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個直面雪崩的普通人

上篇文章發表之後,我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多的閱讀量,而且到今天還在增長。同時我也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多的留言,大多數留言都集中於一個問題上面——普通人該怎麼辦?

覆盤1929大蕭條:股市雪崩如何發展成百年危機?

我,該怎麼辦?

我,就是那個直面雪崩的普通人


這便是題目《我,就是那個直面雪崩的普通人》

我,就是那個直面雪崩的普通人

》的由來,這篇也可以看作對於上一篇文章的問題回答。那麼我的第一個答案是:

健康長壽。

特別是對於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有執念的人來說,健康長壽是第一位的。因為大家都認為偶然的出現與時間有關,比如說巴菲特很長壽,所以就能比我們多看一次“美股熔斷”。雖然,這其實和時間沒關。比如說,

什麼時候疫情結束?所有人能摘下口罩?

這個問題如果是疫情剛開始比如2月初提出來,我相信多數人的感覺是“很快”,比如4月之前。

而現在是4月末。

我,就是那個直面雪崩的普通人


我提這個問題並不是簡單的去說一句:大多數人總是錯的。而是想說,預測是無意義的。疫情的出現是偶然,疫苗的順利研發成功是偶然,甚至最後可能沒有研發出來疫苗,病毒自己消失,也是偶然。而這偶然何時出現,我不知道,偶然的發生與時間長短無關。

但健康長壽終究是美好的祝福。

我的第二個答案是,擁抱變化。

當,代駕司機小王感慨業務量只有以前一半;當某大牌衣物代工企業張老闆抱怨外企砍單;當某無紡布廠家卻在因為客戶打錢太瘋狂而報警。而喜歡某知名遊戲的他們所有人,回家發現遊戲的服務器因聯網人數過多而爆炸了。

有的人面對的是雪崩,

有的人面對的則是財富瀑布。

我,就是那個直面雪崩的普通人


對於全社會而言,鉅變帶來的是供給需求萎縮的自我加強。但對於細分行業而言,完全不同。需求滿足形式的變化,讓一些領域迎來歷史級別發展機遇。

對於那位“再打錢就報警”的老闆來說,肯定不會理解我們現在所談論的"蕭條"的含義——從財富和經營的經營角度,這絕對是這家企業的高光時刻。

不僅是他們,遊戲產業、網紅帶貨產業、新型廣告產業,還有一些更細分的:速凍食品領域、預製菜領域、國產奶粉領域、酵母領域等等;更小的,小區門前的便民運菜車也生意興隆起來。這些行業、領域、或者是小門店,收到了或大或小的紅包。

即便是在大蕭條之中,也有熠熠生輝的行業:

“破禮貌、小鬍子、肥褲子、大頭鞋,再加上一根從不離手的柺杖……這個英國小個子用表情和動作在美國把默片帶上了巔峰,卓別林製作並出演了大量蕭條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含淚的笑”;《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等等,都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摘自《卓別林電影和大蕭條年代》,李光鬥

我,就是那個直面雪崩的普通人


不僅是娛樂業,現在聞名於招聘江湖的“四大”之一麥肯錫,也是在大蕭條時期創下的基業。麥肯錫先生1926年建立麥肯錫公司,結果3年之後就是大蕭條,沒想到因為蕭條的緣故,大量企業破產、清算,反倒迎來了很多管理諮詢的需求。

換一個視角看世界,而不是拘泥於看上去既定的發展路線,發現生活中新的美好的事物,正在成長的事物。這些事物往往不只是某個人的需要,很可能是大家共性的需要,那麼參與他,從發現者,變成消費者,再從消費者變成供應者。

一些真實的案例就發生在當下,當李佳琦發現櫃檯銷售不賺錢,他又發現很多人愛看短視頻愛看直播,或者他本人平常就愛看直播,那麼他就開始了直播——當然,世界上有千千萬萬人都在做著帶貨的嘗試,成功者寥寥無幾,但沒有開始做直播的實體店面銷售,連寥寥無幾的機會都沒有了。

我,就是那個直面雪崩的普通人


發現變化,擁抱變化,不僅僅是對於我們這些絕大多數人來說,對於天上掉落的蛋糕砸到頭上的“幸運兒”來說也是如此。幸運兒面臨的變化是大量競爭者的蜂擁而至,如何使天降之財化為基業長青而不是如夢一場。

多數的文章會止步於此,而對於我來說只是開頭。因為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既然整體的經濟數字呈現下降情況,那麼自然意味著持續增長者是少數人——多數人就算如何努力可能也無法增長了;正如上文和李佳琦自己所說,不敢不直播,仍然有成千上萬人在競爭。

這又該怎麼辦呢?

所以,我的第三個答案最為重要,那就是積極的心態。

正如我對於成長有自己的定義,對於“積極”我也有可能與通常意義上的積極不一樣之處。

我,就是那個直面雪崩的普通人

朋友圈看到有朋友分享電影《阿甘正傳》的一句話:人真正所需要的很有限,其餘的都是用來炫耀的。(Only so much fortune a man really needs... and the rest is just for showing off.) 這句話也成為了本篇公眾號的副標題。

我忽然想起大學時候有幸去過阿聯酋阿布扎比訪問,阿布扎比的超市裡最多的商品就是椰棗,dates,各種各樣的椰棗。我當時很奇怪為何棗會叫作dates,這不是日期的意思嗎?在那裡生活了十多年的導遊和我說,那是因為歷史上阿拉伯人所在地區乾旱,沒有東西吃,只有棗樹,而6個棗就能供人活一天(捱餓的記憶也讓市面上多數銷售的椰棗加了很多糖,特別甜),

6個棗啊,活一天啊!

結合那句“人真正所需要的很有限,其餘的都是用來炫耀的。”讓我不禁去想,我們所謂的“日新月異”的創造出的產品,創造的是什麼呢?這段時間流行一個詞,叫做“痛點”,也就是說我創造一個產品,是為了解決目前某個還不太舒適的情況。但我想到的卻是,

新產品本身才是焦慮的來源。

沒有iphone手機依然可以打電話,沒有電話依然可以寫書信,沒有書信可以用石頭刻石頭扔到大海里,就算連石頭都沒有,那麼摘椰棗下來也可以靜靜地看雲捲雲舒——只要你每天有6顆椰棗,有一個安全的所在就好。

我們追求“方便和舒適”是內在而本質的麼?還是因為看到別人更加舒適,所以我們會焦慮,才會去追求?

因為別人用iphone所以我們要用,因為別人坐高鐵所以我們要走,因為別人看某個視頻追某個明星,我們也要去追。

從這個意義上講,商業上取得成功的產品,是當某個人擁有這個產品時,給他人給周圍人帶來焦慮,從而驅使他人也去買。

物質越多不一定越幸福,這個大道理我們都知道;當然也不是物質越少就越幸福。但這個道理還有兩層引申,第一層是物質與幸福毫無關聯,第二層是物質的增減進程與我們每個人毫無關聯、但與我們,作為一個無意識的集體,強烈相關。

繁榮與蕭條在我看來是【一樣普通】的自我加強的正反饋,正反饋的參與者是人類(部分組織)作為一個集體的無意識。

繁榮進程是需求大於供給,刺激供給,進一步刺激需求;

蕭條進程是供給大於需求,壓抑供給,進一步壓抑需求。

釐清楚這件事情的意義絕對不在於參與繁榮、規避蕭條——這樣做仍是存了“以物質增長為追求”的執念在心間,是誤入歧途。想明白之後,恰恰是要不去參與增長、不去參與蕭條,不去參與並非不生活而與世隔絕,因為我們都無法置身世外,

而是不讓這看上去熙熙攘攘實則是週而復始的自然搖擺,縈繞心間。因為無論你是把“繁榮”還是“蕭條”看作是令自己歡喜的來源,最終都會失望。因為他們的出現都是,偶然的。

這也是我在第二個建議中說的,看上去“積極”的“擁抱變化”(也是洋溢在各媒體的主流心靈雞湯),最終結果往往令人失望,特別是如果你沒有讀完全篇就開始去擁抱了的話——偶然隨時出現,失敗是必然現象,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失敗”。

進亦不喜,退亦不憂。才是真正積極的心態。

有人會說,那這是不是要無所事事、隨波逐流呢?哈哈,恰恰相反。我相信最近我們多數人都深有體會,在家裡躺著反而心思更亂更多、想這想那、喜憂更甚。王陽明先生說,事上練。練的是什麼?一是練本身,至少有那或摘、或買、或換得到那一日六顆椰棗的本事來;二是練內心,就是能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事物的發展方向沒有一個預先的執念、對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沒有一個必求的結果;最終,達到一個“縱浪大化中,不喜亦無懼”的狀態。

人生如夢,百年浮沉。中國歷史上我最仰慕的兩個人,蘇軾和王陽明。他們的一生都有著極其高光的剎那,也有著在常人看來,或者在某個座標系下所定義的至暗時刻。印證了那句話,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就像當年明月在全套明朝那些事兒中最後說的那樣,在他的眼裡沒有英雄,因為所有英雄,都只是一頁紙的英雄,這頁他還很猛,下一頁他就慫了。

小到一個人的財富或升遷,去年工資5000,今年工資7500,想象著明年工資10000甚至12000,結果明年變成了3000;五年就升了科長,5年又升了處長,想著再七八年可能升局長平步青雲,結果一輩子停留原地。大到一個國家的生產,過去十年神州起高樓,又一十年天下高鐵通,在下一個十年想象著…

多數人所定義的"常態"並非理性總結的事物運行規律,而是自己熟悉並輕鬆獲益的狀態。

有人說,只有變化才是不變的。這話有一種淺薄的先知感。我要說,努力去適應不斷髮生的變化才應該是生活的常態。這裡的適應不只是行動上的,行動上積極去參與那些進入成長期的產業;更是心態上的,在外物的繁榮或蕭條之間,保持內心的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