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日”主題雲科普活動

  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作為我國最早開展空間激光器的研製單位之一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通過網絡直播形式舉辦了“光之夢|中國航天日”主題雲科普活動,作為激光器誕生60週年系列慶祝活動之一,旨在傳播航天知識,弘揚航天精神。活動包括“科學家面對面”和“走近空間激光器”兩個環節。

  在“科學家面對面”活動中,科普志願者毛宇對空間激光工程技術實驗室主任侯霞研究員進行了訪談,侯霞研究員介紹了近些年來激光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不斷拓寬的應用前景。她表示,從嫦娥一號的衛星高度計,到由遠及近保障嫦娥四號平穩降落月背的測距敏感器激光器和三維成像敏感器光纖激光器,空間激光器的技術指標不斷提高,面臨的技術挑戰越發複雜,不僅要考慮到惡劣的高溫、低溫下的真空環境,還要保證激光器在複雜的空間環境下能長期穩定、可靠地工作。侯霞還分享了國產空間激光器“從無到有”研製的艱辛歷程,從最初的圖紙設計,到部件參數的反覆優化調整,再到最後的組裝調試,每一步都凝聚著研發團隊夜以繼日不斷攻關的心血,每一個細小組件的失靈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侯霞指出,做激光器的科研人員,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航天人,正是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的鼓舞下,她所在的團隊才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關,實現了一項又一項重要科研成果。她鼓勵懷有航天夢的年輕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不斷助力國家航天事業邁向新的天地。

  在“走近空間激光器”環節,科普志願者魯紹介紹了各類空間激光器的科學原理及其背後的科學故事。科普志願者劉乾從時間引入,詳細介紹了“天宮二號”空間冷原子鐘是如何做到三千萬年誤差一秒的。

  通過本次雲科普活動,實現了雲端互聯,來自新疆、青海、上海等全國各地的公眾共同追光逐夢,感受到了激光在航天科學中的重要作用,領略了光學科技的魅力。

上海光機所舉辦“光之夢|中國航天日”主題雲科普活動

“科學家面對面”,訪談空間激光工程技術實驗室主任侯霞研究員

上海光機所舉辦“光之夢|中國航天日”主題雲科普活動

“走近空間激光器”環節,科普志願者魯紹介紹各類空間激光器的科學原理及其背後的科學故事

上海光機所舉辦“光之夢|中國航天日”主題雲科普活動

科普志願者劉乾介紹“天宮二號”空間冷原子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