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繪就美麗鄉村畫卷

博羅繪就美麗鄉村畫卷

博羅縣石壩鎮三嘉村村民以白蓮種植脫貧致富。博羅縣政策研究中心供圖

綠野之上,花田如海。燦爛日光下,位於惠州市博羅縣楊村鎮的羊和村繪上一層斑斕色澤。自從引進超千畝的蘭花基地後,這個原來的省定貧困村,正在積極打造蘭花特色小村,許多村裡貧困戶藉此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住有安居,勞有應得,病有良醫。近年來,在奮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博羅全力以赴補齊短板弱項,該縣417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7972人全面達到脫貧退出標準,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初的1.314%下降至0%,貧困戶滿意度達到98%以上。

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土地肥沃,四季如春,博羅自然稟賦優越,既有發展農業的豐沛條件,也有獨特的自然歷史風光。

如何根據當地實際,用好優勢資源發展特色農業與鄉村旅遊,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成為博羅脫貧奔康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楊村鎮羊和村即是一例,當地因地制宜種植蘭花,力推“彩色經濟”。超千畝的蘭花基地的建成,吸納大批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有望成為全國最大蝴蝶蘭種植基地。

走進位於博東的石壩鎮三嘉村,這個原先有些偏遠的僻靜村落村道開闊、荷香四溢,蓮子生產如火如荼。

在優質特色農業帶動下,這個村落已舊貌換新顏。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建設,當地已形成一個集荷花種植、觀賞、攝影、休閒、旅遊於一體的觀光園區。

“我們村有種蓮藕的歷史,自然條件是非常適合的。去年我去江西考察以後,就決定給村裡引進質量佳的荷花品種,打造一個百畝白蓮種植基地,助力鄉村振興。”三嘉村村支書周元賜介紹說。

蓬勃發展起來的特色種植產業有效帶動當地村民就業。三嘉村原有扶貧戶30戶69人,這兩年,村裡為他們提供蓮子採摘、加工售賣等崗位,生活逐漸有了起色,脫貧奔康腳步明顯加快。

為了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多年來,博羅堅持將產業送上門。

開車駛入博羅縣長寧鎮羅浮大道,很難不注意到“客家婆”三個字。街邊店鋪一字排開,許多家門口掛起鮮亮的“客家婆豆腐花”招牌。博羅羅浮山潤心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國惠介紹,產品單是供羅浮山周邊的直銷店鋪,就有近400家。

教育醫療改革惠及基層

全面小康,如何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抓在手裡?近年來,博羅每年財政資金用於民生領域的比例,一直持續穩定在70%以上。為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該縣積極開展大培訓大上崗幫扶活動,2016年以來已累計提供貧困人口就業項目3000多個,舉辦36批次技能培訓班和就業培訓,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00多人次,幫扶貧困戶就業315人次。

當地教育事業總體發展水平,也邁上了新臺階。

2019年以來,博羅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22所,新增公辦學位1.6萬個,還引進了深圳一流的民辦學校——百合外國語學校建分校。在教聯體改革方面,推動惠州中學與縣內楊僑中學、百年名校博羅中學與石灣鎮石灣中學分別組建教聯體,以讓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到基層,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在醫療體制改革方面,博羅打造特色中醫品牌,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康養問題。2017年6月便建成惠州首個緊密型醫聯體,將縣人民醫院整體移交給市中心醫院管理運營,直接嫁接市中心醫院優質醫療資源,讓老百姓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三甲醫院醫療服務。

為大力發展特色中醫,博羅投入3億元建設縣中醫院新院,明年底前將完成一期工程建設。為調配優質醫療資源,當地積極推動湖南中醫藥大學與該新院建設緊密型合作醫院。

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在當地基層落地成為群眾養生行動。

保護生態寫進村規民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通過一系列生態治理,博羅為高質量發展騰出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用綠色繪就全面小康幸福底色。

地處東江中下游的博羅,正在不斷鞏固提升著水汙染防治攻堅成果。通過切實抓好河長制、湖長制,當地56家重汙染排放企業轉產轉型,縣內重要河流沙河、東江河、公莊河等水質已持續穩定向好。

保護生態資源被寫進博羅不少村的村規民約,每一位村民,都擔負著保護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職責。

每天清晨時分,三嘉村的巾幗志願服務隊便會一齊出動,主動清掃村道衛生;為給外來務工人員打造良好居住環境。

在劉屋村,“綠房子”計劃通過綠植派送、養護教學等,逐步培養居民衛生意識,提升居住幸福感。村內的舊居處地上已不見垃圾,原先裸露的溝渠被改造成暗道,居民家中有綠植點綴,整體清新整潔了不少。

位於縣城旁的觀背村,經修繕改造如今已變成博羅“網紅”村落。村內壁畫豐富多姿,是許多外地遊客的拍攝“打卡點”。

“你看,我們在電線杆上、水管上都畫了壁畫,與牆繪融為一體,你不注意看,都不知道這是根水管。”觀背村村支書鄭國雄表示,要力爭做到盡善盡美,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綠色發展理念,正在引領改變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方式。據統計,目前博羅343個行政村已全部達到乾淨整潔村標準,71個示範村基本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去年帶動全縣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6.12億元、增長13.3%。

●南方日報記者 陳伊純 柯鴻海 統籌:洪奕宜 駱驍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