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Agrow Awards植保獎的殺菌劑-氟噻唑吡乙酮的特點和施用技術

氟噻唑吡乙酮Oxathiapiprolin是杜邦公司新研發的首個哌啶基噻唑異噁唑啉類殺菌劑,其結構包括異噁唑環、吡唑環和噻唑環。該殺菌劑在中國的商品名為增威贏綠,對馬鈴薯、葡萄、蔬菜和其他特色農作物病害具有卓越防效,在2012和2014年,獲得了全球農化界最高殊榮Agrow Awards世界植保大會所授予的最富創新化學獎和最富創新劑型獎。

氟噻唑吡乙酮的特點

榮獲Agrow Awards植保獎的殺菌劑-氟噻唑吡乙酮的特點和施用技術

  • 具有全面而快速的防效

氟噻唑吡乙酮具有創新的化學結構和作用機理,對卵菌綱病原菌具有優異的殺菌活性,可快速高效地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葡萄霜黴病、黃瓜霜黴病、番茄晚疫病和辣椒疫病的發生,並有效防止病斑繼續擴展。

  • 具有優異的植物組織內的跨層傳導和向內傳導能力

促使施藥後有效成分快速在葉片中均勻分佈,並能夠迅速地移動到作物蠟質層內,施藥 1 小時後下雨依然具有優異的防效。不僅能夠阻斷病害繼續發展,保護已有的正在生長和擴展的部分,而且能夠保護新生葉片和莖稈,以獲得更好的作物長勢。

  • 具有靈活的使用時期和可靠一致的防效

對卵菌綱病原菌的各個生長時期都有效果,是防效和穩定性的完美結合。即使在複雜多變的氣候環境下,依然可以保證長達 10 天的穩定防效。

劑型

氟噻唑吡乙酮主要劑型有100 g/L可分散油懸浮劑(OD)、200 g/L懸浮劑(SC)等。

作用機制

氟噻唑吡乙酮對卵菌綱病原菌具有獨特的作用位點。該劑的作用機制為抑制氧固醇結合蛋白(OSBP)。

應用

氟噻唑吡乙酮具有非常有利的毒理學和環境特性,用量亦少,對用戶、農業生產者和環境的安全性更高。

該劑施用量僅為常用殺菌劑的1/5~1/100,對引起馬鈴薯和番茄晚疫病的致病疫黴(Phytophthora infestans)高效。

氟噻唑吡乙酮活性高,對致病疫黴各發育階段均有效,可在寄主植物體內長距離輸導,即使在極為惡劣的條件也可有效地防治晚疫病。該產品的開發主要是針對危害馬鈴薯及其他作物的病害,防治對象為影響葡萄、瓜類、番茄和其他蔬菜作物等的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卵菌綱病原菌。己有研究發現,氟噻唑吡乙酮對向日葵霜黴病(Plasmopara halstedii)的防效優於嘧菌酯或與之相當;葉面噴施可有效防治南佛羅里達地區的羅勒霜黴病(Peronospora belbahrii);亦可有效防治菸草黑脛病(Phytophthora nicotianae)。

使用方法

以氟噻唑吡乙酮100 g/L可分散油懸浮劑(OD)為例

作物(或範圍)防治對象製劑用藥量使用方法馬鈴薯晚疫病15-20毫升/畝噴霧番茄晚疫病10-20毫升/畝噴霧辣椒疫病15-25毫升/畝噴霧黃瓜霜黴病10-20毫升/畝噴霧葡萄霜黴病2000-3000倍液噴霧

施用時期

以氟噻唑吡乙酮100 g/L可分散油懸浮劑為例

葡萄/霜黴病:發病前保護性用藥,每隔10天左右施用一次,共計2次。

馬鈴薯/晚疫病:發病前保護性用藥,每隔10天左右施用一次,共計2-3次。

番茄/晚疫病:發病前保護性用藥,每隔10天左右施用一次,共計2-3次。

辣椒/疫病:發病前保護性用藥,保護地辣椒於移栽3-5天緩苗後開始施藥,每隔10天左右施用一次,共計2-3次,噴藥時應覆蓋辣椒全株並重點噴施莖基部。

黃瓜/霜黴病:發病前保護性用藥,每隔10天左右施用一次,露地黃瓜每季可施藥2次,保護地黃瓜可於秋季和春季兩個發病時期分別施用2次。

為預防抗藥性產生,建議與其它不同作用機理殺菌劑如代森錳鋅、噁唑菌酮等殺菌劑混合使用。

結語

氟噻唑吡乙酮的上市有助於馬鈴薯、葡萄以及蔬菜等特色作物上的病害防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由於具有新穎的作用機制,該藥劑必將成為抗藥性治理策略的重要選擇,且對重要的有益生物安全,非常適合納入害物綜合治理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氟噻唑吡乙酮作用位點單一,殺菌劑抗性行動委員會FRAC認為,其具有中高水平抗性風險,需要進行抗性管理。

更多農業科技資訊與植保技術,請關注大農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