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專家詳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專家詳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社 攝影 盛佳鵬


12月16日至12月18日,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在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的基礎上,為2021年經濟工作指明瞭方向並作出部署。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國經濟發展備註矚目。


如何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哪些亮點?12月19日,在中國新聞社舉辦的國是論壇上,多位專家圍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八項重點任務等作了深入解讀。


財政貨幣政策有何新提法?


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定調都備受關注。今年會議明確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本次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係”。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今年為了應對疫情,財政強調更加積極有為,貨幣更加積極適度。且會議提出的穩健的貨幣政策,原來叫靈活適度,現在叫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加了四個字,表明明年的貨幣政策還有很大的空間。“預計明年疫苗會廣泛投入使用,各個國家就會進一步開放經濟,經濟也會進一步的活躍,而且需求也比較穩健,明年全球的經濟形勢也比較樂觀。”


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亦稱,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路線圖、時間表做了很好的勾畫,並且對明年的具體政策作出了部署。保持經濟穩增長、持續性,新動能的轉換,內循環的構建,都為中國經濟帶來很多新的增長動力。且與今年相比,明年疫情的影響會明顯減弱,明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速會相當高,甚至有些季度不排除超過8%、10%。


但他同時提到,也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值得關注。一是信用風險,今年為了防控疫情,實施六保,對一些企業融資等採取特別的措施,有助於短期經濟的恢復,中長期來說會存在一定的問題。二是明年的外需尚有變數。今年由於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國內防疫物資的出口,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出口量很大,明年從增量增速的角度還能不能這麼快,值得考慮。預計2021年中國GDP增速在7.5%以上。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財科院研究員賈康在談到積極的財政政策之時表示,贊成今年把赤字率提高至3.6%,但明年不必再高,往回適當調低一點,比如3%以上,但也不要急轉彎。


新格局下的需求側管理


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到“需求側改革”,引起市場關注。而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賈康對此表示,推動需求側管理要和相關的制度安排相結合,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發力。


第一是改革與發展層面,當下需要讓全社會更加重視創新與規範的關係。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而且創新是核心位置,必須抓住不放。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也要肯定創新是第一動力,給予創新一些試錯和有彈性的空間。


第二是特別注重開放。要更加主動、更加全面地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以開放來催化和倒逼中國在深水區的改革。同時,政府還要有責任清單,有權必有責,事前、事中、事後要有考評,要有與考評結果相匹配的獎懲制度,營造高標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


第三是改革與發展。中央已經明確,在基礎性制度建設方面,要素流轉暢通十分關鍵。為此,在建設統一的市場,讓要素能夠儘可能充分的流動,這也是優化資源配置基礎性的原則。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趙萍認為,當前新格局下,擴大內需成為戰略基點,而消費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出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需求側管理,並且對於需求側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要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制度安排。需求側管理的實施,首先消費率要有進一步的提升,也就是在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當中,消費必須位於第一拉動力。


她談到,要在法制框架下堅持創新驅動。對於網絡安全還有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等等方面,未來也會加強相關安全管理措施。特別是像對於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的新技術在應用方面要加強引導。因此,從政策層面看,對於網絡和互聯網領域的發展,規範是大勢所趨,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必然要求未來互聯網領域創新發展要在法治框架下完成。


同時趙萍就經濟“怎麼幹”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有必要深度挖掘消費潛力,特別是要堅持公平競爭,守正創新。在創新型產品,綠色產品,進口產品和服務消費方面,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從渠道的角度來說,線上渠道的消費潛力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第二是能夠進一步保障收入的平穩增長,特別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我國農村人口占到總人口的比重大約是40%,但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只有14.4%,佔比很低,主要原因就是農村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因此,把三農政策進一步做好做實,促進農村收入增長,是帶動農村消費創造全國消費新亮點的抓手。


第三要重視老年消費,老年社會的到來、老齡化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十四五”期間,民政部預測的數據是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將會突破3億人,佔比較高,同時老年人有剛需消費,比如醫療保健、養老這些服務消費支出,並且有極強的消費願望。


首次提出強化反壟斷、做好碳達峰


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不少新的提法。如首次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等。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認為,碳中和並非一個碳、一個能源的事情,它和我們的方方面面,包括產業鏈都有關係。全球在碳中和這個大背景下,將出現新的國際合作、新的國際分工、新的國際標準,因此碳中和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下一步產業鏈的重構、重組和新的國際標準。


他強調,非化石能源佔比提升,化石能源佔比下降是一個總的趨勢。在提倡化石能源不斷退出的時候,必須維護我們的能源安全,解決我們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存在的能源供應穩定性、可持續性,一定要保證國家能源安全,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對能源的基本需要。


除此之外,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引發各方關注。


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經濟法研究室副主任黃晉從反壟斷是解決市場失靈的重要工具、是保護平臺經濟領域公平競爭秩序的重要抓手等方面做了分析解讀。


黃晉說道,從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史來看,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會完成規模化,市場結構不可避免將出現獨佔或者寡佔狀態,企業的壟斷行為也隨之出現,市場失靈將不可避免。在此情況下,反壟斷法律體系是市場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壓艙石,是解決市場失靈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此外,互聯網平臺的網絡效應、規模經濟的特點使其在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很容易形成極強的用戶黏性。另一方面,當活躍用戶累積到動輒以億計時,贏者通吃成為了平臺發展的某種必然結果,“大數據殺熟”、“二選一”等問題亦隨之出現。


因此他指出,未來對於整個平臺的監管,是更加理性化,更加常態化的監管,要求相關平臺企業是合法合規的,這對於保護網絡消費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趙萍亦表示,燒錢是互聯網企業發展的主要模式,通過大規模的補貼、燒錢,以求達到贏家通吃,獲得市場支配地位,或者是具有很強的話語權。然而這種模式是不是能夠在法律框架下所被允許,也是未來網絡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隨著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再次明確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未來這種燒錢的模式也可能會出現重大轉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過去40年,我們講好了市場經濟、外向型經濟、工業經濟三個故事,新30年,我們也能講好三個故事:科學技術人工創新的故事,規則規章規制管理標準現代化的故事,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能夠提升到高端與全球對接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