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升官去長安,捨不得揚州相識的“歌妓”,寫首短詩成千古名篇

我們知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詩是詩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那麼李白和杜甫就是這片天空中最閃亮的兩顆星星。他們一個浪漫瀟灑,像是不屬於凡間的謫仙人,一個沉鬱頓挫,是這亂世中的儒者宗師,是詩中之聖。

隨著盛唐的遠去,兩顆星星也漸次消失,化成了兩座高峰矗立在那裡,讓所有的後來者仰視。

然而唐詩終究是唐詩,除了盛唐以外,其他的幾個時期,詩歌的內容創作也都帶有著各自的特點。在晚唐,人們借李杜之名,又排出了一個小李杜,分別是李商隱和杜牧。


杜牧升官去長安,捨不得揚州相識的“歌妓”,寫首短詩成千古名篇


他們的文學成就比不上盛唐的李杜,但正像上文所說的,兩人的詩風都有著很獨特的地方。

李商隱的《無題》詩想必不用多說,唐代詩人中再難找出一個李商隱一般的人物。其他人寫詩是給別人看,給世人看的,生怕別人不懂自己在說什麼,而李商隱寫詩給自己看,他完完全全的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之中,世人能不能懂他根本無關緊要。他的詩最難解,凡人看不懂,看懂的人為他保守著秘密。

杜牧在晚唐也是一個標杆,文人的標杆。他風流,在揚州歌舞流連,“贏得青樓薄倖名”;有才華,寫得出流傳千年的名句名篇;他還懂軍事,不是隻會一腔熱血紙上談兵的書生,而是真正讀兵書,能上戰場,“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將,這在遲暮且頹唐的晚唐極為難得。


杜牧升官去長安,捨不得揚州相識的“歌妓”,寫首短詩成千古名篇


杜牧作為詩人非常關心朝廷政事,也多次用前朝事蹟作比喻來諷刺當今朝廷,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阿房宮賦》,他寫的詩也以詠史抒懷詩最為著名。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看出一個文人的擔當,也只有到了晚唐,才越顯出這種人的可貴,也將那些只知道粉飾太平、紙上談兵的人甩開了幾千裡。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首詩,並不是他的詠史抒懷詩,也不符合他“俊爽”的特點,相反,是一首依依惜別的詩。杜牧升了官,要從揚州奔赴長安,臨走之前,與相識的歌妓留戀惜別,寫下兩首詩,第一首就是那著名的“豆蔻梢頭二月初,娉娉嫋嫋十三餘”了,今天我們來看第二首。


杜牧升官去長安,捨不得揚州相識的“歌妓”,寫首短詩成千古名篇


贈別二首·其二

唐代: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詩的主題我們已然明瞭,是對妙齡歌女的依依不捨。杜牧是怎樣鋪陳這個主題的呢?

我明明是個多情的人啊,在今天卻像是一個無情之人。為什麼這麼說,下文給出了答案,因為在這本該開心的酒宴前,卻感覺到自己根本笑不出來。

今夜的人們好像都沒有考慮過離別,只顧著自己盡歡作樂。只有紅燭有心,為這裡即將到來的離別而感到悲傷,替我們這些人灑了一夜的熱淚。


杜牧升官去長安,捨不得揚州相識的“歌妓”,寫首短詩成千古名篇


詩的內容看上去很簡單,妙處在於幾個對比的使用。一個是多情和無情,自己平時也是多情的人,今天卻變得無情,平時一起尋歡作樂的人們,今夜裡又彷彿格外的多情,無視了明天的離別。這多情和無情的對比之間,我們更能看出杜牧的多情。

另一個對比是蠟燭和人群的對比。蠟燭本身是沒有情感的,詩人將主觀的傷感賦予了它,究其根底還是因為詩人自己對於明天的離別感到非常的傷感,但這裡彷彿並沒有人為他而傷感,這一點對比引起了詩人的心理落差。

為了彌補這個落差,詩人就將自己的情感訴諸蠟燭,這滿眼繁華的燈紅酒綠之中,竟然只有蠟燭理解我傷感的內心,願意為我流一夜的淚。


杜牧升官去長安,捨不得揚州相識的“歌妓”,寫首短詩成千古名篇


整首詩在寫自己依依不捨的離別之情,但是詩人運用的角度都非常的巧妙,或者是用酒宴人群的角度,或者用蠟燭的角度,自始至終沒有對自己的正面描寫。

通篇沒有出現過悲、愁等字,卻能在閱讀的過程讓我們自己體會到詩人在離別時真摯的傷感之情。這就是唐詩蘊藉的美,即使到了晚唐,依舊能感受到這樣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