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我們並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裡。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夥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後,並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

《在細雨中呼喊》是餘華的首部長篇小說,我是在讀了他的《活著》和《第七天》之後讀的這本書。讀完之後,有種時間上、人物上的混亂和錯位的感覺。這是因為此書的書寫風格,它不同於餘華的其他作品。

餘華說,我們並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裡。《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餘華想通過故事主人公的講述讓我們感覺到時間的存在和流逝,而我們似乎很難對其左右和把握,反而,記憶,我們操控起來比較得心應手。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是的,這是一本關於記憶的書。一個自幼就被父母遺棄的孩子,他在自己的孤苦無助的碎片化的童年記憶中選擇性的抽取一些,像串珠子一樣地將它們串連起來,形成了《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

再也沒有比孤獨的無依無靠的呼喊聲更讓人戰慄了,在雨中空曠的黑夜裡。孫光林,這個在幼稚的年紀提早感知世間眾生百相的孩子,他的隱忍和呼喊縱貫全書。

隱忍來自親人的傷害,呼喊不可得的親情

故事的講述者,孫光林,六歲時在無知無覺中離開自己的家鄉南門,被一個叫王立強的人領養。五年後,養父王立強逝世,養母李秀英離家出走,十二歲的他憑著幼年殘缺不全的記憶一路打聽著再次回到南門,投靠早已遺棄了他的親生父母,同時,也正式開啟了無依無靠的生活。

當他重新回到已然捨棄了自己的父母跟前,才發現如今的家中已沒有他的位置。

畢竟,在家人心中,他早已不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而他的再次迴歸很明顯成為家人的累贅和麻煩。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他說,我十二歲那年王立強死後,我獨自一人回到南門,彷彿又開始了被人領養的生活。那些日子裡,我經常有一些奇怪的感覺,似乎王立強和李秀英才是我的真正父母,而南門這個家對於我,只是一種施捨而已。

關於在南門和孫蕩的兩段生活,孫光林分別來作追憶,在書中的體現是第一章和第四章。

雖然在孫蕩的家中,他給養父母做很多家務活,但通過生活中的二三事不難看出養父對他的關心和愛;而養母儘管總是病怏怏的,對他很是嚴厲且冷漠,但卻是能在他被所有人誤解的時候選擇無條件的信任他。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而在自己真正的家中則不同了。父親孫廣才討厭他,哥哥受父親影響,弟弟受哥哥影響,一起把他孤立起來。而母親,雖然這方面書中對她著墨不多,但很顯然她對這個兒子也是十分冷淡的。

哥哥的欺負、惡人先告狀,父親的粗魯和暴力,母親的冷漠、無視,使得孫光林快速地自我封閉起來。他不得不選擇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看著家裡發生的一切,而無論是悲是喜都不令他的心靈為之波動。

他冷眼看著家人和鄰居打架的滑稽場面,冷眼看著當弟弟死去母親撕心裂肺的痛哭,父親哥哥期待的美好前景在父兄眼中浮現又落空,冷眼看著父親對母親的不忠、母親對父親的隱忍、父親對哥哥的侮辱、哥哥對父親的報復,等等,只因自己無力融進這個已然病態了的家庭。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孫光林,這個孤苦無依的孩子,在病態了的家人中間,註定得不到血濃於水的親情。愛,在這個家庭已經枯竭。

可是,親情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啊!所以,孫光林儘管嘴上不說,但我們也知道,他是多麼的需要它。所以,在細雨中呼喊,首先呼喊的是親情。

他在那段逝去的時間裡,把有關親情的一段抽取出來,徑自呼喊。

隱忍來自朋友的背叛,呼喊珍貴的友誼

得不到親情的孫光林十分渴望友情。但相對不可得的親情而言,孫光林有幸擁有幾段友誼。儘管在這其中有愚弄、傷害,甚至背叛。但畢竟,珍貴的友誼曾經擁有。

之所以說是曾經擁有,是因為如今已經失去。

孫光林有關朋友的追憶在書中體現在第二章和第四章。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第四章裡,孫光林先後有三個朋友。第一個是戴鴨舌帽帥氣的、會吹出美妙笛聲的大男孩。只是,這個人並沒有把他當朋友。他喜歡用笛聲引誘、欺騙比自己小的孩子。孫光林儘管幾次三番受到過他的捉弄,但仍然崇拜他。

另外兩個朋友是國慶和戴鴨舌帽孩子的弟弟劉小青。在孫蕩的學生時代,孫光林經常和他們兩個在一起,他們一塊上下學,一塊去操場上游戲奔跑,度過許多快樂的時光。但後期他們卻在成人的權威下,夥同老師一起誣陷、背叛了他。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在南門,也就是書中的第二章,孫光林也有三個朋友。

那是他的中學時代。他的第一個朋友,蘇杭,在中學的校園裡他瀟灑威風、風流倜儻,周圍有許許多多的朋友圍繞。孫光林為能夠加入他們感覺光榮無比。然而,這個朋友與他在孫蕩結交的第一個朋友一樣,算不上什麼朋友。當蘇杭為了在女孩子面前逞能故意拿柳條不住地抽打孫光林時,孫光林終於決定放棄這個朋友。

第二個朋友,是孫光林一生中唯一真正的朋友,他們之所以在一起是因為彼此的孤獨。只是,中學畢業不久他便因腦血管破裂早早離開人世,與此同時,孫光林也一度重新陷入自身的孤獨中。

後來,孫光林結交了一個比他小的多的一個孩子為友。那是蘇宇死後,而孫光林也已近十八歲。他結交小學生魯魯,是因為從這孩子身上他看到曾經的自己,自己的弱小、無助和孤單。他像當初蘇宇對待自己那樣魯魯,以此感受到了昔日的友人和自己。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其實,無論是魯魯、蘇宇,還是國慶、劉小青,孫光林之所以和他們形影不離,都是因為他們身上存在的共同點:孤獨。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往往是因為彼此身上共同的東西,或者自己嚮往而不得的東西。而毋庸置疑,同命相憐的人更容易彼此交心、尊重、珍惜。

只是隨著孫光林的歸鄉,他和孫蕩的朋友國慶、劉小青之間的孩童友誼不得不中斷。而蘇宇的死,最終使孫光林再次迴歸孤獨。

而他,不想永遠孤獨。所以,在細雨中呼喊,他還要呼喊友情。

他在那段逝去的時間裡,把有關友情的一段抽取出來,徑自呼喊。

隱忍愚昧的、幻滅了的人性,呼喊生活的微光、人性的迴歸

《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作者塑造了眾多人物,除了剛剛提到的,在第二章裡,孫光林還回憶了他的祖上幾代先人。

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外祖父等,這一眾人物的漫長、苦熬的一生,通過後代人的口耳相傳,傳到孫光林那裡,再於日後來到他的記憶中,形成一個個模糊不全、富有戲劇性又不乏滑稽的畫面。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還有孫光林的父親孫廣才、祖父孫有元、哥哥孫光平、養父王立強,他們的各自複雜的人性和人生,讓我們看到這部作品絕不僅僅是一個少年成長中經歷的絕望、幻滅、孤獨和憂傷。

那些底層人物的命運、人類普遍面臨的生存狀況、人與社會的交往方式、個體人性的愚昧和點點閃爍其中的微光,等等,這些若隱若現的多重主題,給讀者創造了飽滿豐富的想象空間,從而引發深刻的思考和覺悟。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書中,“在細雨中”是孫光林整個童年回憶的不變的、具體的環境,使得諸多不相關聯的、時光交錯的場景涵蓋在有時間持續性的“細雨中”。

而“細雨中”的體驗便貫穿了孫光林的整個童年。

除此之外,書中有關生命誕生、生命掙扎、生命毀滅等重大主題,也通過孫光林的光怪孕育出生、童年被遺棄,以及在成長過程中頻繁經歷的死亡予以展現,給讀者以悲劇力感。同時,關於死亡的剖析更是獨到而精悍,作者對生與死的思考和感悟賦予讀者全新的認知和體驗。

但,追根結底,餘華還是想通過《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喚醒愚昧了的、正在幻滅的人性,呼喊“文化荒園”中人性的微光。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在《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中,儘管我們看到主人公孫光林童年經歷了不堪回首的絕望和孤獨,但我們也不難感受到他對生活中苦難的淡然,以及面對險惡生活真相時的英雄主義。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做人。所以,在細雨中呼喊,他更要呼喊人性。

他在那段逝去的時間裡,把有關人性的一段抽取出來,徑自呼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