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直播間丨中國大寧

國寶直播間丨中國大寧
國寶直播間丨中國大寧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系荊楚 祝福頌祖國”海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4000多年前,中國就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漢代進入銅鏡製作的繁榮鼎盛時期,銅鏡更加輕巧實用,紋飾繁複精美,吉祥銘文措置其間,訴說著主人的美好心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聽一面銅鏡和它背後銘文的故事。

國寶直播間丨中國大寧

“中國大寧”神獸紋鏡(漢)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1年秋至1952年春,考古學家夏鼐在湖南長沙組織進行戰國和漢代墓葬的搶救性發掘。考古人員在伍家嶺地區一座漢代晚期的墓葬中發現一面銅鏡。這面銅鏡直徑18.6釐米,厚1.3釐米,鏡子表面鎏金,製作精良,採用了當時流行的圖像格套,風格並無新意。這面鏡子其之所以贏得世人矚目,緣於它的銘文。

銘文在鏡背外圈,篆體陽鑄,順時針排列,鄰字上下相接,共計52字:“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生於道康兮,鹹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闢去不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綱。”

這段話概括了當時造鏡的普遍思維,解釋了銅鏡的多重功能。鏡子由聖人所做,光亮、堅硬,可以“視玉容”“闢去不祥”。漢鏡中常見類似的吉祥話語,引人注意的是“中國大寧”四個字。

國寶直播間丨中國大寧

“中國大寧”銘文

我們的國家叫中國,但是“中國”二字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有源頭與發展的。“中國”早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與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陝西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歷史上對於“中國”這個詞的最早記載。

國寶直播間丨中國大寧

“中國人民”銅鏡(漢),藏於武漢博物館

隨著歷史的演變,“中國”的內涵不斷豐富。到了漢代,這裡的“中國”指的是統一的漢帝國,地域已不侷限在洛陽或狹義的中原。《史記》《漢書》皆有“中國一統”的說法,長沙雖遠離漢都,當然也屬於中國。另外,武漢博物館收藏的一面東漢銅鏡寫有“青蓋作鏡四夷服,多賀中國人民富,雲雨時節五穀熟。”這段話猶如“中國大寧”的擴寫,祈盼四海安寧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人民富足。其“中國人民”在類似的鏡銘裡一般寫作“國家人民”。“中國”“國家”等概念的趨同,緣於漢代長期穩定,四海人心空前聚攏。

歲月推移,鏡面鏽蝕,歷史塵封了古代銅鏡的日用功能,但辟邪迎祥的美好願望仍溫暖人心。面對疫情,全國人民守望相助,眾志成城,全民戰“疫”,“中國大寧,民齊者強”表達了對國家安定繁榮的美好祝願!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 成都市紀委監委網站 周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