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廢人”變成“超人”比較難

“超人”變“廢人”挺容易

正如強悍的組織不是天生的,

而是經由不斷磨礪、進化而來的

同樣,個人的歷練也遵循這一原則


“大公司廢人”的辦公室在城市核心地段的高樓頂端,他很忙。


一上班就召開了項目會,他看報表,發郵件,叫秘書安排行程。他的抽屜裡有保健藥,書架上擺滿管理類的書籍。抽空,他會站在窗前望著腳下繁忙的江面,腦海裡卻是一片空白。


看似忙碌風光的背後,其實,他已經廢了。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小公司超人是在地鐵車廂裡開始了一天的辦公的。他不覺得自己忙,忙已經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用微信群指揮協調工作,他自己寫PPT,並且自己一遍一遍地修改。他喜歡看競品公司的公眾號,同時關注股市的動向,偶爾看看軍事報道。他不輕易招人,他信任手下人的能力。他的包裡有健身的毛巾和球拍,他幾乎不看書,他的閱讀是完全電子化的。


他不敢稱自己是超人,其實,他只是在變成超人而已。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如同強悍的組織不是天生的,是不斷磨礪調整和進化出來的,對個人也是如此。廢人變成超人比較難,超人變廢人其實更容易些。


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如果你按照成功者宣稱的方式去做,基本上會“死無葬身之地”。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而對於守成的職場精英來說,走出創業的一步,往往意味著重新開始。


有些人,舞臺越正規,就越能發揮;有些人,樂於建造舞臺,建好了,就賣掉甚至是拆毀,再去弄一個。


團隊型的職場精英,並不適合創業


人事專家喜歡把人可以分為兩類:俠客型和團隊型。


俠客型的人喜歡單打獨鬥,適合做藝術、工程師等工作。團隊型的人適合在一個團隊中工作,其中約1%左右的人是領袖型,9%左右是幹部型,適合追隨領袖共同領導團隊,而90%的人只適合做群眾。

領袖型和幹部型都適合創業,但是創業的領軍人物必須是領袖型的人。


打工成功者創業的成功概率並不高於其他人,甚至更低,因為創業者需要的能力和打工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企業家再次創業成功的比例是34%。在美國新創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為4%,第一年以後有40%破產,5年以內80%破產,活下來的20%在第二個5年中又有80%破產。


來看看這是為什麼吧——首先,打工成功者的能力其實並沒有他們自以為的那麼強。在大企業裡面工作,尤其是在外企工作,要求你掌握流程就可以了,凡事都有相關部門支持。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平臺很重要。實際上,你做出的成績並非拜你的才能所賜,而更多是系統導致的結果。你能幹成事情是因為你頭頂上的那個品牌,以及你身後那個強大的公司系統,而非你自己的能力。一旦離開那個平臺,你就可能一無是處了。


其次,創業需要的能力和打工完全不一樣。打工你只要幹好你那個環節就好,而創業需要做好全盤工作。


最後,他們往往缺乏過程感——過去的成功往往帶給他們非常好的自我感覺,認為自己能力很強,認為手中的資源很多,不屑於細節和小事,期望快速成功。這些心態在再次創業的過程中是致命的。如果調整不好,過去的成功就是現在失敗的原因。


大多數創業者打的是一場持久戰


事實上,那些喜歡把桌面清理得井井有條的人,其嚴謹規範的性格未必會對創業有益。一旦這樣的人開始創業,拿到了投資人的錢,就揹負上了一個巨大的責任,立刻陷入一個在泥潭中掙扎的境況。


創業是帶著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幹一件未知的事,再有能力的創業者也無法在出發之前就想清楚所有的事情。


即便是你已經想清楚,一旦開始做也會發生很多變化,所謂“槍聲一響預案作廢”,絕大多數公司成功時的方向和最初設想的產品都大相徑庭。創業者需要在前進的過程中根據市場的情況以及消費者的反應,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動態來隨機應變。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創業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創業之路開始容易,過程很難,收場更難,煎熬是創業的典型狀態,創業路上,最常見的不是成功和失敗,而是長時間的苦苦掙扎。


很多企業在成功後宣傳時,會下意識地杜撰很多“英雄壯舉”,這當然可以理解,一方面成功路上很多事情確實不足為外人道,另一方面人人都有“包裝”自己的心理。但其實這是最害人害己的。


創業比守業的成本高多了


所以,不要輕言創業。其實,超過一半的創業者在“下水”之前,並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僅僅是憑著滿腔的熱情以及一個浪漫而美好的想象就開始了,從此踏上一個漫長的、充滿變數、迷茫和無助的苦旅。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對大多數人而言,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公司、適合自己的崗位去打工是正途,是個人價值發揮的最佳途徑。


如果選擇創業,很可能會陷入以己之短參與競爭的困境,甚至會毀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所以,開始創業之前,一定要測算一下自己的機會成本,大凡想創業的人,都是同輩中的佼佼者。BUT ,越優秀的人選擇創業後,所放棄的東西也就越多。換一種思路,如果你創業的勁頭去打工,可能會更加迅速地成為中高層管理者。


殊途同歸啊。


創業者沒有按部就班的生活


每個創業者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打工時你的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一旦開始創業,你的生活將與你的工作“合二為一”,對於夫妻或男女朋友共同創業的,簡直是“合三為一”了。


“屢嘗敗績”的周鴻禕就曾經講過,每個創業者在熱血沸騰地想象未來自己準備用幾年時間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時,應該冷靜下來捫心自問,我是否已做好準備,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難、承擔的壓力也在幾年裡經歷一遍甚至幾倍?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相信每個創業者都經歷過無數個從夢中驚醒,抓起筆,記錄下一個閃念的想法,再繼續入睡的夜晚——每天一睜眼就面臨著房租、水電、工資、貨款、現金流等一系列壓力,做得順時,你希望跑得更快;做得不順時,你希望儘快走出困境,你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梳理公司的大小事情,壓力之大,將深深改變你的心態和狀態。


“大公司廢人”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小公司超人”則“永遠在路上”。


創業者要給所有人交代


“我盡力了,能力有限,請求支援”,創業者不能說這句話,所有的事情你都無可逃避,你都得撐住。一旦選擇創業,不但你自己會進入一場需要竭盡全力的戰鬥,也必然會將你周邊的全部資源捲進去。


因為,你的決策和堅持將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你的家人、股東、員工以及上下游夥伴和客戶。為了解決困難,你會動用所有可能動用的關係來幫忙,從借錢到借力,週而復始。而往往,沒有人體諒你,或者是關懷你。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作為創業者,你的每個重大決策都可能影響公司的生死存亡。但很多時候,你不能和下屬商量,不能和股東商量,你必須自己“拿主意”。


作為創業者,你必須不斷給下屬以信心,越是艱難時刻下屬越得“打腫臉充胖子”。你不可以顯示自己的軟弱和無助,你必須完善演技,等待掌聲。


創業者的特質,與守業者迥異


“如果明天生命終止,今天你還想創業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天生為創業而生的人,你就應該去創業。


事實上,創業者需要一些特質,這些特質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分析大量的案例,你會發現成功的領軍人物應具備4個素質:

(1)目標高遠,意志堅定。

(2)心胸開闊,情商要高。

(3)企業利益放第一位。

(4)學習能力強,愛學習而且會學習。


據此推導,也可以得出創業者所需要具備4個素質:

(1)事業心,是否把企業當做命根子來做。

(2)眼光和境界,要比別人想得多,比別人看得遠,具備一種比別人更高的境界和眼光。

(3)心理素質,能否百折不撓、處變不驚。

(4)學習能力,是否以學習為生活方式,有無及時覆盤的習慣。


這幾點,恰好也是分辨職場精英和創業者的分別及類同之處的關鍵。


如果沒有職場經驗,不也適合創業


忘了那些創立公司兩年,在酒吧的廁所用了幾分鐘就說服了投資人,拿到了天文數字投資的故事,那只是故事而已。


除非是極個別的天才,否則對於絕大多數創業者而言,進入一家大公司歷練,接受正規化的職業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經過一兩年的訓練,再出來創業,則從管理經驗、人脈、眼界上都有好處。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有人說,你如果未曾在大公司打過工,會導致很多的管理方式需要自己去悟,去偷師學藝,雖也有所成就,但畢竟走了很多彎路。


所以,如果可以選擇,最理想的職業道路是走出校門,進入大公司工作兩到三年,積攢了一項或幾項具有競爭力的技能之後,再創建一個小公司,去放大自己的能力和成果。但切記,創業者不可用力過猛,否則,會跌跟頭的。


也有人說,基本上,在大公司待過5年以上的人差不多就廢了,你已經成為了眼高手低的那一群,成了溫室裡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卻又自視很高。


所以,這樣的人一旦離開大公司的優渥環境,身上的品牌光環會迅速崩解,具體到工作中,會頓顯能力缺失,茫然無措。


“大公司廢人”不適合創業,“小公司超人”切記用力過猛

其實,這樣的判斷雖然大有實據,且有一定的規律性。但是,還是要看到創業背後的邏輯,即:發揮所長,認準跑道。這一點,才是創業者必經的道路,也是職場精英昇華和實現自我的途徑。


所以最近,我常常自問:“大公司廢人”和“小公司超人”,真的是涇渭分明,陣營對立嗎?有沒有可能,這兩者能夠“聯手闖世界”呢?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MiNi創新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