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清了!

本文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自2000年以來,世界上輸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態勢。黃河清了。

黃河清了!

△九曲黃河第一彎

黃河水變清了

5月中下旬,記者從內蒙古包頭出發,沿黃河至山東利津入海口採訪,看到了一條與往昔完全不一樣的黃河。從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潼關水文站控制了黃河91%的流域面積、90%的徑流量和幾乎全部泥沙含量數據。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5年,年均入黃泥沙量僅為2.64億噸,較天然來沙均值15.92億噸減少83.6%。雖然同期黃河徑流量較天然時期年均值減少46%,但黃河含沙量卻也大幅下降71%,據5月實測數據顯示,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黃河清了!

△黃河壺口瀑布飛濺的水霧在陽光下形成美麗的彩虹

歷史記載可查的“黃河清”共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黃河澄清2000餘里,持續20多天。新世紀以來的“黃河清”,持續時間之長遠超記載,史所罕見。

泥沙都去哪了?

自1919年黃河有水文記錄以來,黃河實測最高含沙量達每立方米911公斤,年度最大輸沙量達39.1億噸。1946年人民治黃以來,古老的黃河首次得到系統性治理,徹底扭轉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險惡局面,實現了70年安瀾。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近20多年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成效卓著,正發生著由“局部好轉、整體惡化”向“整體好轉、局部良好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

黃河清了!

△甘肅劉家峽水庫調低水位為汛期騰出防汛庫容

專家指出,除生態建設工程外,氣候變化、水利工程、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導致黃河泥沙銳減的重要原因。

在黃河中游一路調研中,記者發現晉陝峽谷河段,採沙場星羅棋佈。據瞭解,近十年來,黃河中游地區城鎮化提速,在基建和房地產拉動下,出現了“採沙熱”。專家估測,每年沙場約挖走1億噸泥沙。

黃河清了!

△黃河山西省保德縣段河邊的採沙場

“小水小沙”也有隱患

近十多年來,由於入黃泥沙銳減和小浪底水庫攔沙運用,黃河下游大部分時間處於“小水小沙”過程中。但黃河並未安然無事,專家指出,泥沙銳減後,清水下洩給未來防洪造就一個新險局。過去高含沙洪水衝左岸就淤右岸,衝一邊淤一邊,形成較穩定的河道;清水則兩邊沖刷,引發河道變化;當大洪水來時,極可能順清水流路行洪;70年苦心修建的各種工程,將有相當一部分發揮不了作用,部分河段功能將受影響。

黃河清了!

△工作人員在模型黃河小浪底庫區斷面進行含沙垂直測量

一些專家表示,水少沙多的黃河是世界上最複雜難治的河流,黃河治理應保持戰略定力,防止受局部和短時期變化影響產生戰略誤判。如果能堅定推進國務院2013年批覆的《黃河流域綜合規劃》,進一步完善黃河水沙調控體系,基本可實現現行河道繼續行河150年以上的目標。

黃河水資源量持續減少

另外,黃河是我國北方唯一橫貫東西的巨川大河,是西北、華北的“生命之泉”。其天然徑流量排在長江、珠江、松花江、淮河之後居第五位,僅為長江的6%,卻以佔全國河川徑流量2%的有限水資源,灌溉了全國13%的糧食產量,保障了全國14%的GDP產值,養育了佔全國12%人口的60多個大中城市、340個縣。

也因此,黃河日漸“消瘦”,維持流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已近極限。按最新統計,黃河流域地表水開發利用率和消耗率已達86%和71%,遠超黃河水資源承載能力。缺水,已是黃河面臨的最大挑戰。

黃河清了!

△流經河南省開封市境內的黃河

適時啟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可能,借一點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聽到當時的黃委會主任王化雲介紹已派勘探隊到通天河查勘,希望把通天河水引到黃河裡來時,風趣地說:“通天河是豬八戒去過的那個地方。”隨後,便闡發了南北水調的偉大構想。

根據2002年國務院批覆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通過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輸水隧洞,穿越黃河長江分水嶺巴顏喀拉山,分三路(三期)每年共調170億立方米的水進入黃河上游。

黃河清了!

專家指出,從大格局上,南水北調西線建成,將形成聯繫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的“四橫三縱”巨大水網。基本覆蓋缺水的黃淮海流域、膠東地區及西北部分地區,有利於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對於黃河流域而言,由於調水入黃位置高,可以完全覆蓋黃河上中下游缺水區。另外,由於黃河干流巨大的調節庫容存在,可以較方便協調黃河來水過程、西線入黃水量過程與河道輸沙用水、生態用水、工農業用水過程不一致問題,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