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流水的重慶樓市

鐵打的洋房

最近梳理重慶樓市近10年的數據,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不同時期,不同背景,市場對住房的需求也會隨之變化。

但無論時光怎麼流轉,購房者對洋房的熱愛卻始終有增無減。

數據足以說明一切:

2012年,主城區洋房市場份額為10%,2019年提升至了20%;

2012年,主城區洋房成交量是173.67萬方,2019年,這一數值變成了462.76萬方,

增幅高達166%。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市場需求到位了,價格自然就不會差。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這還只是去年的數據。

最新數據統計,2019年全年主城區住宅結構比例為高層:洋房:別墅=72%:20%:8%。

2020年3月上旬,主城區的住宅成交結構為高層:洋房:別墅=65%:26%:9%。

洋房表現依然不俗,上漲了6個百分點。

4月,重慶主城新開盤項目127個,其中洋房項目有66個。

種種數據,都印證了重慶購房者對洋房的“始終如一”。

供不應求的背後

隱藏著小洋房缺席的秘密

縱觀重慶樓市,有一種產品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小洋房。

都說供求決定產品,市場供不應求勢必會刺激產品結構發生變化,為何小洋房會長期稀缺?

筆者覺得,這筆賬不難算。

重慶地價越來越貴,開發商如果想拿到一塊各方面配置都不錯的地,往往要付出不小的成本。

多出的成本,自然要靠賣賣賣賺回來。

什麼樓盤最值錢?

毫無疑問,肯定非改善莫屬。

大概從2017年開始,市場新供應剛需樓盤開始減少,針對高淨值人群的改善型產品逐漸嶄露頭角,這種情況是開發商喜聞樂見的。

因為對開發商來說,戶型越大,總價自然就賣得越高。

且相同容積率,建大戶型更能節約成本,還能有效緩解銷售壓力,設計難度也相對較低。

所以,很多開發商審時度勢,改善型大戶型房源逐漸成為市場主流。

據銘騰數據顯示,2019年重慶主城區業態結構,洋房、別墅佔比達到30%!

其中100~160㎡的洋房以及120~200㎡的別墅佔絕大數。

在北區熱門區域,建面100㎡以下的高品質小洋房尤其稀缺,說是一房難求也不過分。

很多購房者空有改善之心,卻被高不可攀的購房總價拒之門外。

“大戶”人家專屬?

中央公園讓菁英很尷尬

這種現象在中央公園尤其明顯。

在重慶一路向北的刺激下,中央公園作為重慶北進的戰略高地,吸引了30餘家房企入駐,競爭激烈,土拍市場一直熱度不減,從2014年起持續攀高。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曾經風光一時的照母山也不得不在中央公園面前避其鋒芒。

這不難理解。

早在發展之初,中央公園就秉持著“配套先行”的規劃理念,引入了包括報業集團、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重慶市檔案局、重慶人社局在內的30多家政企單位。

地產圈有句話:買房跟著政府走,大量政府機構扎推,意味著資源傾斜。

約360萬方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商圈、約2300畝的中央公園、仙桃數據谷、雲計算中心、重慶八中渝北校區、渝北巴蜀小學、人和街小學、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大量優質的公園、商業、教育、醫療、產業集中於此,奠定了中央公園在北區乃至全重慶難以撼動的地位。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除此之外,中央公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低容積率。

目前,中央公園以2300畝公園為核心,逐漸演化出了三個特徵鮮明的區域格局。

以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商圈為中心的商務商業區、傳統綜合居住區、以及中央公園區域內首個限容(容積率≤1.5)、限高(≤24米)的低密宜居區。

在限容限高的情況下,產品結構大概率會向改善靠攏。

某個在中央公園拿地的品牌開發商產品研發中心負責人直言不諱:

“那麼高的地價,容積率又那麼低的情況下,我只有修改善型產品才保得住成本呀。”

於是,面積越修越大,房價越來越高,中央公園的准入門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攀升到了尋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貼吧上有一篇帖子:現在想住進中央公園,門檻有多高?

“在區域看了一圈,130以上的面積佔大多數,這種改善和高端住宅,動不動就是幾百萬以上,只能望‘園’興嘆。”

類似吧主這樣的人還真不少。

懷揣著對中央公園的滿腔熱愛,卻被無情的房價扒拉到了剛需人群裡。

難道中央公園只是為“大戶人家”打造的?

當然不是,中央公園也有高層和小高層。

但一方面,高層就意味著要忍受“擠電梯、鄰里混雜、採光通風差”等一系列問題,

另一方面,在中央公園整體地價的影響下,高層的單價也不低。

這讓對空間要求不大,但追求品質生活的菁英們很尷尬。

據銘騰數據統計,2019年,中央公園建面100㎡以下的洋房產品,佔比還不到1%!

僧多粥少,供求不均衡,這也是高品質小洋房一經出現就屢屢引發熱銷的原因。

你想要的來了!

約69㎡稀缺小洋房落址中央公園

有個朋友打算在中央公園買房,預算有限,奔波了幾天,看了幾套剛需房都不太滿意。

昨晚聚餐,他唉聲嘆氣跟我抱怨:“你是不知道想在中央公園買套有品質點的小洋房有多難。”

其實他的要求很簡單:面積不用太大,但要有洋房的生活品質。

“如果是精裝房就更完美了。”

按理說,以中央公園現在的“身價”,尤其是在限容限高區域,想要買他說的這種小洋房確實不容易。

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恰好今年,重慶萬科在中央公園佈局了第3個項目——重慶萬科城市花園。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重慶萬科城市花園效果圖)

重慶萬科敏感洞察到菁英人群對品質生活的渴求,沒有一味追求大面積產品,而是對改善物業面積做了調整。

於是,在寸土寸金的中央公園低密宜居區,套內約69~113㎡重慶萬科城市花園一枝獨秀。

仔細想想,重慶萬科這個項目簡直是為像我朋友這樣,預算不高又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菁英量身定製。

例如重慶萬科城市花園套內面積約69㎡的那套小三房。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重慶萬科城市花園戶型圖)

通過對尺寸的精準把控,將全屋空間充分利用了起來,保證日常所需功能空間的基礎上,為生活留出了充足的尺度。

板式結構最大限度保證了採光和通風的良好;

廚房、餐廳、客廳、陽臺一線貫通,避免了走道帶來的面積浪費,將整個空間打通一體,成為一個較大活動空間,未來孩子們可以無拘無束嬉笑打鬧;

貫通雙陽臺的設計更是讓生活多了份怡然自得。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重慶萬科城市花園效果圖)

容積率低,是洋房的天然屬性和優勢,重慶萬科城市花園自然也不例外,約1.44的總容積率,意味著更高的綠化率,也意味著更貼近自然的居住環境。

萬科城市花園佔地493畝,總建築體量約50萬方,南北向跨度0.8km,東西向約1km,內部打造約500米社區生活長軸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從商業到教育,從社區中心到生活集市廣場全覆蓋,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重慶萬科城市花園社區服務中心效果圖)

未來,各種生活配套都是均好地嵌入到了每一個組團的周圍,讓每一個業主到達配套的距離都是均好的,對每個業主都是觸手可得,所以整個社區氛圍會意外的好。

除此之外,源自上海城市花園的發散式佈局在重慶此起彼伏的地形結構上也帶來了意外驚喜,樓棟錯落分佈,保證超過80%的樓棟都是南北朝向,採光通風俱佳,讓每一間房都能沐浴在陽光和微風下。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萬科城市花園鳥瞰效果圖)

而且重慶萬科城市花園一樓戶戶有花園,陽光晴好的時候,約上三五好友在院中聊天品茶,聚會燒烤,享受快意人生;或者什麼都不做,靜靜坐在藤椅上,看庭院裡的花兒在陽光下、微風中搖擺,聽鳥兒在耳邊輕鳴,寧靜而美好。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重慶萬科城市花園效果圖)

顯然,重慶萬科城市花園,代表的不僅是一種高品質的居住方式,更是一種深度契合現代人對舒適追求的生活方式。

低門檻+品牌開發商

敲開品質生活的大門

入渝12年,萬科在重慶各區佈局了大大小小的項目30多個,每一個,都堪稱影響區域的標杆之作。

重慶萬科連續3年佈局中央公園區域。

每一次佈局,都為中央公園帶來了不一樣的居住體驗:

2018年主打環境改善的萬科森林公園,推出即熱銷,自18年12月到19年9月,以15.6億的銷售額穩居中央公園板塊高層住宅榜首,與第二名華潤公園九里拉開了將近一個億的差距。

2019年高端改善項目萬科翡翠公園,萬科入渝10年獻禮之作,2019年1月分別取得了重慶主城高層、精裝房成交面積、成交金額、成交套數三項TOP5,中央公園區域TOP1的成績,極受高端改善市場青睞;

2020年,重慶萬科落地主打業態改善的重慶萬科城市花園,在保證居住品質、實現業態改善的情況下,合理控制面積,用套內約69~113㎡臻裝小洋房,向在意生活品質的都市菁英伸出了橄欖枝。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入駐中央公園的超低門檻

目前,重慶萬科城市花園套內約69~113㎡臻裝小洋房VIP卡正在火熱辦理中,讓每一個有洋房夢的都市菁英,都將品質生活攬入懷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