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那閨女2》:90%的孩子不夠獨立,都是因為這一點


01


正在熱映的《我家那閨女2》,蔣夢婕一家特別引人關注。

早上,蔣夢婕起床後坐在地上伸展筋骨,她的狗狗叼著球跑過來,希望蔣夢婕陪它玩扔球接球的遊戲。

蔣夢婕欣然接受,把球扔到遠處,讓狗狗去叼回來。一來二去,就在玩的不亦樂乎的時候,狗狗突然四處打轉,找不到球了。

《我家那閨女2》:90%的孩子不夠獨立,都是因為這一點

原來,球在彈跳的過程中掉進了馬桶裡。

蔣夢婕走過來發現後,第一個反應是求助老爸:“爸爸,球掉到廁所裡面了。”

坐在嘉賓席上的爸爸解釋道:“我們家夢婕,她任何的一件事,她脫口就是爸,媽,她沒有想過要自己去解決,因為任何一件事情,她都是我乾的事情。”

大張偉也說道:“他們有一點,我覺得跟我特別像,出什麼事,第一件事不是解決事,而是先叫爸爸媽媽。”

很顯然,最後是夢婕爸爸想辦法用工具拿出了球。

《我家那閨女2》:90%的孩子不夠獨立,都是因為這一點

為什麼蔣夢婕在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的不是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先叫爸爸媽媽呢?連大張偉也說道,遇到問題先叫爸媽。

其實就像夢婕爸爸說的,因為她覺得那都是我的事情。父母包攬的太多,讓孩子形成了思維依賴,遇到問題先想到去依靠別人,從而不能學會獨立。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道:“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是過多的幫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情,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依賴,這不僅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也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權利。

學會放手,留給孩子足夠的生活空間,孩子才能夠獨立。

02


“天才少年”魏永康,可謂是一個倍受關注的新聞人物了。

魏永康13歲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在父母眼中,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原以為魏永康會順風順水的繼續走下去,沒想到3年後,他卻被中科院勸退了。究其原因,是魏永康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以及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導致的。

他的母親曾雪梅認為,只有學習好才能有出息。所以,除了學習之外的任何事都不讓孩子插手。

家務活母親一人全包了,甚至包括給兒子洗衣服、洗澡,連端飯、洗臉都是母親幫魏永康完成。為了不影響兒子讀書,高中的時候,母親還給兒子餵飯吃。

終於,魏永康考上了中科院,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離開母親自己一個人生活了。令他沒想到的是,離開母親的生活是如此的困難。

學習和生活完全被打亂了,因為沒有母親他自己根本不會安排。大冬天,他穿著單衣去天安門逛了一圈,周圍的遊客像看怪物一樣使勁盯著他看。

因為無法適應沒有母親“陪讀”的生活,魏永康最後還是離開了中科院。

母親的大包大攬,使得魏永康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從而不能很好的獨立生活。好在母親認識到了這個錯誤,在之後的日子裡重視培養魏永康的自理能力,幫助他走向社會。

美國小說家菲席爾.D.C說過:母親不是賴以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為不必要的人。

父母與孩子相處的過程是一個分離的過程,為了讓孩子長大離開家庭後能獨立生活,父母不能包辦太多,成績不是一切,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才是重點。

03


記得那個《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活的下去》的感人故事嗎?

如果不是癌症的降臨,也許小阿花一家與眾多的千萬家庭一樣,媽媽帶著她去上各種親子課堂,帶著她吃愛吃卻不一定對的食物。

可這一切,都被疾病輕易的打破了。

《我家那閨女2》:90%的孩子不夠獨立,都是因為這一點

身患重病的年輕媽媽千惠,為了讓4歲的女兒在未來沒有她的日子裡能夠獨立的生存下去,開始教女兒學習做飯,做家務,學會自己準備去保育園的東西,整理衣櫃,收拾衣物。

她還教女兒如何拿刀,如何洗菜切菜。教女兒穿衣,洗衣,曬衣,衣服翻著脫下來,千惠就翻著還給她。總之,只要女兒能力所能及的事情,千惠都交給女兒自己做。

就連孩子4歲的生日禮物,都是一條圍巾。千惠認識到,生活是第一位的,學習是可以放到第二位的。

從五歲生日開始,小阿花每天早上都自己起來做飯,這是她與母親的約定。

母親千惠的放手,讓女兒在自己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學會獨立,學會靠自己。

《我家那閨女2》:90%的孩子不夠獨立,都是因為這一點

在千惠離去後,女兒小阿花寫給了母親的一封信,信上寫了所有的便當她都可以自己做了,她還認認真真的完成母親留給她的任務,小小的她儼然可以獨當一面了。

千惠交給了女兒獨立生存的本領,也教會了女兒樂觀面對世事的態度。她沒有插手孩子過多的事情,看似無情卻暗含深意。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只有孩子學會了獨立,他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健康發展。父母適當的放手,留給孩子自主的空間,不要害怕孩子做錯,因為成長本就是試錯的過程。

04


在書中《正面管教》裡,提到了被稱之為“直升機父母”的家長。

這類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為孩子的一切勞心勞力。他們具有很強的控制慾,希望每一件事都為孩子安排妥當,甚至不管不顧孩子的想法。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但過多的干預孩子的生活,孩子便不能健康獨立的生長。

那要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呢?

首先,父母不要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同事小璐愛孩子,什麼都幫孩子做,總覺得他還小,需要呵護。後來,小璐發現孩子遇事就等著她幫忙,這才讓她認識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現在,簡單的收拾衣服,整理書本等,同事都放手交給孩子自己做,孩子也明顯不那麼依賴小璐了。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懂得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幫助他快速成長。過分的擔憂只會害了他。

其次,把選擇權還給孩子,不要用太多的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父母往往喜歡幫孩子做決定,總認為自己的安排是最好的,可以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但世界上成功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孩子熱愛的,才是距離成功最近的。

從小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孩子,讓孩子遇到困難學會迎難而上,而不是退縮依賴他人。

居里夫人說過,路要靠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寬。同樣的,孩子要學會獨立,靠自己,路才能走的更加長遠。

也只有放手,孩子才能真正的大步向前走。父母包辦的太多,帶給孩子的只能是,束縛了他的翅膀,卻仍想讓他飛翔。

作者簡介:淑涵,資深情感諮詢師,熱愛讀書寫作,希望以文字溫暖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