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床

哦。床

“繪畫是藝術也是生活,兩者都不是做出來的東西,我做的正好處在兩者之間。”勞森伯格

哦。床

關於床。

藝術史上與床有關的名作總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4年,英國藝術家翠西·艾敏1998年的裝置作品《我的床》在倫敦佳士得拍出了254.65萬英鎊(摺合人民幣2703萬元)。這張又髒又亂的雙人床是艾敏的成名作,1999年艾敏入圍特納獎,這件作品在泰特美術館展出,立即引起了關注。艾敏稱這件作品真實呈現了自己當年令人抑鬱的歲月,而她現在回頭來看這件作品時,“那些可怕的記憶又縈繞腦中了。”

縱觀美術史,除了愛慾,孤獨、害怕、死亡都與床分不開。

藝術作品裡,床,不僅僅只是床。

  • 翠西·艾敏《我的床》 1998年

哦。床
哦。床

泰特美術館展覽現場

亂糟糟的還沒來得及整理的床旁邊堆著用過的酒瓶、藥盒、空煙盒、破拖鞋,床下是一條髒兮兮的藍地毯——在一部分人看來是歷經創傷後的自我解救,在另一部分人看來則是極度無恥自戀。

哦。床

泰特美術館展覽現場

把最私密的一面毫無保留,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因為《我的床》,翠西·艾敏的才華,和她引發的爭議都是無與倫比的。她甚至用了一生,去探索愛的概念與慾望的極限。

  • 愛德華·馬奈《奧林匹亞》(1863年)

哦。床

愛德華·馬奈《奧林匹亞》(1863年)

這幅作品於1865年在巴黎沙龍展出,立即引起了震驚,不僅因為畫中女子直視觀眾,更因為畫中的女子是位交際花。馬奈描繪了當時巴黎的狀況:眾多富有的男士擁有情婦,還時常光顧妓院。

《奧林匹亞》以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為依據,但與提香筆下的維納斯不同,馬奈的奧林匹亞無比真實卻不加美化,以至於她看似生硬呆板,笨拙無情,缺乏肉感的曲線美。“奧林匹亞”這個名字後來還成為了有勢力的交際花和情婦的代名詞。

哦。床

提香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 Venus of Urbino 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1538年)

哦。床

喬爾喬 睡著的維納斯 Sleeping Venus 德國德累斯頓古代大師畫廊 (約1510)

哦。床

弗朗西斯科·戈雅 裸體的瑪雅 The Nude Maja 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繪畫的靈感部分地來自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約1538),或者喬爾喬涅的《睡眠維納斯》(約1510),與弗朗西斯科戈雅的《裸體的瑪雅》(Lamajadesnuda,約1800年)也有一些相似之處。

而後,也被一些藝術家挪用,比如:

哦。床

森村康正–肖像(Futago),1988年。圖片來自modernart2013

  •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作品《生病的小孩》(The Sick Child)(1907)

哦。床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作品《生病的小孩》(The Sick Child)(1907)

在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907年作品《生病的小孩》(The Sick Child)中,筆者看到的是一番淒涼、讓人痛徹心扉的場景。一個小女孩靜靜地倚靠在床頭、母親在一旁低頭不語,等待的或將是死亡的降臨。床,原來一直是我們永恆的休息地。

同樣病房的題材,在畢加索的作品中就是《科學與慈善》(下圖)

哦。床

《科學與慈善》

(Science and Charity, 1897,Pablo Picasso, oil on canvas)

  • 凡·高《臥室》(1888年)

哦。床

凡·高《臥室》(1888年)

1888年,凡·高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想要建立一個與畫家朋友們一起工作居住的工作室。於是,他在當地租了一個兩層小樓,這就是後來有名的“黃房子”。當年10月16日,凡·高寫信給弟弟提奧形容了他畫的臥室這幅畫。由於室內陳設簡單,因此凡·高覺得顏色至關重要。凡·高從日本版畫得到靈感,他沒有畫影子。凡·高先後畫過三幅有關這間臥室的畫。畫中的這張床是一個孤獨者的床,也是一個充滿理想的夢行者的床。這張空空的床好像承載著凡·高受困的靈魂。

  • 維託雷·卡爾帕喬《聖烏爾蘇拉的夢》(1495年)

哦。床

維託雷·卡爾帕喬《聖烏爾蘇拉的夢》(1495年)

這幅畫來自於聖烏爾蘇拉殉難的故事。聖烏爾蘇拉與11000名貞女跨越歐洲去羅馬朝聖,歸途中經過科隆,被入侵的匈奴人所殺害。這幅畫表現的是天使來到睡著的聖烏爾蘇拉床前告訴她會殉難的預言。

  • 奧伯利·比亞茲萊《床上的自畫像》(1894年)

哦。床

奧伯利·比亞茲萊《床上的自畫像》(1894年)

英國插畫家奧伯利·比亞茲萊受到日本木刻版畫影響創作了一系列鋼筆畫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為奧斯卡·王爾德的劇本《莎樂美》創作的插畫。比亞茲萊為新藝術運動的發展貢獻巨大。也許是天妒英才,比亞茲萊25歲時因肺結核去世。這幅《床上的自畫像》是他去世前四年創作的。

  • 皮耶羅·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作品《君士坦丁之夢》(The Dream of Constantine)(1452-66)

哦。床

皮耶羅·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作品《君士坦丁之夢》(The Dream of Constantine)(1452-66)

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創作的壁畫作品《君士坦丁之夢》(The Dream of Constantine)所描述的事件:君土坦丁一世大帝在同敵人激戰的前夜,夢見一位天使向他顯示十字架,而後其便將羅馬軍旗上的異教之鷹徽章改換成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並最終取得戰鬥的勝利。細看壁畫,躺在行軍帳中床上的君士坦丁一世大帝是如此的舒適與安逸。此時的床,不僅是休憩的場所,還是夢境與預言的誕生地。

  •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作品《薩丹那帕露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1827)

哦。床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作品《薩丹那帕露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1827)

享有“浪漫主義雄獅”稱號的法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大師歐仁·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827年傑作《薩丹那帕露斯之死》中也存在有那麼一張床,它頭戴大象雕塑、身披紅毯、體型碩大,猶如一張長沙發椅。筆者面對該件作品時,籍裡柯(Gericault )作品《梅杜薩之筏》一閃而過。對比之後發現,原來德拉克洛瓦先生將救生筏換成了床,展示出的也就是另一番旖旎風景了。

  • 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作品《床》(Bed)(1955)

哦。床

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作品《床》(Bed)(1955)

史上第一位將自己曾睡過的床直接進行再創作而成為一件藝術品的人是誰?不是梵高,也不是馬奈,他便是美國戰後波普藝術代表人物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其於1955年創作的作品《床》(bed)偶爾被人看作是一件雕塑作品,偶爾也被人冠以畫作之名,然而藝術家勞森伯格卻用“融合繪畫”告訴了人們答案。

“繪畫是藝術也是生活,兩者都不是做出來的東西,我做的正好處在兩者之間。”勞森伯格曾如此說道。

勞森伯格1925年生於美國徳克薩斯州,2008年逝於佛羅里達。他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在勞森伯格近60年的藝術生涯中,他融合了繪畫、裝置、攝影、版畫、表演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創造了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綜合繪畫”(勞森伯格稱之為“Combine Painting”),並在創作中不斷變化和創新。

由此可見這張“床”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所有者。

要了解勞森伯格,可從這本書開始:

目刻薦書

羅伯特.勞申伯格

費頓.焦點藝術家系列

五折巨惠!

現貨

書的目錄:

  • 在藝術和生活的間隙間行動

  • 早年時光―從得克薩斯到紐約

  • 焦點1攝影 :黑白照片和實驗作品

  • 焦點2擦掉德庫寧的畫 組合

  • 焦點3組字畫 移畫、版畫複製和絲網印刷畫

  • 焦點4但丁的地獄

  • 焦點5駁船 繪畫之外: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早期

  • 焦點6技術

  • 焦點7表演

  • 焦點8織物 回到繪畫和攝影

  • 焦點9勞申伯格海外文化交流(ROCI)

  • 焦點10聖經自行車(“北極光”系列)

購買請掃二維碼:

哦。床
哦。床

目刻藝棧,現已有優質正品藝術畫冊、美學、生活相關書籍400多冊,且不斷上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