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德國潰敗,為什麼沒有出現,一戰末期那樣的國內暴動

在1918年到1919年間,德國國內爆發了“德國十一月革命”等一連串的國內暴動事件。這些事件不僅導致了德國在一戰中投降,更是讓德皇被迫退位。

那麼,二戰後期的德國,同樣是兵敗如山倒,但國內卻並沒有爆發類似於“德國十一月革命”這樣的國內暴動事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二戰末期德國潰敗,為什麼沒有出現,一戰末期那樣的國內暴動

(德國十一月革命)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德國十一月革命”到底是什麼。

1918年10月,德國在協約國的進攻下,接連遭遇失敗,一戰已經進入到尾聲階段。10月29日,德國北部基爾港的四萬名水兵認為,德國的敗局已不可逆轉,拒絕再出徵送命。這一消息使得威廉二世震怒,他立即下令抓捕了大批水兵。

第二天,水兵被抓捕的消息傳遍德國,隨即便引發了一串連鎖反應。本來由於戰爭的影響,德國經濟陷入崩潰,百姓早已怨聲載道。而當水兵被捕的消息傳來後,德國人民更加憤憤不平。

11月3日,基爾艦隊的剩餘水兵聯合眾多工人,進行了一場示威遊行,要求威廉二世立即釋放被捕士兵。不過還沒等消息傳到威廉二世的耳朵裡,工人階級就帶頭將遊行演變成了武裝起義。第二天,工人階級和水兵奪取了基爾的政權,十一月革命正式打響。

實際上,飽受壓迫的工人階級對起義一事已經謀劃了許久。本來他們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時機,但由於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和基爾港事件的影響,德國工人階級乾脆直接把結束戰爭的鬥爭,和準備武裝起義結合了起來。

基爾政權被奪取後,德國各地的工人紛紛揭竿而起,各地政府機關很快被工人全數佔領。在柏林淪陷後,威廉二世被迫宣佈退位,並匆忙逃向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正式宣佈投降,曠日持久的一戰終於結束。

二戰末期德國潰敗,為什麼沒有出現,一戰末期那樣的國內暴動

(威廉二世)

我們再來看看德國在二戰中的情況。

1933年,希特勒正式成為德國元首,存在了十多年的魏瑪共和國宣告滅亡。在上臺之後,希特勒無視《凡爾賽條約》,瘋狂發展工業和軍備。德國國力在短時間內得到巨大提升,隨後他便挑起了二戰。

二戰前期,德國軍隊連戰連捷。除了英國之外,幾乎整個西歐都落入了德國的掌控之中。1941年5月,德國又調兵向東,對蘇聯發起了進攻。在蘇德戰爭前期,德國軍隊同樣是勢如破竹,他們在短短几個月之內,就深入了蘇聯境內上千公里,甚至一度殺到了莫斯科。

但不幸的是,德國人遭遇了莫斯科三十年中最冷的一個寒冬,德國軍隊最終潰敗。此後,蘇聯先後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戰役中獲勝,蘇德戰爭的局面徹底扭轉。

1944年,德國國內出現了刺殺希特勒事件。雖然這次事件最終以失敗告終,並且還連累了德國國內一眾高層軍官,但顯然德國內部已經出現了分裂,反戰的聲音再次響了起來。

然而奇怪的是,在國內已經出現反戰傾向後,德國卻並沒有爆發像“十一月革命”這樣的人民起義。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二戰末期德國潰敗,為什麼沒有出現,一戰末期那樣的國內暴動

(蘇德戰爭)

說起來,一戰和二戰其實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戰爭。我們知道,德國崛起的時間比其他歐洲國家要晚得多。那時候,全球範圍內的殖民地早已經被英法西荷等國家瓜分,德國根本無法在殖民地利益中分得一杯羹。

所以,為了重新瓜分世界,調和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德皇最終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一次戰爭,是屬於侵略性質的戰爭。從一開始,德國人民就對這場戰場持否定和反對的態度。

一戰過後,德國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

到了30年代,德國又遭遇了經濟大危機,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慘。這個時候,擅長洗腦的希特勒就贏得了眾多德國民眾的支持。希特勒多次強調種族主義,並以實際行動讓人們看到了德國復興的希望。所以在二戰爆發的時候,大多數德國人都認為這是一場為一戰雪恥的戰爭,國內人民普遍展現的是支持態度。

儘管到了二戰末期,德國開始遭到不斷的失敗。但由於希特勒的洗腦觀念深入人心,因此雖然出現了一些反戰的聲音,但大多數德國人仍是願意同德國共存亡的。這也是德國國內沒有爆發起義,甚至希特勒還在柏林戰役中招募到幾十萬新兵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德國國內的蓋世太保,也是讓人相當忌憚的存在。他們具有“預防性逮捕權”,可以不經過法律程序直接將人逮捕下獄。並且這個機構的情報網絡神通廣大,對德國民眾有著很強的威懾力。

所以,即使有人想出來搞起義,也多半被蓋世太保扼殺在搖籃裡。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