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一門頭,新歡和舊愛

“中信”一門頭,新歡和舊愛

導語:中國證券行業正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夜。

4月15日,一則傳聞震動了中國的投資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將要合併。”對此,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均發佈澄清公告,表示未獲悉相關消息。

但是從市場的走勢來看,中信建投近兩個交易日都是放量大漲,從中國特殊的市場來說,越是闢謠越有可能是真的。前有寶鋼武鋼合併,也有南北車合併。都是先闢謠,然後成真。中國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很多行業產能過剩已是事實,行業內部整合、加強產業集中度,抵禦外部風險。高層這幾年的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戰略也是意在於此。

從兩家公司名稱都帶有中信二字,也可以看出兩者千絲萬縷的聯繫。

004年收購廣發失敗後,中信證券便盯上了中信建投的前身華夏證券。一年後,中信證券聯合建銀投資收購了華夏證券,並更名為“中信建投證券”。

2006年,中信證券從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北京證券收購了其持有的華夏基金股權。交易完成後,中信證券完成了對華夏基金的控股。

此後,曾經的王亞偉開始帶領華夏基金開始高歌猛進,也為自己贏得了“公募一哥”的稱號。而遠遠站在王亞偉背後的,正是中信證券。

2008年國務院頒佈《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中提出了“一參一控”的政策要求。

迫於監管壓力,中信證券無奈只得將中信建投的控股權進行轉讓——自此,兩家雖然都頂著“中信”的牌子,卻成了真正的競爭對手。中信建投也就成了中信證券的“舊愛”。

但2019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全面取消在華外資證券公司的業務範圍限制,並且要在2020年,取消證券公司等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51%的限制。意味著外資可以自由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狼來了”變為現實。大家都知道我國的資本市場那些條條框框都是從國外學習而來,面對國外的資本老司機,我們自己的抵禦能力幾斤幾兩,大家都很清楚。所以通過併購等資本運作方式擴充體量,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自然也就成了擺在了高層案頭的選擇。

昔日“舊愛”成為“新歡”,也在情理之中。

本次疫情給現有的格局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全球的經濟都陷入了巨大的停滯風險,相信這次疫情過後,中國會是全球恢復最快、最好的一個國家。所以中國的金融行業特別是證券行業也會迎來一次鉅變。

災難往往孕育著更大的機會,就看你是否能抓住。


你覺得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會合並嗎 單選

0

0%

0

0%

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