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民族01:海南少數民族佔比16%,歷史最悠久

海南的民族01:海南少數民族佔比16%,歷史最悠久

海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世居的民族有漢族、黎族、苗族和回族,其餘民族是解放後遷入的幹部、職工和移民,分散於全省各地。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數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瓊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縣和三亞市、五指山市;漢族人口主要聚集在東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區。據海南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省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7225726人,佔總人口的83.3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445792人,佔總人口的16.67%,其中黎族人口1277359人,佔總人口的14.73%。

海南具有悠久的人文歷史,根據最新考古材料,最遲在1萬年前,海南島就開始了人類的活動。先秦至西漢時期,海南島上分佈著古百越人的一支--駱越, 駱越人是黎族的先民。漢武帝元封元年在海南島設珠崖和儋耳2郡及潭都、苟中、九龍、至來等16縣後,漢族移民逐漸增多。部分黎族先民開始與南遷的漢族接觸,掌握了先進的鐵製工具和農耕技術,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開始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公元1世紀中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撫定珠崖,在海南建立城廓市井,封建統治漸趨鞏固,後世遂有“伏波將軍開瓊”之說。

海南的民族01:海南少數民族佔比16%,歷史最悠久

從漢代至南北朝,封建王朝在島上的統治很不穩定,建置時立時廢。到南北朝梁大同年間重置崖州,當時南方越族領袖冼夫人,致力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大業,深得黎族先民敬仰而“歸附”其統治。黎族先民的“歸附”,密切了中央王朝和海南島之間的關係。

隋朝統一中國後,冼夫人率領屬下各州、縣歸附朝廷。唐時,封建王朝進一步加強了對海南島的統治和開發,在環島地區設立了瓊州、崖州、萬州、儋州、振州等5個州22個縣,使環島地區納入了州、縣的管理範圍。五代時期,由於中原地區戰亂,大批漢族人紛紛南遷,其中有不少遷到了海南島,從而使海南島的開發和黎族社會的封建化有了較大的發展,改變了漢至唐近千年發展緩慢的狀況。

唐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十分繁榮,海南島位於太平洋北部灣交通要衝,從西域波斯、阿拉伯經海道到中國泉州、廣州等地的商船,每每必在海南島停泊,於是海南島就開始有了以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的穆斯林商人的足跡。他們有部分在此停泊留居。至宋元時期,交趾與占城交惡,發生戰爭,於是占城穆斯林絡繹駕舟到海南島避亂;又有一部分佔城穆斯林以出海捕魚為生,因颱風所迫,船隻漂泊至海南島的崖州、萬州、儋州等濱海地區,並在此定居下來。隨著社會經濟活動和歷史的發展,海南島的北部、西部和東部的穆斯林居民,已基本同化於漢族之中或遷移。只有南部三亞市的回族居民,他們聚居於羊欄鎮的回輝、回新兩個自然村,保留著自己的傳統宗教和文化,因此成為海南迴族的主體。

海南的民族01:海南少數民族佔比16%,歷史最悠久

宋代,黎族社會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黎漢之間的貿易更為頻繁,黎族地區出產的沉香、蓬萊香、黎錦、黎單、吉貝、檳榔等,通過漢族商販遠銷大陸地區,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元代,中央封建王朝把統治勢力伸進了五指山腹地,並在這個時期孕育出了中國古代女紡織家黃道婆這樣傑出的人物。黃道婆在崖州(今三亞市)向黎族婦女學習紡織技術,革新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和工具,對中國棉紡織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明代,封建地主經濟逐步在黎族廣大地區確立。隨著封建地主經濟制度的確立,黎族固有的自然社會基礎受到了衝擊,因而造成黎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反抗鬥爭綿延不斷。這個時期在海南島的社會人文景觀上又增加了苗族。據方誌記載,明嘉靖、萬曆年間,為了加強海南島的防務,從島外徵調兵丁來瓊戍守,其中有一部分來自廣西的苗族人、瑤族人,他們落籍海南,成了海南另一個世居民族——海南苗族。另據海南苗族的歌謠和故事傳說,認為他們有的祖先是為謀求生存,明清時期從廣西漂洋過海而來。

清代,海南少數民族地區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民國時期,黎族、苗族、回族、漢族等各族人民交往更加密切,漢語(海南方言)、漢族民間故事、漢族經濟生活方式逐漸融合到少數民族主體文化中;以漢語為教學語言的公立學校或私塾,在黎族苗族村寨中建立起來,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海南的民族01:海南少數民族佔比16%,歷史最悠久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黎族、苗族、回族和當地的漢族人民一起,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海南革命鬥爭23年。1927年,在陵水縣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陵水縣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瓊崖當局退據海南少數民族聚居的五指山地區,黎族、苗族人民不堪壓榨和掠奪,在黎族首領王國興的帶領下,於1943年發動了舉世聞名的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武裝鬥爭——白沙起義。1945年春,五指山革命根據地開闢。1948年,白沙縣、保亭縣、樂東縣等縣先後解放,形成了一個擁有30多萬人口的解放區。1950年海南全島解放。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黎族社會仍然存在著3種社會經濟形態:封建自然經濟、半封建半原始經濟和“合畝”制經濟。

海南的民族01:海南少數民族佔比16%,歷史最悠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民族自治地方政權的建立後,海南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完成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並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國民經濟體制。海南少數民族地區自此從原始的、封建的社會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建立到被撤銷的這35年裡,海南少數民族地區各項事業快速發展。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為海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海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黎族、苗族、回族、漢族等各族人民將更加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共同來建設我們祖國的寶島,海南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海南##海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