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著作權,維權到底有多難

在最初的時候,網絡對於創作者來說,是他們走向更多讀者的信道。

原來囿於傳播載體的限制,能被出版面向公眾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部分創作者,都很難有直接面對讀者的權利。

但當網絡著作所涉及到的利益越來越大,網絡渠道的便捷,卻反過來成為剽竊知識產權以獲利的捷徑。

網絡侵權,已經成為文字創作揮之不去的“月之暗面”。

網絡著作權,維權到底有多難

日前,北京公佈了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例,倍受關注的《錦繡未央》侵權案赫然在列。

2016年,電視劇《錦繡未央》熱播,但隨之而來的,是多達2000餘萬字的原著小說,涉嫌抄襲200餘本小說,從2016年9月到2017年2月,先後被沈文文、張之帆、傅世瑾、程雲峰等在內的12位作者陸續起訴,堪稱有史以來抄襲比例和維權規模最大的侵權案件。

然而如此倍受關注的一樁案件,經過三年曠日持久的訴訟後,被侵權者所獲賠的金額,仍遠遠不能與作者的侵權作品,所獲得的龐大利益相比。

網絡著作權,維權到底有多難

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網絡文學市場規模,在2016年前後,始終保持著30%以上的複合增長。在2016年,增長率更是達到了60.72%。(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龐大的利益,催生了極其完備的侵權產業鏈。

另一深受其害的領域是媒體行業。在各類自媒體蓬勃興起之後,缺乏原創能力的自媒體,開始肆無忌憚地盜用他人的原創內容。從扒文、洗稿到發佈,甚至已經形成了效率極高的流水線。

網絡環境摒棄了傳統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等特點,取而代之的是網絡環境下的作品數字化、公開公共化、無國界化等新的特徵。一旦作品被數字化,放在電腦或網絡上,其傳播、下載、複製等一系列的行為就很難被權利人所掌握。

這使得網絡知識產權侵權具有成本低、數量大、範圍廣泛、關聯複雜、隱蔽性強與舉證困難的特點,引發大量故意與重複侵權。

網絡著作權,維權到底有多難

雖然網絡知識產權也有著傳統知識產權的專有性和無形性,但是無形性更為明顯,網絡的共享性與知識產權的專有性形成了非常尖銳的矛盾對立。且網絡環境下,網絡數字產品的知識產權幾乎沒有了地域性,也給申訴、報案和追責帶來了較大難度。

於是,“月之暗面”成為了相當長時間內,一個難以觸及痛點。

要加強對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立法,立法應該要及時適應網絡技術的發展速度,消除作者和傳播者之間的不公平性。

二是技術,以技術約束技術,用保護知識產權的技術來對抗侵權的技術,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當然,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技術並不足以支撐對網絡上規模龐大的數據量進行侵權甄別。但如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終於令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成為現實。

如果說前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那麼後者則需要有企業站出來,在這個領域中持續努力,為創作者創造良好的商業創作環境,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這一次,百度交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而文源計劃之所以能支持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是除了基於百度文庫原有的大數據基礎外,同時獲得首都版權協會與12426版權監測中心的三方背書。

網絡著作權,維權到底有多難

其中首都版權協會作為此次清朗行動的版權認證合作方提供版權認證服務,而12426版權監測中心通過智能版權大數據平臺提供服務支撐,助力文庫實現全網範圍內監測、下線侵權文檔。

以技術約束技術,百度文庫開發了獨家的“反盜版DNA系統”,採用“dsim鏈查重”、“MD5信息可信度溯源”、“標題相似度判重”、“HASH算法甄別”,再結合可靠的文本和圖片識別處理技術等五項策略,持續有效的攔截、打擊線上惡意文檔。

截止至2020年3月,共打擊盜版文檔2500萬篇,每日打擊盜版文檔25萬篇,為用戶提供100萬次著作權認證服務。文庫中的版權文檔總數達到2.57億篇,分佈文庫各個垂類領域。

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我們走向知識共享新時代的必由之路。

對於創作者來說,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可以維護他們的正當權利,鼓勵他們的創作熱情,讓互聯網真正成為知識交換的海洋。

而對於讀者來說,支持知識產權保護,就是支持喜歡的創作者,就是繼續能夠看到心儀作品的保證。同時,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也可以讓讀者更方便、更準確地獲得第一手資料,不會在龐雜的信息海洋裡真偽莫辨。

今天是世界知識產權日,互聯網給予了信息共享莫大的便利,但只有推動互聯網合法共享,才能促進互聯網對知識使用效率的真正提升。因此,獲取知識、尊重知識、享受知識,讓權利的光芒照進創作的“月之暗面”,我們人人有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