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口難調”到“如出一轍”,漢朝皇帝一統民俗文化有何妙招?

漢朝是我國曆史上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一個朝代,它也是漢文化的開端。較之前世,它的領土面積更大,達到了驚人的609萬平方公里以上。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廣袤的土地在給漢朝帶來耕種土地的同時,也讓兩漢國土管理方面的壓力與日俱增。

為了方便管理,漢朝皇帝在秦始皇郡縣制的基礎上,將國家劃分為十三個州,設置了刺史、州牧一類的官員進行管轄。官員的強勢,讓各州的執政理念差異巨大,再加上地理條件的不同,讓漢朝各地的風俗習慣差異巨大,形成了華夏風俗、胡俗、蠻夷風俗三大特色風俗。

從“眾口難調”到“如出一轍”,漢朝皇帝一統民俗文化有何妙招?

但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407年的大漢王朝獨特的魅力之下,這三種風俗相互吸收、相互交融,逐漸融合為巍巍大漢文化。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正是漢朝前期九州異俗的原因所在

漢朝時劉邦在楚漢爭霸之中打敗項羽之後建立的朝代,在漢朝之前的大一統朝代秦朝存在的時間只有15年,在秦朝之前則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大混戰時期——春秋戰國。

在那個時期諸侯國林立,國與國之間無論是文字還是文化都不盡相同,雖然在秦王掃六合之後,秦始皇將車同軌、書同文推行到了極致,奈何秦始皇在位時間太短,還沒有來得及將各國殘留下來的文化合並統一就死在了東巡的路上。

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他也極力推行文化統一,但不得不說劉邦的才能比秦始皇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將有功之臣紛紛在國家各地為王,他所下發的證明對這些諸侯王國根本沒有太強的約束力,這也就造成雖然他多年來一直強調文化統一,但取得效果一直不盡人意。

從“眾口難調”到“如出一轍”,漢朝皇帝一統民俗文化有何妙招?

風俗來源於文化,漢王朝各地間文化的巨大差異,直接讓中國土地上各個地區的風俗習慣差異巨大。

更為重要的是,劉邦死後呂后專政,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他開始對各地的劉姓諸侯王大加攻伐,一時之間各諸侯人人自危,紛紛收縮勢力,開始在自己的封國內形成獨立的政治、經濟、文化體系。可以說在那個時期,一個諸侯國就代表著一種風俗文化,而漢朝的諸侯國有十多個,我們應該可以想象民俗文化的混亂。

不過有一說一,雖然劉邦的能力不是特別強,但大漢朝能力出眾的皇帝可是一點都不少。比如漢文帝、漢景帝,在他們當政期間,就推行老莊之道,講究以德化民,讓漢王朝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混亂不堪的民俗文化在道家學說的懷柔政策之下,終於露出了融合的苗頭。

從“眾口難調”到“如出一轍”,漢朝皇帝一統民俗文化有何妙招?

二、漢武帝內統百家、滅諸侯,外收西域、打匈奴,使得漢朝民俗呈三足鼎立

在漢朝的29個皇帝之中,漢武帝劉徹的能力絕對是超凡脫俗。他藉著文景之治的餘熱,勵精圖治,將漢王朝推向了一個新的臺階。而且,他一改文帝、景帝以來的懷柔政策,以雷霆手腕將國內力量整合,讓漢朝國力飛速提高。

在文化方面,更是借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民俗文化迅速統一,一時之間大漢王朝內部只有一個聲音。即使是拋開其他成就不談,光憑統一文化一點,漢武帝就足以登上漢朝最成功皇帝的寶座。

從“眾口難調”到“如出一轍”,漢朝皇帝一統民俗文化有何妙招?

不過,優秀的人往往都是不安於現狀的,漢武帝的野心就遠遠不止於平復國內。在登基之後不久,劉徹就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以聯合西域各國共同討伐匈奴。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西漢王朝不僅成功聯合西域諸國,成功之後還直接在西域建立了西域都護府,將西域地區納入漢朝版圖,徹底切斷了西域和匈奴的聯繫。

沒了西域各國的支持,匈奴國力驟減。這一時期,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舉全國之力支援軍事。僅僅數年之間,漢朝鐵騎就馬踏草原、封狼居胥,將匈奴打的被迫西遷,一舉把北方草原納入漢朝版圖。

開疆拓土固然是好事,但征服土地容易征服思想困難,雖然劉徹開疆拓土將西域、蠻荒納入版圖,但這些地方原有的民族文化並沒有被漢朝騎兵征服,依然流傳在原本的土地上。這樣一來,劉徹好不容易統一的民俗文化再一次亂成了一鍋粥。中國本土的民族特色、西域獨特的異域色彩和草原原始奔放的民族文化三者各佔一席成鼎力之勢,將中華民俗文化之林一分為三。

三、王莽篡權與光武中興,讓三種民俗文化徹底融合

這三種文化因為各自的核心綱領都不相同,中原本土文化注重封建禮儀,草原蠻荒文明講究強者為尊,西域胡風胡俗更是別有一番異域風味。文化來源於生活,風俗起源與文化,三種文化三足鼎立,讓大漢王朝的風俗逐漸形成了以華夏風俗、西域風俗、蠻荒風俗為主體的巍巍大漢民俗。

從“眾口難調”到“如出一轍”,漢朝皇帝一統民俗文化有何妙招?

要說是風俗文化呀,絕對是一個民族的集中體現,正常情況之下,一個國家只會有一種主流的民俗文化,雖然根據國家的大小,各州各郡之間的風俗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其核心綱領還是相差不多的。不過你再看看漢朝這三股文化潮流,實在是存在巨大差異,如果具體到各郡縣的話,估計大大小小的風俗流派能達到數百之巨,這在歷史上可是絕無僅有的。

三種文化並存,雖然讓那一時期漢朝的民俗文化變得十分嘈雜,但是文化的多樣性也讓那一時期漢朝的民俗特色多種多樣。無論是胡音胡樂、還是中鼓禮樂在那個時代,都有廣闊的受眾群體;長安街頭,既能看到胡琴琵琶與羌笛,也能找到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這種現象是文化大一統時期絕無僅有的。

而且,中華民族的特色便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完全有能力支撐,三種民俗文化共同發展。並且,三種民俗文化雖然呈鼎立之勢,但他的受眾群體歸根結底都是大漢子民。雖然在那個時期人員流動性很低,但在幾百年時間裡人們遷移的樹立也是非常恐怖的。

隨著人員的流動三種文化之間也是交流不斷。俗話說得好"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不斷的交流之中,三種文化互相取長補短,在相互進步的同時也變得愈發想象。

從“眾口難調”到“如出一轍”,漢朝皇帝一統民俗文化有何妙招?

之前我們提到過三足鼎立之勢的形成主要是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收西域、平匈奴讓兩種外來文化與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形成鼎立之勢。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漢王朝通過移民、屯田等多種方式不斷向這兩個地區輸送人口,到了西漢中後期這些邊疆地區已經形成胡人和漢人五五開的局面了。

而且,許多邊疆地區的人民對中原腹地天生就有一種嚮往,這直接造成許多草原和西域的中上層人民開始向內地遷徙。於是乎到了西漢後期,實際上西域、草原和中原地區居住人員已經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雖然在西漢末年王莽奪權,讓漢王朝一時之間戰火不斷、民不聊生。但實際上,在各地王族起兵攻伐王莽期間,由於軍隊遷徙頻繁,讓戰爭和人口大規模遷徙有了異曲同工之妙;既促進了各地民俗文化的傳播,還讓多種民俗文化在軍隊這個大家庭之中進行融合,為三種主流民族文化合二為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眾口難調”到“如出一轍”,漢朝皇帝一統民俗文化有何妙招?

隨著光武帝劉秀建立西漢之後的勵精圖治,讓人們的物質生活習俗有了質的飛躍。老百姓手中有了錢,傳統的風俗習慣下的生活形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這一時期平民百姓的需求,百姓們想要提升生活品質迫在眉睫。

有了需求自然就有了市場,市場推動供給。在老百姓需求的推動下,華夏民俗,西域民俗和草原民俗三者的精華融為一體,至此,九州一統,六風合一,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正式從幕後走上臺前。

法國小說家杜德在《最後一課》項目描述了語言文字是國家的紐帶、民俗文化是民族的脊樑,正常情況之下,一個國家只會有一種主流的民俗文化。而在漢朝,填中期三種民俗文化共同起舞,在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九州一族的民族特色。

征服一個國家容易征服一個民族困難,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秦皇漢武都是一代明君。他們統一四海開疆拓土,將華夏文明傳播到了更廣袤的地方,但是攻打土地容易同化思想困難,千古一帝秦始皇,雖然以雷霆之姿平定八荒六合,但即使是在他去世之後,六國文化也沒有和融為一體。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平西域滅匈奴,但巍巍大漢也是用了數百年的時間才將兩種文化消化吸收。

如果我們把土地是一個國家的身軀,那麼民俗文化就應該是身軀上最硬的一塊骨頭。即使在今天,中華民俗文化也應該是至高無上的,或許這就是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一直在推行民族自信心的原因所在吧。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後漢書》、《續漢書 郡國志》、《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