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欠債不還的現象一直以來都讓人頭痛。在唐朝,若不守信用逾期不付,官府會先把當事人抓起來打板子,打完再問:“心裡有數嗎,知不知道你錯哪了?”之後才發傳票:“百日不償,合徒(坐牢)一年。”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網絡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非標產品爆雷,老賴還是屢禁不止,你想著賺利息,卻被平臺捲走了本金。問責機制不完善?沒有正確選擇產品?本文從歷史最悠久最大的金融產品平臺,證券交易所的角度出發,帶大家看看它的發展歷程,分享一點思考。

01 非標產品

02 交易所的形成

03 第一份運行制度

04 金融混局

05 立法與監管

06 超級金融市場

07 透明的金融產品

08 以史為鑑

01、非標產品

2018年夏天,短短一個多月,超100家P2P平臺的互金理財產品提現困難,老闆跑路,無數投資人踩雷,血本無歸。前不久招行員工三年前銷售的54億理財產品逾期,被爆竟然也是包裝了的P2P,銀行甩鍋,回款無下落。一個新問題也出現,中間商出了問題,誰來還錢?誰來負責?

上月,諾亞旗下的歌斐資產管理公司,34億產品踩雷,其為承興國際提供供應鏈融資,而承興國際和京東的業務合同涉嫌偽造,歌斐也未曾就合同真實性與京東驗證過。實際上,暴雷徵兆早有出現,諾亞曾要求承興國際質押股權對沖風險,但大多數投資人對這一切信息,毫不知情。

這一兩年,踩雷的人越來越多,今年上半年信託爆雷也有十餘件,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些理財產品其實都是非標產品。與之對應的標準化產品,則是能在銀行市場、證券交易所上公開流通的產品,普通投資者能買到的一般是交易所平臺的標準化產品,常見的如ETF、股票、債券等。

諾亞作為P2P的中介機構,本質上是投資者與底層資產持有者的撮合平臺,包括代銷的理財產品的銀行,但由於沒有完善的法律規定他們盡職調查及披露責任,很多投資者只看到了收益,並不瞭解底層資產的實際情況。雷就這樣發生了。隨著互聯網發展,非標產品及其平臺快速擴張,但事前事中事後監管沒有跟上趟,就極易造成平臺及當事人缺失信用,且難以問責。

創新沒有錯,但人類逐利的本性總會打破金融業的初衷,反而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良好的信用和交易機制,離不開細緻的監管,但監管常常都在事情發生之後。當越來越多的投資產品和渠道擺在面前,在監管尚不完善的現在,普通投資者該如何減小投資風險呢。

證券交易所,這個人類逐利本性聚集的地方,見證了金融業創新與變遷,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啟示:做看得明白的交易,要理解收益背後的邏輯,前提則是交易過程的公開透明。回顧西方我們可以看到,在不規範沒有信譽的交易中,受傷害的永遠都是無辜的中小投資者。

02、交易所的形成

交易所的雛形,伴隨著股票的誕生。400多年前,歐洲人為了利潤高逾10倍的香料貿易,打開了一條險路重重的東西方海上貿易路線,但一去一回成本極高,需要極強的資金支持。荷蘭人想出了一個點子:成立一家公司,統一經營遠洋貿易業務,通過股票和短期債券向民眾集資,做大生意還分擔了風險,而未來產生的高額利潤與投資人共享。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網絡

上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股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1606年),票面價值150荷蘭盾。

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的由來,加上還有政府為其背書,公司的股票大受追捧。但由於分紅時間長,有人因為急事要把股票換成錢,又有人想買買不到,於是聚到一起做起了股票買賣,這時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雛形初現,觀察著來回奔走的人們,它的未來將在陣痛中成長。

人們逐利的瘋狂也在此醞釀。買進股票的人發現,這個市場總會出現新鮮消息:“不得了,東印度公司的船被海盜搶了,根本不可能分紅了!”恐慌蔓延,大家瘋狂拋股票,價格大跌。下個月又有人說:“消息是假的,發現大金礦了,還能多分很多錢!”於是市場異常火爆,股票大漲。同時教堂多了一種懺悔,因為有人開始向主教傾訴自己昧著良心放假消息騙錢了。

股份制這種運營模式帶來的強大力量,讓荷蘭一躍成為海上霸主,並將這種貿易思想帶到了世界各地。

在新大陸的各個殖民地中,紐約最好地繼承了荷蘭人的商業精神,當然也包括他們的投機文化。紐約最初的名字叫新阿姆斯特丹,後來英國打敗荷蘭,在南海騙局上栽了跟頭的約克郡(York)的投機家們,踏上了這片土地,才改為New York。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網絡

上圖為名畫《South Sea Bubble》,描繪了人們忘乎所以購買英國南海公司股票的景象。大科學家牛頓也曾被深度套牢,留下一句名言: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卻計算不出人類的瘋狂。

03、第一份運行制度

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剝削,美國展開獨立戰爭。1783年戰爭結束,紐約成為了臨時首都。33歲的漢密爾頓受任財政部長,一來擺在他面前的是5400萬的內外債。

剛剛獨立的美國,十三個州都有很大的權利,擁有獨立的發債權和貨幣發行權,有的用美元,有的還在用英鎊,怎麼償債很棘手。於是漢密爾頓向國會提出“旋轉門計劃”:發新幣收舊幣,發新債償舊債。這個辦法的關鍵就在於,用聯邦政府的信用取代各州政府的信用,從而統一貨幣,統一財政,促進經濟發展。憑這個天才般的計劃,美國成功在第一年就還清了大部分欠款。到1793年,美國國債成為歐洲市場信用等級最高、備受追捧的債券,投資者的錢落進了美國的口袋。而本質上,這也是信用的一種財富轉化。

不過最初關於如何償債,傑斐遜曾連續四次否決漢密爾頓的方案,過程十分多舛。一些“內部人”獲得消息,就大把收購貶值的債務憑證,進行投機。也難怪傑斐遜一度稱紐約是“人類本性墮落的大陰溝”,這不是沒來由的。

18 世紀的紐約,股票經紀人遍地都是,證券交易雜亂無章,沒有報價牌,人們常常在華爾街邊上一手交錢一手交票。旋轉門計劃催生銀行股大熱,曾任財長助理的威廉杜爾,嗅到了銅幣味。

得知美國第一銀行將收購紐約銀行,他開始加槓桿投入大筆資金炒作紐約銀行,並散佈消息,逢低買入,拉抬價格,手法被稱為莊家鼻祖。但這威脅到了漢密爾頓的計劃,命令銀行不得再給股票投資者提供貸款。舊債還不起,借不到續命錢,杜爾的資金鍊當即斷裂。這導致市場500萬美元蒸發,相當於當時紐約房地產總值。杜爾,美國第一次股災的始作俑者,鋃鐺入獄。

市場被攪亂,生意還怎麼做?於是股票經紀人們聚在一起商量對策。並於1792年5月17日,在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簽訂了“梧桐樹協定”——這是世界上第一份證券行業規則,可以說是交易所的第一扇天窗,從此場內交易人有了一個公開的報價,亂喊價行為無處遁形。

協議原則有三,首先即是,由擁有良好信譽的24個經紀人建立同盟,遵守信譽是交易的准入門檻;第二,相互之間享有股票交易的優先權,約定了場內交易;第三,統一佣金標準,不得低於千分之三,防止同業競爭。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網絡

梧桐樹協議

梧桐樹協議,成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運行的開端,百年裡,很多人抱著財富夢而來,還有更多人血本無歸,天才般的金融產品與技術工具在這裡誕生,人性造成的混亂與監管反覆上演,最終才形成了一套社會和資本信任的交易機制。紐交所,在很多金融大事件中,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04、金融混局

1792年到1900年,在梧桐樹下交易的證券從5只發展到1000只,交易場所也從馬路邊搬到了咖啡廳,搬到了大樓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參與到投資中來。梧桐樹協議意味著交易所有了自律意識,但到大蕭條的這100多年裡,並沒有形成監管,因而並不能解決信用交易中的風險,尤其是高層權貴的交易不受約束,金融混局成為當時最大的特點。

19世紀60年代的伊利鐵路之爭最能體現。德魯是牛販子出身,為了讓牛賣個好價錢,給牛喂鹽,讓牛大量喝水再送到集市賣,之後他把這個套路用到了股市上,創造了“摻水股”,而其產生本質就是交易信息的不公開透明。

航運巨頭範德·比爾特,曾想買下德魯的伊利鐵路,結果他一邊買股票,德魯一邊發股票,吃了大虧。一怒之下,範德將德魯告上法庭,但由於沒有限制大股東濫發股票的制度,只好讓他們到庭外和解。最終,二人達成協議,德魯先拉高股價讓範德賣出一部分股票減少損失,範德吞下剩下40%注水股,成為大股東。而對大股東背後的一切操縱,中小投資者們毫不知情。

著名的龐氏騙局也誕生於這個時期。查爾斯·龐茲,案底累累,當侍衛盜竊餐廳財產,當櫃員進行商業詐騙,坐完牢來到波士頓又搞出一個新騙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經濟十分混亂,由於國內外信息不對稱,他聲稱購買歐洲某種郵政票券,再轉賣回美國,獲利可達400%。然後他開始向人們宣傳自己的投資,之後再利用後來人的資金,填補下去,作為最先一批投資人的回報。一年時間裡,四萬多波士頓人成為龐茲的投資者。虛假利潤的終局當然是破產,受審時,龐茲被控86項詐騙罪,入獄9年。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網絡

查爾斯·龐茲,身高只有157釐米,是龐氏騙局鼻祖:你要的是利息,人家要的是你本金。

一戰後,歐洲各國忙著收拾爛攤子,美國的鐵路、製造業、礦業公司則在快速發展,同時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證券公司和交易所開始源源不斷地發行證券,加上很低的銀行利率,信用盲目擴張,股票價格扶搖直上,紐交所也在這時一躍超越倫敦交易所,成為了最大的交易所。

然而利益之下,這演變成了一場金錢的盛宴。各種投資信託、銀行和公司開始參與到拉抬股價中,權威人士和媒體的煽風點火,把越來越多的人拉進泡沫中來。《星期六晚郵報》刊登了一首詩歌,形象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情緒:“哦,我的寶貝不要吵,奶奶又買了好多股,爸爸已經在牛市和熊市把股抄,媽媽正在花錢打聽內部消息,她肯定錯不了,寶貝就要有漂亮的新鞋子了!”但更多的老百姓沒看到,盛宴背後是無數從業人員製造的假象。

直到1929年10月24日,泡沫破裂,紐交所裡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了12.8%,夢魘開始。之後三年裡,道瓊斯工業指數從最高到最低,跌幅近90%。如果你當時持有了美國股票或債券,那這將是你一生中經歷的最可怕的全方位的“巨雷”。銀行倒閉、工人失業、市場凋敝,加上信奉自由經濟的胡佛的不當政策,大蕭條整整持續了10年。1929年大崩盤被寫進了交易所的史冊。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網絡

05、立法與自律

在1933年參議院舉行的“皮科拉聽證會”上,首席律師皮科拉對華爾街的銀行和投資公司舉行了整整 9 天的聽證會,從業人員操縱股價、內幕交易、會計信息造假行為數不勝數,擾亂了金融業的運行。紐交所前總裁惠特尼,當他盜用他人款項等醜行被揭露時,連與他相識多年的羅斯福總統都不敢相信,驚呼道:“不!不可能是迪克.惠特尼……”

為了使人們從大蕭條中走出來,對經濟重拾信心,需要一套徹底的規範交易的制度。“公開是治療社會病和產業病的最佳藥方,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燈光是最有效的警察。” 這是羅斯福每談到證券市場都要提及的一句話。

證券交易需要公開透明,建立起良好的市場信用才能促進經濟發展,以下幾部重要的法令對交易所進行了方方面面的規範。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網絡

羅斯福總統通過爐邊談話宣傳新政

最先面世的是《1933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又稱《1933年銀行法》,確立了銀行分業經營原則,防止銀行與證券公司勾結逐利。

1933年的《證券法》,將證券發行商的信息披露制度作為重中之重。

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將信息披露要求從一級市場延展到了二級市場:所有證券發行公司必須註冊登記,向社會披露與公司和證券相關的重要信息,並定期向證監會彙報公司情況。著名的SEC也是由《證券交易法》設立的。

紐交所也註冊成為一個自律組織,對所有會員席位的市場交易進行一線監管,並接受證監會監管。《1938 年曼羅尼法》和《1938 年信託契約法》後,紐交易開始要求上市公司提交經註冊會計師審計的財務報告(此前,僅要求提交未經審計的年度財務報告)。

美國社會安全管理局也在這個時期成立,聯邦政府規定所有合法公民和居民都必須持有一個社會安全碼,各種資料將永遠伴隨著他,像龐茲這樣曾有過不良記錄的人將四處碰壁,這在防止商業欺詐、維持市場秩序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系列的法令對證券市場、對紐交所如同一場成人儀式,行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監管體系,從分業經營、信息披露要求到投資顧問法,對規範交易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後,美國進入了長達40年的金融穩定期。

06、超級金融市場

交易所的大發展,伴隨著科技進步和金融產品創新,這一時期交易所在競爭中不斷優化,形成了一個真正的金融產品大賣場,運行效率極大地提高,也在無形中提高了投資的風險。衍生品的發展要從期貨說起,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其中堅力量。

芝加哥地處五大湖,是全美最大的穀物集散地。1848年4月3日,83位穀物交易商聚在一起設立了芝加哥商會,這便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前身。由於農產品易受季節影響,價格波動非常劇烈,交易商便想出“未買先賣”的交易方式,通過遠期合約,與穀物需求方定下未來交易協議, 以轉移價格風險。

由於實際交易中頻繁出現違約,於是商會組建了一個委員會,專門監督交易雙方的行為,這是最早的市場監督機制;1865年,標準化合約取代了遠期合約,並實行保證金制度。標準化期貨合約,即除價格外,每張合約代表多少貨物、質量標準、交割時間地點等條款,都由期貨交易所預先規定好,這極大減少了交易糾紛,節約了交易時間;而保證金制度,使交易所掌握了制裁違約者的武器,有力抑制了交易者糾紛和違約行為。

標準化合約和保證金制度,成為了期貨交易市場兩大基石,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開始飛速發展,業務從農業延伸到各類大宗商品。而期貨的運用,遠不侷限於實物資產。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成立初期也是一個農產品交易所,100年後,一個逃難來到芝加哥的波蘭人,讓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從一個農產品期貨市場,成為了當今最大的金融期貨市場。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網絡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

“金融衍生品之父”利奧·梅拉梅德出生于波蘭的猶太家庭,二戰時為躲避納粹屠殺,7歲的他與父母逃到美國,定居芝加哥。長大後當上律師的梅拉梅德,卻被隔壁交易員的吶喊吸引,毅然轉行,從跑單員做到了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主席。

1967年,英鎊不斷貶值,從1兌2.8美元到只能兌換2.4美元,佈雷頓森林體系開始瓦解,與此同時,電子技術快速發展,各交易所紛紛用電子報價牌替代了手寫報價牌 , 價格幾秒鐘更新一次,極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也打破了交易所的地域限制 ,公司上市融資有了更多的平臺選擇,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弱小的交易所開始被吞噬。

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則在梅拉梅德的帶領下,開啟了百年來的新篇章。1971年,專為高成長企業融資的電子交易市場納斯達克開市了,這一年,美國正式宣佈,不再保證給外國持有的美元兌換黃金。聽到這個消息的梅拉梅德極為興奮,因為他謀劃已久的金融期貨推出計劃終於迎來了機會:美國黃金政策的結束,意味著未來美元的價值將與其他國家主要貨幣的相對價值聯繫起來,貨幣價值波動,市場需求將大大增加。

1971年12月20日,梅拉梅德正式向世界宣佈建立外匯期貨市場的計劃,交易的合約有7種:英鎊、加拿大元、德國馬克、意大利里拉、日元、墨西哥比索和瑞士法郎。1972年,國際國幣市場正式運行。接下來,梅拉梅德一鼓作氣又陸續推出了國債期貨、歐洲美元期貨等金融工具,並於1982年推出了股指期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從此成為了美國最大的金融期貨市場,同時也帶動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這時計算機技術普及和全球經濟不斷一體化,加劇了交易所的競爭,百年來它的會員制結構的缺點也顯現出來。過去,只有會員才能參與交易,交易所不以贏利為目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不相分離,沒有激勵沒有獎懲,經營效率上不去,要引進新技術又需要大量資金。唯有踏出舒適圈才能改變現狀。1972年,紐交所率先提出公司化改制,拉開了交易所由會員制向公司制改革的序幕:交易所可以接受外部投資, 也可以上市融資,交易所的席位可以自由轉讓,股權制大大促進了交易所的運營效率。

時代浪潮下,交易所們前前後後開始革新。1993年,港交所公佈股份化改造計劃,哥本哈根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緊隨其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也在 2000 年進行了公司化改革,並於2006年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合併,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集團。1999年7月,紐交所宣佈上市計劃,倫敦、香港、新加坡交易所緊隨其後。年輕的納斯達克,於1998年兼併了美國第三大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將旗下700只上市證券納入麾下,成為紐交所的勁敵。

改革使交易所的運營更加透明與多元化,能在交易所上市的產品也相當於有了信用背書。但當證交所從單一股票市場成長為超級金融市場時,各種產品,也讓許多剛邁進大門的投資者眼花繚亂。豐富的衍生品提高了市場效率,給了投資者更多機會,但同樣也加大了風險,很多投資衍生品的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只看到了高回報(是不是和P2P有點相似),哪怕從業者也不例外。

07、透明的金融產品

股市促進了公司的發展,期貨提高了市場的效率,這些天才的發明推進了商業文明。但當更聰明的遊戲者設計了保護風險的衍生品時,金融業形成了一個可以自我運轉的輪盤遊戲。

20世紀80年代,金融業大爆發,對分業經營的監管持續放寬,加上養老金對共同基金的青睞,以共同基金為代表的投資機構迅速擴張。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美國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及其借鑑》

美國共同基金與道瓊斯工業指數走勢(1970-2010)

1998年,花旗銀行併購了旅行者集團,開始涉足投行業務,也徹底推翻了《1933年銀行法》 中的規定“銀行不準用儲蓄存款進行風險投資活動“。投資銀行名正言順地向公眾敞開懷抱發售基金,同時縱身投入到衍生品的盛宴中,還通過了立法來保障衍生品交易不受監管。

互聯網泡沫在20世紀初破滅,美國找到一個新的支柱產業來維持經濟的發展——房地產。寬鬆的行業政策加上衍生品爆發,一種新穎且危險重重的工具誕生了:CDO,擔保債務憑證。

30年前,銀行貸款非常小心,尤其是房貸,一般都要還幾十年,所以審核當事人還款能力非常嚴格;但CDO的出現把貸款“證券化”後,放款人再也不用承擔壞賬風險了,他可以把 CDO出售,最後承擔還款違約風險,其實是世界各地投資了CDO的老百姓。然後投資銀行付錢給評級機構,給這些抵押債券評級,還衍生出了CDO的CDO。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體系實際上是一顆定時炸彈,因為放款人再也不用重視貸款人是否有償還能力了,投資銀行同樣也不關心,因為賣得越多,他們賺得越多。高風險貸款越來越多,而信用評級機構,拿人錢財替人辦事。所有證券機構都處在了“證券化”這條食物鏈上,牽一髮則動全身。

可是普勞大眾怎麼看得懂這麼複雜的金融體系呢,大多數只看到了極低甚至為0的房貸利率,看到了收益率高但風險看起來極小的CDO產品,看到了用極低的首付就能住進大房子的夢想。在電影《大空頭》中,脫衣舞娘用5%的首付買了5套房子,卻沒有人告訴她浮動房貸利率其實將逐年遞增,她隨時都可能還不起房貸居無定所。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電影《大空頭》

金融刺激了人們巨大的慾望,大家都覺得房產會漲或者說都希望它蒸蒸日上。AIG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相對於CDO 又推出了一種新的衍生品CDS,簡單講就是CDO的保險。《大空頭》中主角貝瑞就是為數不多的,發現次級抵押貸款存在極大違約風險的人,而他做空房地產的方法就是購買CDS,定期交保費,但如果CDO暴跌,他的理賠金將是幾十倍甚至數百倍,貝瑞走遍了高盛、摩根等大機構購買CDS,卻被員工當做白交錢的傻子,可見行業對CDO的瘋狂迷戀。

但當越來越多的人還不上房貸,委託鏈條開始斷裂,潛伏已久的危機顯現了:領軍企業次級貸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裁員3200人,CDS成為了華爾街最搶手的產品,大額出售CDS的AIG瀕臨破產,次貸危機開始席捲全球。然後緊隨的就是政府不得不出手的一系列救市及加強監管的行為了。

信用工具雖然能夠加快商品流轉,但缺乏有效的審核,盲目發售衍生品,一定將帶來災難,次貸危機就是這個栗子。有意思的是,全身而退的投行高管曾在一次會議上指責監管不力:“You should regulate more because we are too greedy, we can’t avoid it.” (你們應該加強調控,因為我們不能克服貪婪。)

逐利是人的本性,尤其在金融行業,而大多普通投資者,都只是鏈條上的一小點,並看不全行業背後運行的機制。次貸產品的“巨雷”,讓5000萬普通人再次落到貧困線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全球共同基金淨銷售額為-2567億美元,是自有彙總統計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歷史性倒退,除了一些做空基金,唯一實現資金淨流入的基金品種是ETF,即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淨銷售為正的1875億美元,幾乎不受影響(僅規模微縮10.8%,而同期全球證券市場平均下跌42%)。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全球ETF發展趨勢

數據來源:ETF年鑑

ETF有什麼魔力嗎?ETF,主要跟蹤股票和債券指數,這個在交易所上市的基金,將基金和易所平臺百年形成的特點結合在了一起:資產透明、流通性強、成本低、分散風險等,既可作為投資產品,也可作為資產配置工具,這讓它迅速走進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視野。對於剛邁進交易所這個超級金融市場的新手來說,投資ETF這種透明、平臺監管嚴格的產品,或許也是最省心、最安全的選擇。

股神巴菲特很少推薦大家買買買,卻多次公開發言說,一般人買ETF就可以了,避險基金的複雜操作,還會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巴菲特還曾下注50萬,說專家們心水的5種對沖基金10年內無法跑贏標普500指數ETF,如今10年過去,巴菲特贏了。

08、以史為鑑

中國資本市場在三十年內快步走完西方三百年的路,可以說是個金融“早產兒”,有很多不足待完善。西方市場經歷過的問題,不理性的逐利行為、交易失信、監管不力等,中國也在經歷,缺乏經驗的普通投資者們,更應該以史為鑑,避免成為資本的犧牲者。

1990年12月19日,上海交易所開門營業,距今成立還不到30年。和西方一樣,證券市場形成初期,股票點燃了人們的財富夢想,大量的投資者湧向上交所,人山人海,證券交易十分瘋狂。有人一夜暴富,更有人落得妻離子散:

上交所成立第一年僅有8只股票,人稱老八股。滬指在資本瘋狂炒作下,半年裡直線上揚,至第二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漲停板時,牛市達到頂峰,指數單日漲幅達105%,這一紀錄至今未破;1992年震驚全國的8.10風波中,深圳以發售認股抽籤表的方式發行5億元新股,當時超過100萬人,在全市302個發售網點排起長龍,沒想到過程中產生混亂併發生衝突,滬深兩市受刺激大幅下挫,僅半年股指跌幅高達73%。

隨之而來的即是法律的規範,1992年證監會成立,1993年國務院先後頒佈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企業債券管理條例》,1999年《證券法》正式實施,2002年QFII制度正式實施,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正式推行......

徐楊:百年證交所,爆雷之潮,改變不在朝夕

圖片來源:網絡

1992年,鄧小平南巡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極大地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發展。

同樣的,當下非標產品及互金平臺在短時間裡盛行起來,又在短時間裡爆雷,是兩個問題的展現:一是產品的高收益,矇蔽了投資人的雙眼,不去注意自己買的是什麼,要付出多大的風險成本,很多非標產品百分之十幾二十的收益,明顯不合理;第二個就是年輕的平臺並沒有建立起自己的信用,從產品發行到出售,沒有健全的審核和問責機制,老賴不還錢卻拿他沒法。

第二點是社會歷史帶來的問題,需要時間來沉澱、來改革,而作為普通投資者,能做到的最重要的是學會選擇合適自己的投資產品,選擇安全的購買渠道。能在交易所掛牌的產品,股票、期貨、期權、ETF等,其信息公開度、產品流動性、監管力度,都比非標產品更甚一籌,交易中易產生的問題,交易所都曾經歷過,也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運行和監管機制,保護著投資者的利益。雖然也有作假掛牌而最後退市的,但這種概率相對於非標產品爆雷的概率,還是小很多。

舉個栗子,這和在地攤和在商場買東西類似,為什麼很多人要去商場買東西,因為商場提供了可靠的質量保證。為什麼今天加密貨幣交易出現種種問題,價格操縱如此嚴重,本質上也是年輕的數字貨幣交易所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交易信用,也就不能讓公眾和用戶安心。

2018年,國內資管新規出臺,投資人在選擇投資產品時不能只拍腦袋。當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能再承諾“保本”時,爆雷的事件或許會越來越多。投資時,選擇自己熟悉的、透明度高的、流動性好的標準化產品,不要因為貪心而虧掉了本金,是恆久不變的投資真理。

參考資料

1、 央視紀錄片《資本的故事》;

2、 國際金融研究期刊《百年證券交易所:改革、發展及啟示》,作者張霓;

3、《2008年全球ETF發展報告》,中證指數公司;

4、《美國共同基金百年發展歷程》,作者鄭志勇;

5、《美國證券市場風雲實錄:大交易場》,作者林建;

6、 論文: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研究,作者胡飛飛;

7、 論文:《美國金融監管改革及其借鑑—以次貸危機為背景》,作者伍巧芳。

TIPS: 文章內容不可視為投資意見。資本市場有風險,入市投資需謹慎。堅持原創不容易,微信轉載請申請白名單。其它媒體轉載,請事先取得授權,並請註明來自“(公眾號)新全球資產配置 | 作者 徐楊”。謝謝支持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