年间(1404年前后)各地移民所建,共有184个村,占全县所有村庄的77%。在这些村中,大部分是从山西来的移民所建,也有一部分村来自其它地方的移民。如:大王庄、大刘庄、郭家庄、李家村4村为京东三河县移民所建;彭刘庄为密云县移民所建;朱家庄为山东潍县移民所建;李家城为山东寿光一碗水村移民所建;郭家院由河南新乡移民所建;吉家屯为陕西险宁县赵庄湾移民所建;武安庄、庞疃为献县迁建;乐郊由菩萨村迁建;民兴、民建由林东村迁建;北小范由小范迁建;闫五门为郎子头村迁建;西左庄、东左庄为左齐居迁建;邵家庄为西北召什迁建;河涯村为北小范迁建;郭家湾为北堤南村迁建;张家庄为杨武寨迁建。

(一) 武强县的村庄从建村到取名,与当时的政治、民俗、经济、自然、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考证,全县村庄基本上可分为十四种情况:

1.以姓氏命名的村

如杨家庄、璩家村、牛王庄、张金庄、常村、徐家庄、常家庄等。此类村如有同名,则再冠以方位或大小以示区别。如张庄,则分为西张庄、东张庄。

2. 与边境有关的村

战国时期,武强县地处燕赵边境地带,北为燕国,南为赵国。史志记载:先属燕,后属赵。那时的边界多以石刻字,竖立于两国交界处,称界石,高大醒目,行政管理、种地收税等均以界石为界。当时在赵国边境上立的界石,简称“赵石”。有移民迁居至此定居立村,便以界石为坐标,冠以方位和姓氏而命名村名:位于燕赵界石西北立的村,便叫做西北赵石;有刘姓人家定居燕赵界石南面的,起村名刘南赵石;有杨姓人家定居燕赵界石南面的,便称杨南赵石;有王姓人家定居燕赵界石南面的,便称王南赵石。天长日久,村名用字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演化,后来人们把“赵石”写为“召什”,于是成了今天的西北召什、刘南召什、杨南召什、王南召什等字样。

3. 与烽火台有关的村

烽火台是古代边境戍兵用烽燧(烽火)报警而建筑的高土台,隔十几里地即筑一座。发现敌人入侵时,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后立即举火,可以很快传告给全线戍兵,做好战斗准备。

武强县依托烽火台建村的有两处:一是前台头、北台头村。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至此,在烽火台遗址的南、北两侧建村,南侧的叫南台头,北侧的叫北台头村,1948年南台头改称为前台头。二是前台南、后台南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于两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址选在了古烽火台遗址的南面,故称村名为台南。1920年,台南村分为两村,居南者称“前台南”,居北者称“后台南”。

4.与古城池有关的村

旧城:原为武邑郡城,筑于北魏道武帝皇始二年(397年),武邑郡于北齐天保七年撤销后,武强县治所迁入,成为武强县城。到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被洪水冲毁。城毁后,在此居住的人便称之为旧城。

街关: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年),冀州刺史张辉于今街关镇处筑建武强县城,随之县治所迁入。此城历经宋、金、元、明代,屡毁于兵,亦多次修复。明英宗时(1435年~1448年)进行过较大规模修整。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洪水冲毁部分房屋建筑,知县吴凤鸣又组织修复。多年城区布局呈“田”字形,有南北、东西两条街和十几条小街巷,商号、店铺多分布在城内大街两旁,后来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关和东南街、西南街、东北街、西北街8个行政村。

李家城、吴家城:汉高祖封武强侯后,建武强侯城,其遗址在今吴家城、李家城一带。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姓人家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一碗水村迁此立村,因村址坐落在武强古县城遗址内,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李家城。同年,有吴、杨两姓人家,由山西迁此立村,称吴家庄,后杨姓绝宗,因村址坐落在武强古城遗址处,后改村名为吴家城。

5. 与杨六郎和溃水阵有关的村

前杨武寨、后杨武寨、东杨武寨:据传说,北宋杨延昭在该地布设“溃水阵”时,曾在此处安扎三处营寨:位南者称前杨武寨,位北者称后杨武寨,位东者称东杨武寨。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县移民在三处营寨遗址上分别建起三个村,仍用原寨名定为村名。

马庄:相传,北宋年间,宋将杨延昭在武强安营扎寨,布有“溃水阵”以御辽兵,并在该村处设有骑兵拴马场,东西两头设有看马房。后来这一代逐渐发展成居民区,借此取村名为东马庄、西马庄。后来合并成一村后称马庄。

北堤南村、南堤南村:北堤南村与南堤南村原为一村,始建于宋代,因村址在杨六郎“溃水阵”之大堤南侧,而得名堤南村。民国六年(1917年)分为两村,北称北堤南村,南称南堤南村。

西刘堤、东刘堤、后刘堤、樊堤:相传,宋代杨延昭为抵御辽兵在此筑堤设“溃水阵”。明永乐年间,刘姓人家由山西迁此建三村,借堤冠以姓氏取村名。村址在西的,名西刘堤;在东的名东刘堤;在西刘堤之北的称后刘堤。同年,又有樊姓人家由山西迁此立村,因处在溃水阵堤西,取村名樊家堤,后简称樊堤。

寨子:相传,该村址为宋代军队安营扎寨的遗址。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迁此建两村,借此分别称前寨、后寨,上世纪50年代初合并为一村,称前后寨,后简称“寨子”。

6.与皇窑厂有关的村

东厂、西厂:明永乐六年(1409年),为建北京城在此地设立皇窑厂烧砖,位西者称西皇窑厂,位东者称东皇窑厂。北京建成后,烧窑人就地定居立村,借窑厂命名村名,称西皇窑厂、东皇窑厂。后简称东厂、西厂。

南立车、北立车:明永乐年间修北京城时,为皇窑厂运砖,设立了北、南两个车队,车队旧址聚集成村后,遂取村名北立车、南立车。

西大过: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迁此立村,时有顺天府(北京)运皇砖的船队从村东的滏阳河里连续过了三昼夜,便借此取村名为大过,因村在滏阳河西而称“西大过”。

7.与寺庙宗教有关的村

古代,人们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建村这个问题上也是这样,为图个方便和吉利,建村时我们的祖先多借庙宇冠村名,意在企盼神灵保佑为精神依托。

早在唐宋时期,宗教在武强已很盛行,县境内建有尧王庙、楞严寺、五祖寺、清凉寺、福胜寺、石佛寺、松竹寺、兴圣寺、元武观等寺庙10余座。至清末民初,庙宇建筑几乎村村都有,仅街关镇就有城隍庙、关帝庙等26座。以寺庙为名建村在全县十分普遍。

张法台:在唐朝的时候,此处设有一个“方台”,并有和尚常来讲法,因此这里聚成一个村子后名叫讲法台。后来此地闹瘟疫,人烟绝迹。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张姓人家从山西迁来后在方台附近定居,故起村名为张方台。后来又有和尚常来方台处讲法,因此村名又改为张法台。

吴家寺:该村建于元末,原来叫刘史庄。明朝初年,当地人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叫做吴家寺,该寺庙香火逐渐兴盛,远近闻名,村名也遂之改称为吴家寺。

西五祖寺、东五祖寺:唐朝咸通年间在此处修一庙宇,名五祖禅林寺。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至此,在寺西、东两侧各建一村,借庙名冠以方位而取村名为西五祖寺、东五祖寺。

孙猛寺:该村建于唐代,原有一庙叫松竹寺,有人在庙旁立村取名也叫“松竹寺”。后来有一个叫孙猛的人修缮了此庙,人们为了纪念他,把松竹寺更名孙猛寺,该村也易名孙猛寺。

青莲寺:明朝弘治年间,有一个在此建寺庙的和尚叫“青莲”,寺庙竣工后取寺名叫青莲寺。该村建于青莲寺一侧,即以寺名命名为村名。

刘五门、阎五门:明代这里有一座庙叫“五门寺”,后来有刘姓人家迁此庙南立村,借庙名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刘五门;后来有阎姓人家从本县郎子头村迁此庙北立村,借庙名冠以姓氏取村名为阎五门。

武强北辛庄千年古刹大严华禅寺

8.与生产园林有关的村

赵褚桃园、李马褚桃园、阎邓褚桃园:村址均系元朝末年大财主褚家的桃树园旧址。明永乐年间,赵、李、马、阎、邓诸姓人家由山西迁此立村,借桃园冠以姓氏取村名,位南者称赵褚桃园,位北者称李马褚桃园,位东者称阎邓褚桃园。

花园、芦园、苑庄:花园村址系明代辛氏大户的花园,管理人员住此,年久成村,遂借此取村名为花园;芦园村建于宋代,当时此处有一芦家花园,遂借此取村名为芦园;苑庄村址在明代是北代村一财主家的园林,后来园人定居下来,年久成村,借此取村名称苑庄。

大王庄、西王庄:大王庄原来是一大财主的庄子,名叫“王庄子”,在燕王扫北时仅剩两家。明永乐二年,张姓人家从京东三河县兔尔岭迁此定居,仍用原村名,名大王庄。同年,又有移民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在大王庄以西建两个小村,居西者名西王庄,居东者名中王庄。解放后西王庄、中王庄合并为一村,名西中王庄,后统称西王庄。

韩旺洼:此处是北代村大财主贺家的千亩庄园。当时有刘姓兄弟二人在此定居,给贺家种地,取名北代东庄子。因该村在北代乡韩旺村北,地势低洼,1942年更名为韩旺洼。

铁匠庄:明永乐二年,几户铁匠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起名铁匠营,以后改叫铁匠庄。1942年与王南召什合并,称合立村,1958年又分开,仍叫铁匠庄。

9.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村

刘厂、杜王李厂、康家厂、弓牛厂、簸箕厂、郑家厂: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下令天下大力发展养马,《深州风土记•赋役篇》中云:“……武强设有九区放牧场

……三户养一儿马,五户养一骒马,三年两驹,养马之家各免税粮之半。”永乐年间有姓刘、杜、王、李、康、弓、牛、郑等姓的人家由山西迁来旧马场附近立村。因村址坐落在放牧场范围内,于是便冠以姓氏取村名,分别称刘厂、杜厂、王厂、李厂、弓厂、牛厂、康厂、郑厂。另外,位于刘厂南的一村盛产柳条,村民善于柳编,除从事农牧业外,并设有编簸箕作坊,于是起村名为簸箕厂,后来杜厂、王厂、李厂合并为一村称杜王李厂,弓厂、牛厂合并为一村称弓牛厂。

夹圹村:原是元代状元牛继志的墓地,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到牛状元墓周围建房成村。古称坟墓为圹,现在死人安葬时还有“请客拜圹”的礼节,因此,该村取名夹圹。

武安庄:清代乾隆年间,献县县官黄某,绰号“黄钱串”,预收百姓三年钱粮。献县小流屯李王氏为避免此难,搬迁到武强境内立村,取名武安庄。

北平都、南平都:明建文四年正月,一姓平名保的都指挥使领兵在此阻击燕王的军队南下,故此村民遂以其姓和其职务取村名为平都,并以当地药王庙为界,居北者名北平都,居南者称南平都。

10.与王郎赶刘秀故事传说有关的村

在武强县,民间广泛的传说着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其实,真正的历史事实是王郎赶刘秀。《后汉书•光武帝记》记载: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夺了刘氏天下,自称皇帝,引起天下大乱。在绿林、赤眉、铜马等农民起义军的攻击下,公元23年王莽被杀。汉朝宗室刘玄做了皇帝,称更始帝,为稳定天下,更始皇帝刘玄派刘秀以大司马的名义到河北一带招兵买马和做安抚工作。刘秀到河北后,恰逢邯郸有个叫王郎的算卦先生,乘天下大乱冒充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在邯郸称帝。他知道刘秀是皇室正宗,就带兵到处追杀他,于是在民间演义出了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刘秀在河北被王郎追杀之际,得到信都(今冀州)太守任光的帮助,越战越强,平定了王郎,于公元24年刘秀正式当上皇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后来,外地移民到武强,在刘秀与王郎争斗过的地方建村,不仅留下了一个个兴盛的村落,而且留下了一个个风趣的传奇故事。

拜口:相传王郎追赶刘秀到滹沱河边,突然河堤被洪水冲开一个大口子,那浑浊的河水,一下子就把刘秀的队伍截住了。刘秀见此情景,不由仰天长叹:“天绝我也”!他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触犯了天意,急忙冲着决口处行起了三拜九叩的大礼,以表示谢罪。

有人说是刘秀的三拜九叩起了效应,那决口突然又自动堵住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而是这一带的老百姓都知道刘秀是正义之师,大家一齐动手把决口堵住,使刘秀的部队顺利通过。人们堵决口运来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后来在上边建了个村子,起名叫“拜口”。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刘秀被王郎追到滹沱河边,被河水阻住,刘秀情急之中朝河内一拜,芦苇丛中便摇出来一只小船,渡刘秀安全过河。刘秀当皇帝后便封他渡河处的一个村子叫 “拜口”。

护驾林:相传西汉末年,王郎为夺皇位,紧紧追杀刘秀。一日刘秀被追杀到武强县城南的枣林庄,这时正是农历七月十五,枣林茂密,半青半红的大枣挂满枝头。刘秀怕碰掉枣儿,命令从人下马绕林而过。被林中的一老者瞧见,对刘秀的人品非常佩服。问明原委后,热情为刘秀指路,并赠以鲜枣充饥。刘秀接枣拜别老者,继续赶路。当王郎军追到枣林时却不见刘秀踪影,疑刘秀藏入枣林,随骑马闯入林中寻找,一见树上的大红枣,伸手乱摘一气。老者见王郎军如此无礼,便上前劝阻,被一头目扬鞭打翻在地,并要其交出刘秀,谁知他们所打的老者正是本地的千年枣神。枣神一怒之下便命枣儿枣孙奋起自卫,枣儿飞起象石子一样,朝王郎军的头上砸去。只打得王郎军一个个焦头烂额,溃不成军。这时刘秀则趁机向西南逃去。

刘秀称帝后始终不忘枣林庄遇救之事,派人寻找指路赠枣的老者,寻遍了枣林庄,都说没有此人,方知是枣神所护,遂降旨为枣神修庙,塑造金身,以表感谢之情,并将枣林庄封为“护驾林”。

刘铁房:相传,刘秀领兵路经武强境地,突然乌云密布,大雨骤降。刘秀便命令部队进驻附近的刘家屯村避雨。谁知一连数日阴雨连绵,邻村房倒屋塌之声不断传来。官兵见此情景,个个唉声叹气。刘秀正考虑稳定军心之策,忽然一名谋士进帐说:“我到村中看了看,该村的地是立土,这村都是用立土建的房子,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刘秀了解了情况后,为安定军心,镇静地对士兵说:“此村舍乃铁房也”!数日后天晴风定,这个村的房屋果然平安无事。军民们想起刘秀说的话,就把刘家屯更名为刘铁房了。

解村:相传,一年秋后,刘秀被王郎追杀到滹沱河的南岸,前有河水挡道,后有追兵,刘秀急得火燎眉毛。这天晚上,突然狂风大作,军帐被刮得东摇西晃,风也出奇的冷,这风一直刮到第二天早晨才刹住。刘秀走出军帐到河边一看,心中大喜。原来河里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于是赶紧命令部队拔营起寨,顺利地从冰上过了河。刘秀的人马过河不久,风停日暖,加上河水上涨,冰又融化,王郎的追兵赶到时河上已过不得人马,使王郎干着急而没法。那河里的冰为何溶解的那么快呢?据说:因为刘秀是皇帝,风神、水神各路神仙都为他帮忙。后来人们把刘秀过河附近的一个村子改名叫“解村”,也有的说是刘秀封的。

林东村:相传王郎赶刘秀时,刘秀麾下的李将军奉命在武强山一带埋伏。

天近中午,王郎兵开始攻山。被伏兵乱箭射死很多。但王郎兵多将广,时间一长,箭已用尽。李将军的人马渐渐支持不住,只好且战且退。在快撤往一片树林时,天已将黑,突然“嗖嗖”几枝冷箭射来。因看不清,李将军身上中箭,他的儿子掩护着将他救到林中,不多时气绝身亡。

刘秀称帝后,追封李将军为元帅,并为其在树林中修了一座墓,其子为父守坟尽孝满后,仍不愿离开此地,随之在树林东边立村,起名林东,就是现在的林东村。

郎子头:小范正北有个小村子,叫“郎子头”。传说是刘秀斩王郎之处。几年的东征西战,军队不断壮大,当刘秀转战到武强北部的滏阳河畔时,决心与王郎决一死战。为麻痹王郎,刘秀命士兵到周围村子传播消息,说是刘秀中了解甲风,病情不断恶化,眼看性命难保。

这消息不翼而飞,很快传到王郎那里。王郎一听可乐坏了,心想,这可是个消灭刘秀的时机,马上率领大队人马,前来袭击刘秀。

这时的刘秀,早已命令手下的大将布下埋伏,当王郎的队伍走进埋伏圈后,杀声大作,乱箭齐发,结果王郎的军队大败。王郎也当了俘虏,刘秀命令将王郎就地斩首示众。

后来,为纪念刘秀打败王郎这件事,在斩守王郎的这个地方立了一个村子,村子便取名叫郎子头。

11.与河流有关的村

武强县境内历史上河流众多,先后就有滹沱河、滏阳河、漳水、天平沟、朱家沟、龙治河流经此地,自古人们认为依山傍水是风水宝地,因此,在河旁建村者全县有20多个村。如:武强镇河西村,系当年山西移民建村时选在朱家河西岸,故取名河西。豆村乡的西岔河、东岔河,明代建村时座落在龙治河与滏阳河的交汇处,因此在滏阳河西的村取村名西岔河,在滏阳河东的叫东岔河。宋代,黄河流经武强县的东南部,后来有姓刘和姓宋的移民在黄河故道附近建村,姓刘的村称为刘古河,姓宋的村称为宋古河。街关镇的郭家湾村,因建村时选在了龙治河转弯的南岸,且郭姓是大户,因此取村为郭家湾村。周窝乡的止方头村,因村址座落在朱家河旁,常有船只在河内停泊,所以起村名止舫头(舫即指船),后演变为止方头。街关镇的河涯村,相传该村原名方家庄,燕王扫北时人烟稀少,明永乐年间,北小范孔姓人家迁该处定居建村,因村址紧靠朱家河,遂取名河涯村。

12.寓意迎祥祈福的村

古人建村,都盼着幸福、吉祥、安康,因此,有的村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来由,取名时只是图个吉利。如:西安院,山西移民在这里初建村时叫西南院,后来村民认为“安”有安居乐业之意,比南字吉祥,遂改称为西安院。西王村、东王村,山西移民建村时,为盼望后代兴旺,起名旺村,后来靠东头的取名东旺村,靠西头的取名西旺村。年久,为了叫着上口,遂演变为今天的王村。东唐旺,传说该村村内有一个大坑塘,村人为盼兴旺,而取名唐旺村,坑塘东的村称东唐旺,坑塘西的村称西唐旺。武强镇的菩萨村,宋代建村时曾叫长丰乡。后闹洪水,从水中冲来一块写着“水流菩萨村”的木牌,菩萨在民间是救苦救难的神仙,因此,村民遂把村名改为菩萨村。还有中旺村,相传隋朝时立村,因村边有滏阳河而叫南河涯。唐代李渊的十四子被封为中立王,曾路过此处,后来在该地建一庙起名中立寺,以后为盼村落兴旺,人们安居乐业,遂借“中立王”和“中立寺”的背景改村名为中旺村,居庙西的称西中旺,居庙东的称东中旺。

13.与古代行政建制有关的村

古代,在武强境内设立过一些现今已不存在的编制,但当时立村和起村名时却被借用。如铺头,在宋代时,区域内8里设一墩,10里设一铺,“铺”即官差人员休息的住所。铺头这个地方作为古铺遗址,明代山西移民在此建村时即起村名为铺头。北代乡有5个叫“代”的村,相传,原名都是“代里之称”,“里”为古代的一种行政编制,五户为邻相保,五邻为里相助,立村后为传承代代邻里之间相保相助的风俗和体现村庄方位而取名为北代里、南代里、尚北代里、前西代里、后西代里,后来为呼叫村名的方便而简称为了北代、南代、西代等村。

14.与地理特征有关的村

当初建立村时,先人们和给孩子起名一样,抓住一个有特征的地理现象,也便成为其起名的依据。如:明永乐年间在北部滹沱河泛区立村时,看到这里地势低洼,而且都是沙土地,于是这一带相邻的8个村都叫沙洼村,所不同的是在村前分别冠以田、王、樊、张、吴、程、葛等姓氏而进行区别。孙庄乡的庄窝头村,相传明永乐年间迁此定居时,看到树上有个老鸹窝,联想移民时原籍村头上也有一老鸹窝,于是便取村名庄窝头。

在考证探索一些村庄时,有的村名在历史变迁中几经变化,很难知道它当时的来历和背景,如东唐旺村历史上曾叫过东博灵,究竟为什么叫东博灵呢?有待有识之士进一步考证。

武强县的村名,其实并不止以上十四种情况,还有一些村,一村一个来历,没有共性,却有故事性。如古坛村,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王两姓人家分别由山西洪洞县和京东三河县迁入武强境内建村,在盖房打坯时挖出了一个谷坛,便借此取名谷坛村,后来因谷和古谐音而演变为古坛村。洛沱湾村,因建村时见东侧的古溃水阵堤高低相间,犹如骆驼峰状,又紧靠滹沱河的一条支流天平沟拐弯处,遂起名骆驼湾村,后演变为洛沱湾。

(二)

村庄,好像历史长河中的一只船,它不仅承载着世代人群驶向理想的彼岸,而且随着时代的变革也在发生着多方面的变化。有的村在战乱或瘟疫中消亡,有的村因为种种原因合并到其它村,有的村因区划被改变地域归属,也有的村庄针对形势的需求而更换名字……正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有些村庄成为历史上的谜团,值得地名或文史专家们进行挖掘考证。如:在周窝乡南段庄出土的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冬十一月四日“处士王逍”的墓志铭中说:“世居武遂庄窝村”,现在武强县根本就没有了这个“庄窝村”。再如,在街关镇出土的显现衡水最早墨迹的大唐铭砖中说:“大唐贞元十三年正月十五日,深州武强县平皋乡崇贤坊,故人刘日进并妻武氏 ……”在今天的地图和明清时代的县志上都没有平皋乡和崇贤坊村的名字。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村庄的变化这是正常的。就是近代,我县的村庄也发生过许多变化,现就有关村庄的变化情况进行探讨。

历史上消亡的村。从历史遗存的碑文和民间传说中考证,我们武强县有不少村就淹没在了社会的大动荡之中。如:今天的黄家屯,明代以前曾有“封家寨”村,在明代建文帝与燕王的“靖难之役”中人烟绝迹而村亡,到明永乐二年(1404年),黄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又有了新村“黄家屯”。再如:铁匠庄,碑文记载该村明代以前叫“曹家营”,至今该村的地名都叫“大曹家孔”、“小曹家孔”,是明代的一场瘟疫造成该村绝迹,明永乐年间山西的一家铁匠移民到武强后在曾叫曹家营的地方立村,取村名铁匠庄至今。立村于战国时期的王南召什村,1940年与邻村铁匠庄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叫合立村,1958年又分开,该村仍叫合立村,王南召什从此匿迹。

并到邻村的村。北代乡的马庄村,原来的西马庄、东马庄是两个村,后来合并一村后称“马庄”。北代乡的杜林村,明永乐二年,黄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时立村,取名黄家头,后因村小恐遭匪劫而与邻近的西庄村合并,因邻近有一片杜树林,合并后的村庄便改名为“杜林村”。周窝乡的小刘村,紧临郭家院村,1956年与郭家院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村名郭家院。街关镇的新合村,历史上为侯家拜口、吕家拜口、张家拜口三个村,1950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取名为新合村。北代乡的张沙洼村,原系张沙洼、程沙洼两个村,1942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开始叫张程沙洼,后来简称为张沙洼。

改换名称的村:武强镇马头村,明代叫谷河村,村内发现的明万历九年的庙碑中仍称该村为“谷沙村”,并有“谷沙烟雨”的民间景观,后因该村水运码头的日渐兴旺而改为马头村。北豆村,原来分为城里、城外、河南、河北四个自然片,1942年抗日战争中为迷惑敌人而把“城里”、“城外”并称为复兴村,把“河南”、“河北”并称为新兴村,1961年为便于行政管理,又分为西复兴村、东复兴村和南新兴村、北新兴村。街关镇的李德庄,原名叫段庄,后来因为有一运粮官李德在该村落户,随改村名为李德庄。孙庄乡的皇甫村,原名李家庄,唐代咸亨七年,河阴太守皇甫兴迁葬于该村附近,碑石林立,树木繁茂,闻名乡里,从此以皇甫兴的姓改为村名“皇甫村”。豆村乡的吴家寺,元代建村时叫刘史庄,明代在该村建了一个“吴家寺”的寺庙,村名也随之改为吴家寺。街关镇的督府营,原村名豆腐营,后因东唐旺村人在该村附近修了一片朱氏墓地,村人认为朱(猪)吃豆腐相克,因此改名为督府营。

武强镇的陈家院,相传山西移民立村时因为这一带有围墙似城,便取村名“城家院”(城镇的城),县官知道后,不准一县有两城,这村只好把城改为陈,称陈家院。林东村因为刘秀的一位李姓将军阵亡被追封为元帅,在该村建有元帅墓,该村曾改名为武帅村,后又改为林东村,一直延续至今。建于宋代初年的菩萨村,1967年曾改名为“立志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恢复原名。豆村乡的前庄原名新立庄,后庄原名黄辛庄。1942年新立庄与黄辛庄合并为一个村后叫“新合村”。1960年这村又分成两个行政村,居南片的叫前庄,居北片的叫后庄。武强镇的民兴村历史上曾叫“下码头河东李庄”,民建村叫“下码头河东刘庄”,1942年在抗日战争中两村改名合称为“临滏村”。1957年临滏村又分成了两个行政村,原李庄称为民兴村,原刘庄称民建村。孙庄乡刘南召什村,清代康熙年间曾出过“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谦”的高官,大学士朱轼在为其作传中写道:“公讳谦、字益侯,号思庵,姓刘,世居武强麟游乡”。民间传说刘谦幼时夜读常有麒麟保佑,故成名后曾把刘南召什村一度改为麟游乡,后来,该村又恢复了原称。

变更归属的村。因自然环境与社会区划情况,时常有些村的归属在发生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不仅仅是归属哪个乡镇有变化,就是归属哪个县也是时有的。如:武强县东北部的邵家庄,清顺治三年(1646年)由西北召什村邵姓人家迁去而立,在清朝末年区划中,该村南部改名为“半边店”,属武强县管辖,而北部仍沿用邵家庄,却改属献县管辖。到1938年,又并为一个村统属武强县,仍定名邵家庄。毗邻邵家庄的北辛庄、南辛庄、西辛庄三个村,原都属献县,1941年划归武强管辖。还有南立车、北立车、西大过、西樊屯、庞疃、彭刘庄6个村,原来都属献县,自从1956年滹沱河改道后,该6个村处在滹沱河以南,为了工作方便,从此划归了武强县。

毛主席曾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武强的村庄在一代代的传承发展中,不仅在千变万化中充满着传奇色彩,而且受地域民俗的影响,有些村庄的名字在叫法上也有“字同而音不同”的现实。如:南谷庄,北谷庄,本是谷子的“谷”,而人们习惯称为“归”庄。还有一些村名雷同的村,以发音不同而进行区别,孙庄乡的王庄,人们把“庄”字念成发音很重的第四声“壮”;而武强镇的王庄,人们却把“庄”字念成发音很轻的儿化音“庄儿”。

(三)

地域村庄文化,饱含着极深的民间文化底蕴。武强县,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广阔的原野和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

远古时代武强县境内还是一片汪洋,后经一年年的冲积而成了平原,当初的平原,地势低洼,经常受到黄河等水患的影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痛苦和灾难。后来大禹治水采取以疏导的方法在黄河以北开挖了9条河道,据《尔雅•释水》一书记载,这几条河是: ⒈徒骇、⒉马颊、⒊覆釜、⒋胡苏、⒌简、⒍?、⒎钩盘、⒏鬲津。其中徒骇河就是今天的滹沱河,鬲津河在九河的最南面。因为武强在历史上地处这九条河的中间和下游,所以民间常称说“地处九河下梢”。就是现在,武强县的地势仍十分低洼,海拔在14.2米至18.7米之间,一遇暴雨,上游17个市县的客水齐汇境内成灾,加之历史上这一带的战争频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了武强县历史上人烟稀少。据史志考证,武强县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村只有5个,汉代建村6个,隋代至元代一千年间建村共有37个,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全县只有40来个村,只占现今全县村数的近五分之一,而且那时的村很小,有的三、五户就一个村。正因为这样,西汉刘邦当皇帝后封有功之臣为侯国时,史记记载当时的侯国是“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武强县真正人烟变得稠密是明代以后,明代为发展生产和解决个别地区人少地多的矛盾,从朱元璋到朱棣,曾搞过七次大的移民活动。其中最大一次就是明朝永乐年间。当时,战争和瘟疫曾使冀中一带“有田无人种,有路无人行”。为改变这种状况,永乐皇帝朱棣采取从山西、京东等地大量移民河北的重大举措,仅1403年前后,移民在武强县建立的村庄就有184个。加上当时朝廷对移民实行一系列扶持政策,才使武强这一带逐渐变得人丁兴旺,村庄稠密。

武强县历史上最大的背景就是灾情多,据县志记载,自明永乐以来较大的灾害就有127次,其中水灾58次,旱灾20次,虫灾17次,雹灾10次,风灾13次,震灾9次,平均4-6年发生1次。《深州风土记》中说:“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绌”。明嘉靖年间侯世卿在《邑侯刘公生祠》中称“武遂陬壤”。明代诗人辛纪世在诗中写道:“寒霜古木几斜阳”。元代诗人刘因在诗中称武强是:“辽宋旧分野,燕赵古战场”。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武强县域的村庄当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推断和分析,这除了明代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建村外,其它朝代,尤其是远古时代,它不外乎这几种情况:一是把战争俘虏的士兵或民众当奴隶强迫来此地为国家搞生产,日久立村;二是像大禹治水这样大的工程,施工人员和留守人员在当地安家立业,以后发展成村;三是朝廷封官封地后,他们后代在此繁衍聚居成村;四是我县作为古战场和屯兵打仗的前沿,留守在当地的兵士,尤其是不打仗时以屯兵种田为业的,日久安家成村;五是犯罪发配和朝廷“大赦天下”时由官府统一流落到这一带定居的;六是有的在武强为官者携带家属及随从人员定居武强的;七是外地人多地少之处抓住这一带地广人稀的优势前来搞开发定居的。总之,当时建村是与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紧紧关联的。众所周知,武强县一些带屯的村,五里屯、李家屯、侯家屯、黄家屯,除与当初立村之人的姓氏有关外,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村的旧址曾是古代屯兵屯田的地方,从而取村名仍沿用某某村。五里屯,不仅原址在宋代曾是杨六郎屯兵的地方,而且距离当时武强县城有5里地,因而叫起了五里屯。

不过,说起村庄来,村和庄并不是一回事。村,自古以来就是一级行政单位,设有村长(有时不叫村长,如现在叫村主任),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的上级管辖,古时曾受过乡、亭、邑等领导,解放后的村先后归区、公社和乡领导。村,历史上不仅有为国家交纳皇粮的职责,而且作为“地方”有负责社会治安、邻里纠纷等事宜的功能。现在我们看传统老戏时经常看到,下面一发生人命案子,衙役先唤“地方”出来,实际上这里的“地方”也就是村上的村长一职。“庄”,它没有行政职能,简单的说它只是一个生产单位。古代,官宦人员和大地主,家有良田几千亩、几万亩,为方便佃户耕种方便,在田园中设立一些庄子,佃户在庄子上吃住,到周边地里干活,秋后按规定交租粮。这些佃户日久人增,逐渐变成一个群落,但它仍然接受的是官宦人家和大地主家的管辖。如县内的大王庄、韩旺洼等不少村落,原来就是大地主的庄子,后来由于时局的变化而成为了行政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村庄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如现在近邻县城的肖庄村,明永乐年间在此地建村时,与北代、南代、西代相呼应叫东代,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人们把村往北迁了2里,距周围的村都是6华里,从而一度改为六里庄。后来,肖姓居大户后又改为肖家庄。但不知什么年代,肖庄已没有了姓肖的,于姓是大户,仍称肖庄。由此,肖庄村的村名在600年来发生了三次变更。还有,豆村乡的窦村,清代曾与邻近的谷家庄合为一村,称谷窦村,后来两村又分开,并各复原名,谷家村仍叫谷家村,而窦村的窦却由“窦娥”的窦变成了豆子的豆。

武强吉祥文化公园

无论村名如何改变,始终不变的是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