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一鉤觸底一鉤懸浮嗎?野釣,老釣手是這樣調釣的

還在一鉤觸底一鉤懸浮嗎?野釣,老釣手是這樣調釣的

自從臺釣釣法流行以來,野釣,總是有懸墜釣法幹不過散子浮(底墜釣法)一說。然而,作為一種專為釣鯽魚而誕生的釣法,如果說野外釣鯽魚乾不過其它釣法,其實不是釣術本身有問題,而是使用者墨守成規而造成的結果。

臺釣源於日本的hera釣法;hera就是日本鯽魚,屬於濾食性雜食魚類,和我國的鰱魚的食性有點相同:主食為水中的微細植物性浮游生物。同時,日本鯽魚還是一種全泳層全季候:根據季節水溫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自己棲息泳層的魚類; 也正是因為hera的這些習性,所以才誕生了hera的獨特釣法:既可釣浮又可釣底;上鉤霧化,下鉤輕度霧化或上騙餌;不打窩,而是採取打頻率,讓作釣區域形成霧化區,吸引魚兒來吸食。如果,我們野釣還是採取這樣的釣法,不是釣鰱鱅,就是隻能釣小雜魚,面對野生的中國底棲魚類,這樣的釣法是很難發揮出它自身的特點的。

野釣時,如果還是選擇懸墜釣法,根據中國底棲魚類的習性 ,其實更適合打窩作釣,雙鉤實打實著底的釣法(圖一):

1.打窩,誘魚效果更快,聚魚效果更長;不需要不斷的提竿打頻率,所以不會驚擾魚,能讓魚放鬆警惕性進窩索食;特別是釣大魚時,效果更好;

2.野外的自然水域的底棲魚類的食性,更喜歡顆粒、塊狀、固體的食物;小魚吃小餌,大魚吃大餌;所以不用霧化餌而採用粘餌,延長提竿換餌的時間(5分鐘~10分鐘),能讓魚兒更安心的採食;

3.雙鉤實打實著底,更適應大魚在底層索餌的習慣。同時,由於雙鉤餌不受浮漂向上的牽扯力,雙餌軟化後,雙鉤不會脫離餌團,不會造成空鉤水底懸空等待的尷尬情況出現;也就不用擔心鉤上是否還有餌料這樣的問題;

4.一鉤躺底一鉤觸底的調漂找底步驟(圖一):

還在一鉤觸底一鉤懸浮嗎?野釣,老釣手是這樣調釣的

1.在家將漂調到:單鉤懸墜,浮漂露3目或4目(圖一a);調目的多少,按所釣水域的深淺、水底平整度以及所釣魚種來決定:水深,在家把目數調的高點將水線自重所壓大概目數的餘量預先留出,到達釣場不需要在修剪鉛皮;水底不平,調高目,垂釣時,讓線組自己修正,始終保持雙鉤一鉤躺底一鉤著底的狀態;釣大魚,調3目~5目,可以放口;

2.假設我們在家單鉤調的是4目,調好後,我們將單鉤剪去,看它懸墜時露出幾目,假設無鉤露出的調目是6目(圖一b),說明鉤重2目;記住無鉤的目數(6目)和帶單鉤的目數(4目)就行了;

3.到達釣場,在無鉤的鉛皮上裹上重鉛(圖二a),開始反覆找底,後裹上的重鉛將浮漂拉入水中;上移浮漂,反覆找底,直到浮漂露出目數(這個目數必須小於你在家調漂時的無鉤目數)一目,說明底已找到(圖二b);然後繼續拋竿,看看每次扔到釣點後浮漂露出的目數是否有變化,有變化說明底不平(可考慮修鉛皮);沒變化,說明底是平的(下面舉的例子都是以平底來說的);

還在一鉤觸底一鉤懸浮嗎?野釣,老釣手是這樣調釣的

4.找到底後,將鉛墜外裹上的重鉛拿走,繼續拋鉤入水,壓風線,看浮漂無鉤時露出幾目:露出6目,說明水線、風線的增加,沒改變浮漂的目數;假設改變了目數,變成了5目,說明水線和風線的自重壓下去了1目(下面第五步時,可考慮是否修剪鉛皮);不管調漂的目數有沒有變化,我們都將浮漂座下移,下移的距離大於或等於底鉤子線的長度即可,拋鉤入水,再次看浮漂的目數有沒有改變,正常情況都不會有變化;如果有變化說明,說明水底的情況太複雜(有水藻),是新手,最好換釣位;

5.由於水線和風線自重的增加,家裡無鉤時調的6目變成了無鉤5目(圖三a),這時可考慮修剪鉛皮,也可考慮不修剪;我們這裡以不修剪鉛皮為例:掛上雙鉤(鉤和在家調漂時用的鉤是同一品牌同一規格的),浮漂被壓入水中,由於我們已經知道單鉤在這個漂上所壓目數為2目,實際垂釣時,無鉤調目變成了5目,那麼單鉤調目應該在3目(圖三b);

還在一鉤觸底一鉤懸浮嗎?野釣,老釣手是這樣調釣的

開始找底垂釣

1.使用素餌作釣

上面已經介紹過,野釣時,自然水域的底棲魚類更愛食用粘一點的餌料,所以我們按所釣的魚種來決定餌團的大小和粘度,掛上餌團後,不斷的上移浮漂,直到浮漂露出的目數在3目,這時只要底是平的,雙鉤是百分百一鉤躺底一鉤著底的狀態(圖四):當上鉤的餌料化完了,浮漂也不會上移將上鉤帶離餌團,增加了魚吸食中鉤的機會。

還在一鉤觸底一鉤懸浮嗎?野釣,老釣手是這樣調釣的

2.蟲餌

我們以蚯蚓為例:經過上面的調漂,我們知道由於浮漂漂尾是錐型的,浮力大小不均衡,掛上雙鉤後,浮漂有可能變成1目也可能平水或沒入水中,但是這都不是事,因為我們是釣底的。我們掛上蚯蚓後,由於蚯蚓的自重,浮漂整個沒入水中,然後上移浮漂,直到浮漂露出目數就可以開始正常作釣了,這時,掛雙蚯蚓的雙鉤,在水下有可能是一鉤觸底一鉤懸浮,但這不影響魚來吃食,因為蚯蚓在水裡不會像商品餌那樣融化,更不會造成空鉤等待的現象,反而由於懸浮的蚯蚓不斷的扭動,會更容易刺激魚兒開口咬鉤;由於雙鉤在水底的具體狀態我們並不清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實際情況來進行調釣:當出現漂亮的扽口老是打不中時,我們可以不斷的上移浮漂,改變雙鉤在水中的狀態;但是前提以露出水面的目數不超過3目為準,因為三目是"一鉤躺底一鉤著底"的狀態(概念上的),因為超過三目會釣的很"鈍",如果繼續盲目上移浮漂,甚至會造成鉛墜觸底的現象出現而不自知。同理,如果我們掛雙蚯蚓釣的是三目,如果扽口很小,老跑魚或中魚後,魚鉤不是掛在魚的下唇就是魚的喉嚨,說明你釣鈍了,就應該一點點的下移浮漂,讓浮漂對雙鉤有一定的牽制力,讓扽口更明顯,達到見扽口一打必中魚的效果。

歡迎跟帖討論!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