岌岌可危,華為被斷供?(上)誰能像臺積電一樣給華為代工芯片?

自2018年,以鋼鐵、鋁加關稅為起點,美國正式打響了中美貿易戰的第一槍,但誰也沒想到,貿易戰之後隨之而來的竟然就是科技戰。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很多中國企業輪番收到了來自老美滿滿的惡意與打壓,中國的科技公司們也是如履薄冰,滿是辛酸。作為“里根主義”的忠實信徒,特朗普遏制中國的核心就是貿易戰、科技戰。這個看起來滿嘴跑火車,非常不靠譜的商人,實則心思縝密,步步為營。先是中興,在被制裁近3個月後,最終以多名高管離職和交納4億保證金的結果慘淡收場。接下來,又輪到了華為。早在2018年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被捕以及2019年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之後,被列入實體清單意味著在未獲得美國商務部許可的情況下,美國企業將無法向華為供應產品,美國就已經對華為露出“獠牙”。實體清單事件對華為打擊巨大,比如華為手機無法使用高通芯片,谷歌停止與華為合作,華為因此失去對安卓系統更新的訪問權,等等。該事件也讓華為去年損失超過100億美元。但這並不是最難過的,北京時間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佈公告,要求採用美國技術和設備生產的芯片,也必須先經過美國同意才可出售給華為。此次美國的升級制裁,就是要打擊華為芯片的上游,強制各大供應商不得為華為提供芯片代工服務。這次,華為甚至是中國的芯片產業鏈都被美國“卡住了脖子”。

再解釋的透一點,沒有代工廠製作芯片,中國的芯片製作技術又達不到要求,華為就用不上需要的芯片,那麼華為旗下的核心產業,包括5G通信業務,手機等消費電子領域,都會因為沒有芯片可用而受到致命的打擊。萬幸的是,新的制裁政策設定了120天緩衝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內,華為還可以全球掃貨。這之後,一上來,就是華為給臺積電高達7億的訂單,但這也只夠華為5個月的量而已。那再之後呢?如果臺積電真的斷供華為,美國高通等企業也無法提供芯片代工服務,中國哪家公司又能補上華為的這個大窟窿呢?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是中芯國際。誠然,中芯國際確實已經承擔了華為的部分代工,其代工的麒麟芯片還用到了華為的新款手機裡。但是,這個製作工藝為14nm(納米)的芯片實在是說不上是什麼高端芯片,只能滿足華為的基站設備,但完全滿足不了華為的終端手機設備。而且,且不和其他的美國代工廠比,就和接受了7億訂單的臺積電比,中芯國際差了也不是一點半點。芯片的升級是精度越高尺寸越小,在代工廠中,臺積電優勢明顯,中芯國際7nm芯片還在規劃試產階段,三星的5nm芯片也在試產階段,但臺積電卻早已可量產5nm芯片,下一步目標是3nm了。在芯片行業,這種差距已實屬巨大。更尷尬的一點是,中芯國際的一部分設備也使用了美國技術,其最終能否為華為代工本身也是未知數。

那一切都沒救了嗎?中國人說絕處逢生,恰逢華為逆風求生存,製作芯片的核心機器——荷蘭光刻機有望運抵,遠水是否可解得了近渴?國內政府也在想辦法,國家全力支持國產半導體行業,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向中芯南方注資15億美元,又會讓中國芯片產業最終走向怎樣的未來?下一期,繼續來帶大家解讀中國與美國的芯片產業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