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楠說丨圖的就是那口小鮮肉

旅遊楠說丨圖的就是那口小鮮肉

一隻螃蟹(河蟹)

從卵中孵出的幼體到成熟,需要經歷18次蛻殼(皮),可謂一生卸甲不止。

每年秋末,成熟的大閘蟹隆重登場。千百年來,中國人太知道如何徹徹底底享用一隻螃蟹。宋代詩人劉攽以《蟹》為名,賦詩一首:

稻熟水波老,霜螯已上罾。

味尤堪薦酒,香美最宜橙。

殼薄胭脂染,膏腴琥珀凝。

情知烹大鼎,何以莫橫行。

秋天,稻熟水退時,螃蟹緩緩爬上了罾網。這傢伙可是最好的下酒菜,佐以橙子一起食用,口感更佳。您吃的時候可瞅好了,薄殼像染上了胭脂紅,蟹膏豐腴好似琥珀。嘖嘖,螃蟹啊,早知道要被人捉了放在鍋裡烹煮,先前為什麼還要橫行呢?

旅遊楠說丨圖的就是那口小鮮肉

螃蟹:???進化論讓我橫行還怪我咯???

您可能不太清楚劉攽是誰,但他的摯友,同為吃貨的蘇東坡您一定知道。東坡先生鍾愛的是一種名為蝤蛑(yóu móu梭子蟹的一種)的海蟹。留下了《丁公默送蝤蛑》這首絕唱:

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

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

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坐寒。

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

溪邊的石蟹與蝤蛑一比,小的簡直像一枚錢幣。而煮熟的蝤蛑一上桌,團縮著彷彿是一隻赤色的玉盤。打開蝤蛑的殼就能看到澄黃的蟹黃,酒興一下就來了。斫開蝤蛑的大鰲就能看到雪白的蟹肉,飯量一下又控制不住了。沿海一帶海產眾多,但蝤蛑的大名本人卻聞名已久,今天終於得償所願,伴隨著怪雨腥風,入坐的時候感到些微的寒意。想想也真好笑,寫了首詩送給丁公默,他竟送了蝤蛑給我,竟成了以詩換蝤蛑的饞太守。管不了這麼多了,在這樣特殊的時節,吃到特殊的美味,簡直不要太開心。

螃蟹:???進化論讓我長得小還怪我咯???

外國人似乎和東坡先生一樣更喜歡蟹鰲和蟹腿肉,往往對蟹膏和蟹黃不屑一顧。

一到金秋,就對陽澄湖的“紫背金螫大蟹”念念不忘的唐魯孫先生獨愛舊上海老晉隆的“炸蟹蓋”。

“到了大閘蟹上市,有一隻時菜忌司炸蟹蓋,把蟹蒸好,剔出膏肉,放在蟹蓋裡,灑上一層厚厚的忌司粉,放進烤箱烤熟了吃,不但省了自己動手剝剔,而蟹的鮮味完全保持,愛吃螃蟹的老饕,真可大快朵頤。”

為了免去剝蟹的麻煩,優雅的享受這“人間至鮮”,早在明代,中國的能工巧匠就創制出一整套精巧的食蟹工具。據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記載,明代初創的食蟹工具有錘、鐓、鉗、鏟、匙、叉、刮、針8種,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蟹八件”。面對著“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一生卸甲了18次的螃蟹將被卸下最後的鎧甲。

到了現代,為了優雅整潔的享用美味,人們會選擇戴上一次性手套拆解螃蟹,講究者還會在一切結束後,用紫蘇葉泡過的水淨手去味,看上去有種事了拂衣去的瀟灑。

但我卻喜歡“親手”剝螃蟹,手指撫過溫熱的胭脂紅色的薄殼,緩緩將之開啟,心中默唸“多黃多膏”,果不其然,蟹油順著蟹殼緩緩流出,沾染到手指上,湊到唇前一吸,登時加快了拆解的速度……淨手後,將手指湊近鼻尖,指縫處、指紋間鮮美的味道依舊可聞。

一隻蟹,居然可以讓齒舌、指尖均留香,從而可以反覆回味,值!

農曆六月,為了控制養殖密度,一部分“少年大閘蟹”會提前出水,此時,它們正為跨入成年積蓄能量。因為還在成長,所以殼非常薄,體內的蟹黃則還沒有發生轉變,呈半流質,含量幾乎達到頂峰。這種“少年大閘蟹”被稱為“六月黃”,因為殼薄黃多,頗被食客們青睞,雖然個頭比不上成年蟹,但圖的就是那口小鮮肉。

上個月,楠姐去了一趟蘇州,陽澄湖很大一部分水域就在這裡。正是“六月黃”上市的時節,怎麼能不去品嚐?更令楠姐驚喜的是,店裡居然有“雙殼蟹”!

“雙殼蟹”是螃蟹在褪殼時,原本的外殼還在,內部又長出一層新的薄殼,不僅肉質鮮美,新的薄殼也可以食用。

旅遊楠說丨圖的就是那口小鮮肉

看到我對“雙殼蟹”很有興趣,老闆還向我介紹,捕撈“雙殼蟹”需要很有經驗的養殖戶搶抓時機,並且只有10幾天的捕撈期,時機一過就吃不到了。

剝“雙殼蟹”對於楠姐這樣喜歡“親手”剝蟹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利,因為它全身都有兩層殼,包括蟹腿。拆解“雙殼蟹”的時候讓我想到小時候拆家裡的收音機,小心翼翼且拆下來的“零件”必須按順序擺放。最外面的那層蟹殼可以被剝得乾乾淨淨,裡面那層軟殼口感很有韌勁。無需姜醋汁,吃得就是蟹本身的鮮美。

此時,才能真切理解東坡先生,在這樣特殊的時節,吃到特殊的美味,簡直不要太開心~

中秋節快要到了,沒吃成“少年大閘蟹”的胖友們準備好迎接“成年大閘蟹”了麼?

若中秋節得以,持一蟹、賞秋菊、飲溫酒、望明月,夫復何求啊~~~~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作者:李楠

編輯:蘆猛

責任編輯:姜蕾 齊徵

旅遊楠說丨圖的就是那口小鮮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