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唐·李商隱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一到秋,

就會為荷的枯而有些不捨。

幸好有李商隱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

留給後人些許念想。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五代 黃居寀 晚荷郭索圖

古代文人對殘敗枯落的事物情有獨鍾,

往往用枯敗表現繁盛,

比如枯藤老樹昏鴉,

反襯小橋流水人家,

再比如枯荷!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宋 佚名 枯荷鶺鴒圖

枯荷,

帶著秋風,

立在明淨的水上;

幹皺的肢體由細細的梗支著,

雖然自有一番宛轉,

卻隨時準備變成一片落葉,

結束生命的旅程。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南宋 李安忠 疏荷沙鳥圖

沒有多少植物,

可以像荷一樣得到文人如此地垂青,

以至於單單是它的雅緻別名就有數十種之多。

也從沒有植物像它那樣,

讓人去審讀這種枯瘦清冷

卻伴隨死亡的韻味。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元 張中 枯荷鸂鶒軸

枯荷的美,

需要跨越時光的長廊,

在繁華凋盡的心卷

反覆吟讀,反覆咀嚼,

才得其深味。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明 陳淳 秋江清光圖

就像枯荷聽雨,

未嘗不是一種蕭條的美,

它將枯敗蛻幻成了另一種風骨。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明 呂紀 殘荷鷹鷺圖

在藝術家的筆下,

殘荷的枯敗裡也駐藏著一種神韻,

一種風骨。

一片破敗的殘葉,

一支飽含著籽實的蓮蓬,

反而具有了一種荷盛開時所沒有的美。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秋荷

在傳統畫家中,

許多人畫殘荷表達出的

是落敗、頹廢、悲傷的情緒,

而白石老人筆下的殘荷,

卻讓人感受到秋高氣爽、碩果豐盈。

他是借秋荷表達對收穫季節的

樂觀享受和對人生的頌揚。

正所謂“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