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在詩詞中發現人

中國歷史上,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大多都是"兩多一少"。


"兩多"分別為妖、仙以及與此相近的魔鬼佛神之流,正所謂"一念成魔,一念成佛"這兩類看似界限分明但卻可以相互轉換,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區別。


而"一少"則為人——生存在妖仙之下的人。


不僅是已逝的歷史,而且縱橫一覽現在網絡上連載的升級流小說,人界往往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凡人住所,所謂之主角,往往都在努力向上爬。


而詩詞,就是詩人在以筆墨告知蒼生:人為何物。


這個創作,驚心動魄。


《人間詞話》:在詩詞中發現人


初讀《人間詞話》,只覺得這賣弄的詩詞實在好生花哨;再閱,卻體會到了隱藏在字裡行間微妙的情緒;三品,只嘆此時無聲勝有聲。


於枝頭含苞待放的情愫,都能在那凝練的寥寥幾字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他們將人的七情六慾娓娓道來,勾起你無限遐想,只想叫你知道——這是人。


1.作者其人

要想點評一首飽含人味的詩,點評者首先就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


生而為人,大家雖然都在人世間走了一遭,但閱歷不盡相同,一帆風順在這裡就不是好事,酸甜苦辣鹹,你都要嘗過一次才算精彩。


而王國維先生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人間詞話》:在詩詞中發現人


幼年喪母,二十一歲時鄉試不中,青年時期遠赴日本求學,妻子死後續絃,生有六兒五女;中年回國,成就傍身,二拒北大邀約;晚年大兒子英年早逝,四女和五女早夭,與老友絕交,自沉於昆明湖。


看完後我心頭一顫,不得不暗道一聲命運多舛。


人們往往都是等一個人死了之後才掰碎了他之前的生活開始細細咀嚼。


對於自殺這個結局,當時外界一片譁然,所以如今對於他真正的死因外界眾說紛壇。


有的說是他的女兒和朋友兒子的情感糾紛,有的說是他的妻子紅杏出牆……但以上猜想也許都過於片面,因為讓駱駝倒下絕不止那最後一根稻草。


情緒的堆積就是決堤的前提,像是冰溶於水,很難分清孰真孰假,只是如果要細細分析這最後一根稻草,我私以為應該是文化。

《人間詞話》:在詩詞中發現人


當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他所表現的是理想和世界觀的崩塌,這對一個以精神和文明為支柱的舊王朝的知識分子來說這是何等的慘痛。作為一個文人,他認為他是要守護中華的文脈的,而現在已然斷根。


而且,大軍正在轟轟隆隆的襲來,即將打入京門,所以他才選擇了自殺,一如他遺書所述——"義無再辱"。


古時的屈原尚有為國跳江的毅然,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決絕——那麼現有王國維投湖。


只有一個堂堂正正為人的點評者,才能發現詩詞中的人。


2.詩人其人

假若詩詞歌賦是一片銀河,王國維先生的點評則是銀河之間的閃閃星光,為星辰大海增添幾分姿色。


大多數人最開始認識王國維,或許是因為他的人生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三境界可以套用進各種場合,無論是學習、工作亦或者是婚姻,我們都能通過這三境界快速定位自己。其對人的哲理意義毋庸置疑。


由此可見,王國維對為人的經驗必然深刻,只是難以想象,境界如此之大的一位學者最終的歸宿竟然是頤和園中的一汪池水。


《人間詞話》:在詩詞中發現人


王國維在品鑑詩詞時,無論是品字還是鑑句,都是從詩人的角度出發的,就像書中的一則——


賙濟說:"史達祖的詞中喜歡用'偷'字,這就足以判斷他的品格了。"劉熙載說:"賙濟的詞,詞意浪蕩,史達祖的詞,詞意貪婪。"這兩句話讓人會心一笑。


都說文如其人,詩詞又何嘗不是?


他在詩詞中發現作者的品性,結合歷史事件分析作者的心境,將那掩飾在詩詞中的一層層荊棘無情的破開,直截了當的戳在最敏感的那片柔軟。


看似不近人情的點評,不也是知己相遇的另一種方式嗎?


3.後世之人


所謂詩詞,就是事物遇到不平之處所發出的聲音,所以歡愉之詞往往難以寫好,而愁苦之詞往往筆若懸河。也許有心,也許無意,詩人們發現了文化中"人"的缺席。

《人間詞話》:在詩詞中發現人

但世俗的力量實在太強大,所以他們只能在這浩瀚的世間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企圖給後人的黑夜綴出漫天繁星。


用詩詞的方式給我們看他們眼中的世界、他們眼中的時代、他們眼中的人。


歷史的長河,證明了他們的成功。


父母在教會孩子讀書前先教他們做人,高中時期的語文鑑賞總是從知人論世開始講起,社會和教育越來越重視人的文化。


後記

"以人為本,可以知天命。"閒暇時翻開書,在詩詞中尋覓人的一片衣角,細細品味,慢慢咂摸。不負年華,不忘初心。


作者:晏魚

簡介:給你最好的讀書感悟,和你一起品酸甜苦辣

喜歡我的可以關注一下,您的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