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沒有供職於朝中府中的經歷,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都督一方的人



歷史上,曹操的部隊,有著三種不同的角色:都督、監軍、將軍。將軍是最直接的統軍人物,陷陣殺敵通常是他們幹,有戰功的話他們中有很多人可以位居高爵,享有非常大的食邑。于禁張遼徐晃張郃樂進等五人就是此類的代表性人物。將軍之外,曹操還專門以府闢的士人至軍中承擔監軍的角色,通常以軍師、護軍的身份節制諸將的行動。確保將軍們的舉動受控制。韓浩、杜襲、趙儼、辛毗就是此類角色的代表。


其中趙儼就有兩次督張遼的記載。這類名士入軍中,往往代表了曹操(包括曹丕等皇帝)本人的意志,對諸將的制約極大。甚至在諸葛亮北伐時,還出現了辛毗這樣可以持節制約包含大將軍司馬懿在內全部魏將的監軍,可見其權力。其次,樂進比張遼官大,那是因為樂進是第一批跟隨曹操起兵、五子中唯一從一而終的老幹部,而且樂進打仗勇猛,凡野戰必衝陣,凡攻城必先登。

張遼沒有供職於朝中府中的經歷,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都督一方的人


曹操早年的地盤都是樂進、夏侯惇這些人拿命拼來的,樂進說是外姓將領,實際上在曹操心中差不多已經是內姓宗室將領了!李典也是第一批,可能是能力還是性格問題吧,李典謹慎,不像樂進那樣猛,又不爭功,所以官職低,但是如果不早死,估計後面和張遼差不多,混個四方肯定沒問題(參考朱靈和牛金)。于禁,屬於第二批加入曹營的,但嚴格來講,他不是投降,他是鮑信的人,鮑信是誰?

張遼沒有供職於朝中府中的經歷,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都督一方的人


曹操的第一塊根據地就是鮑信送的,他是曹操最堅定的盟友,並且為救曹操而犧牲,曹操對於禁一方面是于禁有能力(宛城和延津兩戰),另一方面則是對鮑信的情感。張遼作為第三批加入曹營的降將,也只能做到曹操時代的軍長,曹丕時代的前敵總指揮,戰區副司令級別,這還得益於第一、二批將帥老的老死的死,要和第一、二批將帥甚至是曹魏宗親比地位,於情於理也不可能。

張遼沒有供職於朝中府中的經歷,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都督一方的人


另外,性格上與行事上,夏侯惇成年後謙恭溫和、禮賢下士,修建水利工程時親自負土與士卒一同勞動,雖官居大將軍督軍居巢,但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後方與荀彧一起為曹操管理政事,出征也往往從曹操而徵,甘願默默做曹操身邊的副手陪襯,與曹操情同手足,出則同車入則同床,唯一可以隨意出入曹操宮禁的人,關羽張飛也不可能說隨意出入吧?(畢竟終究不是親兄弟)

張遼沒有供職於朝中府中的經歷,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都督一方的人


並且夏侯惇對曹操完全是個人忠誠,曹操得封魏公大封官吏,獨夏侯惇為漢臣,夏侯惇不肯,找曹操要求編入魏國,對大漢不屑一顧,即使只衝這份忠誠不看能力,我想換誰是曹操都不可能把二把手給別人吧?何況他又和上下都一團和氣。

張遼沒有供職於朝中府中的經歷,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都督一方的人


最後,在曹操手下想成軍事集團的核心首先得姓曹或者夏侯,其他人再強也沒用,所謂的曹操唯才是舉是在任人唯親的前提下唯才是舉,舉個例子:老蔣再任人唯親也是黃埔系,不會把部隊給蔣大公子蔣二公子指揮,然而這事情曹操是做的出來的。西線夏侯淵東線夏侯惇中間曹仁,這三位大拿一個漢中之戰戰死一個襄樊之戰被反推一個屯兵居巢結果被孫權打到合肥,即使這樣襄樊救曹仁的主帥也不是五子而是曹植,曹魏沒給諸夏侯曹幹掉純粹就是前期優勢太大,補漏的人才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