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重點之印象主義

外美史中有很多流派,比如佛羅倫薩畫派、威尼斯畫派、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無論是流派本身藝術特色還是代表人物及作品都是考試歷年考察的重點,下面我們就以考頻最高的印象主義為主展開介紹;歷史是一切發展的載體,能更有效的幫助我們認知新知識,所以在認識代表人物之前先了解一下十九世紀的大背景。

十九世紀的法國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年代,無論文學還是美術在世界藝壇都獨樹一幟,大放異彩。比如文學有巴爾扎克這樣的人出現,藝術方面有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那時候的藝術風格都偏向於古典寫實,到十九世紀後期出現一個因照相機誕生而產生的畫派,年輕畫家意識到寫實藝術就算畫的再逼真,在科技面前都會黯然失色,始終趕不上科技的進步,於是就大膽嘗試新的畫風,印象主義因此誕生。

印象主義更加關注藝術語言表現力、形式美感,反叛學院和古典的藝術畫風,追求瞬間光色變化。一談及印象主義大家可能馬上就會想到莫奈,但其實最先打破傳統棕褐色調,使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的畫家是馬奈。他改變了在此之前油畫多以棕褐色為主的面貌,增強了油畫的表現力,豐富了人們的視覺感受。馬奈出生在巴黎一個富有的法官家庭,他並沒有順著父母的意願去走政治法律這條路,青年時當過海員,常常一走就好幾個月,跟家人不在一起,他就在船上畫畫,後來他父親無法說服他走司法這條路,就放任他去學畫,希望他能夠規規矩矩的去走古典畫派這條路,於是他就到了西班牙去學畫,像《吹短笛的少年》就是那一時期的創作,描繪了一個男孩子在吹笛子,具有非常明顯的西班牙風格,我們說西班牙是一個喜歡用黑色的一個民族,畫面中沒有背景,只有在腳跟的部分有一點點的陰影,暗示第三度空間,所以馬奈早期的繪畫,是從西班牙畫風裡面演變而來的。

除此以外還有《奧林匹亞》《草地上的午餐》,無論哪一幅作品,從繪畫技巧來說,繪畫主題和色彩,完全與學院派的原則相牴觸;藝術家捨棄了在平面上以透視、陰影造成虛構的立體感,而是以明確的輪廓線條和強烈的平鋪色彩來表現立體感;比如《草地上的午餐》,畫面人物置於茂密的樹木背景中,遠處的女子與前景中三個人物組成了古典式三角形構圖。色彩上,畫家探索性的嘗試外光寫生,擺脫了傳統繪畫中精細的筆觸和大量的棕褐色調,代之以鮮豔明亮、對比強烈、近乎平塗的概括的色塊;這種繪畫技法可以說是劃時代的創舉。

說到印象派考頻最高的還是莫奈,莫奈生於1840年,那年的法國都是偏寫實的,而他卻選擇了別人不敢想的一條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開始了他一生在戶外跟光追逐的過程,當時主流社會很少有人出去寫生,所以看到莫奈的畫會說:天吶,你這畫的是什麼呀?要線條沒線條,細節沒細節,你畫的是印象吧,你是印象派的吧!所以一開始印象派這三個字是罵人的,莫奈的畫當然沒辦法入選主流社會,就落選了,當時落選的畫家在巴黎的市中心,集合起來辦了一場露天的展覽,而那次展覽莫奈因《日出 印象》紅了,可以說一幅作品開創了一個時代,也讓他有了更堅定的目標。

莫奈在藝術創作中,往往忽視物象輪廓的寫實,主要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色彩關係的美。比如《日出 印象》,可以說把印象派重瞬間、重外光、重色彩的藝術特色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色彩上,打破了以往三大面五大調子的明暗色調,畫家忠實遵守了室外光線效果,畫了不一樣色彩的天空、海水,所有景物都籠罩在由淡紫、微紅、藍灰和橙黃等組成的灰色調中;筆觸凌亂自然,清新可見,反映出一種瞬間的視覺感受和活潑生動的作畫情緒。

當這種畫風受到大家支持後,畫家就更肯定的去戶外追求瞬息萬變的光線,也就迎來了中期組畫作品《草垛》《盧昂大教堂》及巔峰作品《睡蓮》;所謂“組畫”,就是畫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對同一物象,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畫作;藝術家追求的不是某一個物象,而是物象上所呈現的不同時間段的光色變化。

以上就是對於印象主義考頻最高的兩位畫家的介紹,教師招聘考試對於美術學科專業知識的考察靈活而,歷朝歷代的美術都有相應的考點,需要考生找到知識聯繫點,羅列系統完備的知識脈絡,為順利通過考試做鋪墊。

點擊文未了解更多,更多資料請關注常德中公教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