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世上不會有像從壞人模子鑄出來的壞人。

平時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關鍵時刻,就搖身變成壞人,所以才可怕。"


——《心》

1868年,如日中天的幕府隨著"黑船事件"的侵蝕,人心所向的"王政復古",以及內戰"戊辰戰爭"的結束,正式退出歷史的舞臺,而下一階段的"明治維新"也開始邁出走向"混亂"而輝煌的第一步。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黑船事件”

而就在一年前的1867年,江戶"地主"夏目家,不被期待的么兒夏目金之助出生,"倒幕運動"的時局動盪之下,幼時不免飽受寄人籬下之苦,即使年歲漸長得以回到父母身邊,承歡膝下,卻好景不長,母親幾年後離世,父兄越發對其不耐。

好在自十餘歲學漢學起,就展現出在儒家漢學方面的絕佳天賦,更是在俳句創作上有著深刻的造詣。

但即便如此,他在文學不在意的夏目家依然不受待見,於是在成年之後,最終還是不得不黯然離家外宿。

慶幸暢遊在文學世界的他,精神上的滿足足以抵消現實世界的憤懣。

後因發表評論集"需要",遂從《晉書·孫楚語》中一句"漱石枕流"中,為自己取名為"漱石",也就是日後聞名遐邇,被日本稱之為"國民大作家"的夏目漱石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1900年,在文壇嶄露頭角的夏目漱石接到明治政府的受命留學英國,與西方世界、文化格格不入的日式文化思想,讓他陷入理想幻滅的絕望與神經衰弱的折磨,此也成為他理想世界破滅的開始。

明治時代的"明治維新"看似高速發展,但這種有"缺陷"的日本富強之路的背後,是全盤"西化"及漠視、極盡"拋棄"傳統之間的複雜矛盾的爭鬥。

這種一去不復返的"激進",導致的官商勾結,階級分化,拜金主義只漠視道德等社會黑暗現狀,讓如夏目漱石般一直秉承社會責任為己任的文人們,倍感"末日"般的失落與絕望。

並由此多年的悲痛與憤懣之心的發洩,而發表了一文《我是貓》,以人化"貓",大開大合地淋漓抨擊著明治時代所謂"文明開化"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並由此一舉成名。

此後十餘年,夏目漱石筆耕不輟,為世人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尤以其創作後期的《心》最為深刻,且影響深遠,甚至至今仍被選於日本中學生最喜歡讀的十部作品之列。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這個簡單而發人深省的悲劇"愛情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先生"的人,作為一念善惡的"利己者",在初時對友人的善,到後來從友人變情敵之後轉為惡念而誅心殺人,最後由因此後悔,羞憤自殺的故事。

從中體現的或許不止是浮在表面的利己主義與個人主義善惡轉變共同醞釀的悲劇,更是獨屬於那個明治時代下,"明治維新"為當時社會及人們帶來的黑暗道德混亂之殤。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善對好友,惡對情敵

利己主義者的必然悲劇

1914年,戰爭的陰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蔓延,無意義的"一戰"開啟血腥的爭權之路,日本在嚐到戰爭的甜頭之後,開始醞釀著更加黑暗而激進的侵略擴張。

風起雲湧的日本內部,卻因此被毫不留情地逐漸拖入殘酷軍國主義的深淵。

此時敏感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文人們,要麼積極應對,由內向外思考國家未來發展之路;要麼由外轉內,選擇站在"高處"探尋現實社會的人性本質,試圖"刺醒"沉淪在利己主義與個人軍國主義中的人們。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名”列錢幣之上。

尤其在此之前,本就長期受到病魔纏身的夏目漱石,在一次療養期間,經歷了"30分鐘死亡"的狀態,更加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生死一線的掙扎,讓他寫出了這部幾乎傾注全部心血思想的《心》。

有意思的是,整個故事裡的所有人,竟然沒有名字,只有象徵意義的代替,初看會略顯草率,畢竟如"我"、"先生"、"K"等詞語去直接指代人物,會顯得過於疏離。

但是深入故事裡,尤其進入那偏向"曖昧"的情節中,(日式文學中常用的"意不盡"的模糊手法。)如我與先生的交往,以及後續先生經歷的各種死亡情節等等,看似關聯不大,甚至略顯"強加",但在實際上的鋪墊中,卻起到交疊隱喻的作用。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正如故事裡最顯而易見的"三角戀"情節,表面上看是因嫉妒引發的情敵之間的誅心糾葛,而造成的"殺人"悲劇。

但實際上,正如故事裡"先生"所說:

"世上不會有像從壞人模子鑄出來的壞人。

平時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關鍵時刻,就搖身變成壞人,所以才可怕。"

於是這段擁有多種解讀的"三角戀":

或許可看成是,友人"K"的忘恩負義,竟然和幫助他的"先生"爭奪房東女兒;


或許可看成是,利己主義者"先生"因嫉妒由善轉惡的惡行,產生的必然結果;


或許可看成是,"K"因為難以承受對友人"先生"的愧疚,以及感到被背叛的悲傷,於是用自殺讓先生悔恨一生。

但其實歸根結底,作者夏目漱石

就是想為大家展現那個時代,特別崛起風靡到讓他難以忍受的利己主義者之風,也是為大家揭開人性本質的複雜與矛盾的"真相"。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是的,正如"性善論"與"性惡論"千百年來的爭執不休一般,人性本質的善與惡,本來就沒有所謂的"人之初,性本X",更多的只是有利和徘徊在兩邊的"先生"。

因為被伯父欺負,騙取大部分家產之後對人產生的防備,而對經歷相同的友人"K"有了特別的好感,於是人性善良的部分被極大激發,同情心與共情讓"K"同住,此時先生是善的體現,也是自我選擇了人性善的一面。

但是隨著"K"愛的坦白,此時的他在先生的心中,身份就從友人變成情敵,或許是"利益"的驅使,或許是"愛"的唯一,或許是愛情與友情的天平傾倒。

總之,此時的先生一念之差,倒向人性惡的一面,客觀上直接造成最後"K"心灰意冷自殺的悲慘結局。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致敬的動畫

但是,你能說先生就是一個壞人嗎?

恐怕不能,因為故事的後續,順利和房東女兒結婚的先生,後半輩子都陷入了自責與悔恨的深淵,但此時的他已經於事無補,直到最後一連串的"死亡"陰霾的打擊,父親之死的"稻草"正式壓垮了先生的神經,死亡成為他最後的歸宿。

於是,作為夏目漱石筆下的利己主義者的必然悲劇降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殺人者,恆殺之"。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可惡、可悲、可嘆的時代之殤

善惡只在一念之間,時代陰霾揮之不去

1894年,外部戰爭的勝利,讓日本"明治維新"下產生的國內形勢的黑暗現實"成功"被暫時轉移,進一步膨脹的"雄心",讓那些狂熱分子一度成為社會精神的"主宰"。

但是於夏目漱石般的文人來說,他們似天生敏銳的時代社會觸覺,讓這種繁花似錦盛況中的暗湧,清晰地投放在他們的內心精神世界。

由此產生的無形重壓,連年加重在他們的心頭,讓他們幾乎難以喘息,但無奈的是,儘管憤慨,儘管幾欲瘋狂,但現實的無力讓他們陷入複雜的矛盾衝突,不可自拔。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好在,還有“貓”

此時自然主義的風靡,更是讓夏目漱石對當前社會的主流思想無限絕望,他試圖去用自己所主張的現實主義"警醒"人們,但卻發現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或許從"人性之心"出發,更為現實。

於是在《心》的故事裡,"先生"代表的不僅僅是屬於個人的利己主義者的批判對象,更是被夏目漱石放大到一個與時代"對立"的層面上的代表。

而故事裡的"我",既是旁觀者,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參與者,不僅以"第三者"的身份,全程"看"到了整個"三角戀"故事背後,屬於利己者"先生"善意引發的受害者轉變到惡意而生的加害者的轉變,最後再回歸到複雜人性的原點"惡到善"的道德枷鎖懺悔的受害者的"死亡"。

還作為"參與者"在與先生交往的過程中,見證了作為明治時代普遍時代黑暗"受害者"的一系列心理演變的"覺醒"。

"我"就像是為已經失敗了的先生而生的一個"希望之光",只有去理解和感悟了"先生"一輩子失敗的經驗教訓,才可能收穫未來的成功,或許也是日本未來時代的曙光。

朋友之善,情敵之惡,從善到惡的人性“變臉”,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正如"先生"遺書裡的剖白:

"假如自己殉死,就殉明治的精神。"

於是,此時的懺悔也好,人生,人性感悟也罷,這些所有的東西,其實都開始被昇華到時代的高度。

那個被強硬塞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明治時代,傳統封建意識理念與"全盤西化"的資本主義意識理念的激烈碰撞下,是拜金主義物慾橫流引發的個人利己主義的害人害己的社會痼疾。

作為內心精神世界走在前列的夏目漱石,早已覺醒的意識,與無力改變現狀的悲憤,讓他不僅迷茫與自身的何去何從,更加意識到自我個人主義對現世社會的悲觀情緒,無用於改變未來。

即使自我的所思、所想全部傾注在《心》裡,試圖去感化人們,"警示"人們的意識覺醒,但是現實的時代之殤,給予他的依然是可惡、可悲、可嘆的"明治精神"之陰霾。

對天皇無限崇拜的軍國主義抬頭,把"明治精神"扭曲成"自西南戰爭被敵奪旗以來數次欲一死抵罪而竟活至今"的三十五載負罪感最後的自裁的讚譽,到最後懺悔已經滿足不了內心之悔的絕望自絕。

其實更多的是那個時代造就的必然悲劇,或許誰都逃不過,但夏目漱石仍希望"我"看到後,可以避免,並積極改變。

於是就讓:

"明治精神始於明治天皇終於明治天皇。"

未來,在"我"的手中。

寫在最後:

挺可惜的,夏目漱石先生僅僅在寫下《心》後不到兩年就過世了,未完成的《明暗》成為了很多人心中最大的遺憾之一。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心》只是一個悲傷的利己者自作自受的"三角戀"愛情故事,但是於我而言,《心》的意味,卻是一種直擊人心的揭露"人性之本"的意味深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