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中藥劫”輿情激增賺錢能力卻不減

近段時間以來,中藥行業上市公司輿情不斷,同仁堂過期蜂蜜事件、葵花葯業前董事長因涉嫌殺人被逮捕事件、步長製藥董事長用錢給女兒買進斯坦福事件、康美藥業財務變臉事件,幾家公司市值都不小,不過,雖然中醫藥上市公司輿情不斷,但是就2018年整體業績來看,不得不說,中醫藥公司的賺錢能力是真的強。

10家公司淨利潤超10億

據統計,目前所有中藥行業上市公司已經完成了2018年年報的披露,淨利潤超10億元的公司有10家,從前往後排分別是白雲山(34.41億元)、雲南白藥(33.07億元)、東阿阿膠(20.85億元)、步長製藥(18.88億元)、濟川藥業(16.88億元)、天士力(15.45億元)、華潤三九(14.32億元)、片仔癀(11.43億元)、康美藥業(11.35億元)和同仁堂(11.34億元)。

A股“中藥劫”輿情激增賺錢能力卻不減

整個A股2018年盈利超10億的也只有417家,不得不說,中藥行業上市公司賺錢能力確實不一般。

其中盈利最高的是白雲山,2018年以34.41億元成為A股最賺錢的中藥行業上市公司。2017年時,A股淨利潤排名前5的分別是雲南白藥(31.45億元)、康美藥業(21.5億元)、白雲山(20.62億元)、東阿阿膠(20.44億元)和步長製藥(16.38億元)。

康美藥業此前公佈的2017年淨利潤是41億元,原本是排在第一位的,不過近日公司以會計處理存在錯誤為由調整了2017年淨利潤,最終以21.5億元排在2017年中醫藥上市公司的第二位。

從業績同比來看,同花順數據顯示,68家中藥行業上市公司中,淨利潤同比增長的38家,超過一半;2018年淨利潤前十的中藥上市公司中,9家是業績同比增長的,這也顯示出中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在2018年還是在整體向上的。

就營業收入規模來看,2018年中醫藥上市公司營收超百億的共有8家,分別為白雲山(422億元)、雲南白藥(267億元)、康美藥業(194億元)、天士力(180億元)、同仁堂(142億元)、步長製藥(137億元)、華潤三九(134億元)和太極集團(107億元)。

此前多個財務指標排在第一位的康美藥業2018年讓出了第一的交椅,但是公司在中藥行業上市公司中仍舊保留著一項第一,據所有中藥行業上市公司2018年年報數據,康美藥業2018年淨資產283億元,排在所有中藥上市公司第一位,相對應的,康美藥業1.86倍的市淨率也是業績前十的中藥上市公司中最低的。

輿情危機下中藥行業的質疑?

其實就算不是中藥行業人士,近段時間來,關於中藥行業的幾家上市公司的輿情危機也應該知曉了,中藥和西藥的爭議一直不斷,而每次一出現中藥行業上市公司出事情,必然會引發對整個中藥行業的討論甚至質疑。

雖然有不同聲音,但是近年來,國家層面還是比較重視中醫藥行業的發展的,近年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 (2016-2030 年)》、《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醫藥“一帶一 路”發展規劃(2016—2020 年)》、《健康中國規劃綱要(2016-2030 年)》 和《中醫藥法》等一系列的戰略政策頒佈為醫藥產業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可以肯定的是,中醫藥行業是政府支持發展的一個行業,也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中藥的一環,不然,中醫藥上市公司2018年的盈利能力也不會這麼好。政策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發揮中醫藥在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健康中國的促進作用。

2018年,我國中醫藥行業政策以促進中醫藥發展、推動中醫藥現代化與標準化等為主。根據《關於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到2030年,要建立以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的全生命週期健康服務鏈為核心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與水平,助推健康中國建設。

業內人士表示,“中藥行業頭部上市公司接連出現輿情危機或許只是一種巧合,2018年,國家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繼續推動和落實醫保控費、控制藥佔比、4+7帶量採購、分級診療和兩票制等一系列政策法規,整個醫藥行業出現洗牌,未來資源反而是流向這些頭部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