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一不小心,選秀節目出現在了《新聞聯播》的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裡。

  “這兩天,一則倒牛奶的視頻刺痛了很多人,起因是一檔綜藝節目的粉絲為了給偶像打榜投票,需要收集很多瓶蓋,而開瓶之後喝不掉就僱人倒掉。”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節目中,主播剛強將近日引發熱議的粉絲“倒奶”以及《青春有你3》暫停錄製事件娓娓道來,並給出了評論:“這檔涉事綜藝節目,誘導行為體現在粉絲投票規則的設計上。所以面對新情況要精準打擊,就需出臺更具體的執行細則,不斷織密法律之網。”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至此,選秀節目背後的打投亂象,再一次引發舉國關注。

  跑偏的“打投”

  早在十多年前,內娛選秀鼻祖《超級女聲》就曾以“短信投票”的方式,讓國人見識到粉絲的執著。當時,為了給心愛的選手造勢,很多粉絲都會瘋狂拉票,甚至上街打廣告為偶像宣傳。

  而從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開始,內地的選秀節目以視頻網站為平臺,打入了更多年輕群體的心。為了加強粉絲與偶像之間羈絆,讓粉絲有“當家做主”的心態,選秀規則也迎來了巨大的變革——

  比如,粉絲被冠以“製作人”、“創始人”的名號,他們不僅可以決定排名第一“C位出道”的佼佼者,也掌握了7至11人不等的成團名額。比如,投票方式被分為平臺方和贊助商兩大渠道,粉絲每天可以在視頻平臺的相關APP上進行投票,也可以通過購買贊助商產品獲得更多的投票資格。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以此次涉事的《青春有你3》為例,“投票”被美化為“助力”,訓練生獲得的票數則被形容為“助力值”。一方面,粉絲可以登陸播出平臺愛奇藝的相關APP,每天助力1次,VIP會員助力2次;另一方面,粉絲可以購買節目獨家冠名商蒙牛的乳製品進行助力。

  在冠名商蒙牛真果粒推出的小程序中,相關規則顯得更加繁瑣:如果夠買的是箱裝產品,助力二維碼將被貼在箱內;如果購買的是瓶裝系列產品,助力二維碼則印在瓶蓋內部。也正是二維碼印在瓶蓋內部這一設定,催生了“倒奶”事件——粉絲的目標是收集瓶蓋內的二維碼,喝不完的酸奶只好僱人倒掉。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粉絲小A告訴記者,近年乳製品企業大規模贊助選秀節目,粉絲“買奶卡”、“買奶蓋”幾乎已經成了產業鏈。在她參與過的打投活動中,粉絲會一般會集中向“黃牛”購買“奶卡”,“粉絲要買的奶太多,沒地方放,拆分也很麻煩,所以一般是經銷商專門把奶卡、奶票和產品分開,‘黃牛’會收購這些奶卡、奶票,接著賣給粉絲和後援會。”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在她眼中,這樣的服務對粉絲而言相對便利,起初大家也不認為這是浪費,“很多沒開蓋的產品我們都會捐出去,或者作為福利送出去。聽說有的後援會還會低價賣給飲品店,也能降低一些成本。”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但把二維碼印在瓶蓋上,情況就大大不同了:開蓋後的乳製品無法二次銷售,在這一背景下,粉絲、經銷商,負責聯絡上下游的黃牛,都成了“倒奶”的幫兇。小A回憶說,她第一次知道“倒奶”現象是在去年《青春有你2》播出期間,“當時感覺有點太瘋狂了,有點嚇到。”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停不下來的瘋狂

  規則跑偏了,瘋狂的“打投”遊戲能不能停下來?

  2020年2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的《網絡綜藝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就明確規定,選秀及偶像養成類節目中不得出現設“花錢買投票”環節,不得刻意引導、鼓勵網民採取購物、充會員等物質化手段為選手投票、助力。

  然而,這份由協會聯合平臺方共同制定的細則,最終沒有被平臺方自己遵守。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一位綜藝節目的宣傳人員告訴記者,為了規避“誘導投票”“誘導消費”的爭議,偶像養成和選秀節目早已形成了一套公開的“話術”,“不能說‘打投’,要說成是‘助力’、‘撐腰’;不能說‘出道’,要說成是‘成團’;也不能說是‘選手’,都說是‘學員’、‘訓練生’。”

  而另一位快消行業的從業人員則認為,選秀節目不僅網絡關注度高,在招商方面也有天然的優勢,“去掉‘打投’環節,也就失去了節目吸引粉絲和客戶的根本。尤其是對冠名商來說,粉絲打投可以直接拉動產品銷量。”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事實上,蒙牛在2020年發佈的財報中也特別提到,真果粒花果輕乳系列通過冠名贊助愛奇藝《青春有你2》成功上市推廣,“在銷售受阻的疫情期間,真果粒通過產品高端化、借勢頂級流量與年輕消費者積極溝通,實現逆勢增長。”

  而除了獨家冠名商,選秀節目的其他品牌贊助商也會推出類似的購買活動。比如,在贊助產品達到一定的銷售量或是投票後,粉絲可以解鎖“驚喜福利”,讓偶像在贊助商舉辦的見面會上“露臉”。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因此,央視新聞發表點評稱,荒誕的追星模式背後,有商家和平臺的誘導,“對誤導青少年三觀的商家和平臺,必須加強監管,不能放任其只顧產品銷量、節目流量,罔顧法律和自身社會責任!”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此外,對粉絲群體而言,“打投”意味著“我造就了我的偶像”,是一種話語權的體現。在極端情況下,“打投”行為甚至可以無視偶像本身的意願。

  這一點,在因《創造營2021》而出圈的俄羅斯選手利路修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個被封為“最慘打工人”的俄羅斯人,原本是去給節目擔任中文翻譯,卻一不小心成了參賽選手。明明想著一輪遊就能被淘汰回家,卻因在節目中躲避鏡頭、想早早淘汰的表現而引發關注。隨後,眾多網友自發以“筍絲”(取“奪筍”之意)之名參與打投,將完全沒有唱跳功底的利路修一路送進了總決賽,讓利路修一次次失去“下班”的可能。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直到總決賽前夕,這場驚動了海內外網友的“行為藝術”才宣告結束:後援會發文表示尊重其個人意願關閉集資通道,不再組織粉絲進行打投,利路修也順利在總決賽中“下班回家”。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對於如今被摁下暫停鍵的《青春有你3》,也有業內人士表達了類似遺憾,“最無辜的還是那些辛辛苦苦訓練了幾個月的練習生,他們又做錯了什麼呢?”

《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背後那些事

  他們被熱捧,被成就,也被粉絲的愛所反噬。而這份停不下來的瘋狂,也終於到了可以暫停、反思的時候了。

  來源 | 新聞晨報·周到APP 記者 曾索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