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聰明,而是捲入了不該捲入的事



楊修,是三國時期魏國極其聰明,極其有才華的人,其聰明程度,有人拿他和曾經的鬼才郭嘉相比,但是我們常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聰明人往往死在自己的聰明上。

楊修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聰明,而是捲入了不該捲入的事

一般的說法是:在定軍山戰役時期,夏侯惇入賬,稟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曰:"雞肋!雞肋!"然後楊修聽了以後,讓大家收拾東西,準備撤軍,其理由是: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然後士兵們就聽了楊修的話,收拾東西準備撤軍。曹操聽說以後,勃然大怒,就以動搖軍心為名,將楊修殺了。

楊修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聰明,而是捲入了不該捲入的事

曹操是一個十分多疑的人,像他這樣的人,不喜歡完全猜不透自己心事的屬下,因為他們太笨,使喚起來太費勁;更不喜歡完全猜透自己心事的屬下,因為太聰明,完全猜透自己的心事,自己就在屬下面前毫無神秘感和威勢可言。

楊修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聰明,而是捲入了不該捲入的事

關於楊修聰明被曹操忌恨的事,由來已久,有以下幾個例子: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後花園。落成時,操去觀看,在園中轉了一圈,臨走時什麼話也沒有說,只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瞭解其意,就去請教楊修。楊修對工匠們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你們把園門造得太寬大了。工匠們恍然大悟,於是重新建造園門。完工後再請曹操驗收。操大吃一驚,問道:"誰領會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此乃楊主簿賜教!"曹操內心嘖嘖稱奇


有一天,外有人給了盒精美的酥(奶酪),中原地區沒怎麼見過這東西,曹操嚐了一口,之後,就在酥盒上豎寫了"一合酥"三個字,讓使臣送給文武大臣。大臣們面對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只好楊修求教。楊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起餐具給大家分吃了。大家問他:"我們怎麼敢吃魏王的東西?"楊修說:"是魏王讓我們一人嘛!"在場的文臣武將都為楊修的聰敏而拍案叫絕。而後,操問其故,修從容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曹操表面大笑,內心卻已經有了其他念頭。


曹操生性多疑,性多猜忌,他生性嗜殺,年輕時刺殺過權臣董卓,小時候被自己最好的朋友袁紹顧殺手刺殺過,現在自己位高權重也害怕有人刺殺自己,常吩咐左右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帳中睡覺,被子掉落在地上,一近侍過去撿起來幫他蓋上。曹操突然醒了,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扶上床睡。睡了半天起來的時候,假裝作夢,佯驚問:"何人殺我近侍?"大家都以實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惟有楊修又識破了他的意圖,臨葬時指著近侍屍體而嘆惜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到後,內心尤外忌恨楊修。

楊修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聰明,而是捲入了不該捲入的事

曹操曾寫信給楊修他老爸楊彪說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按照一般觀點,楊修就是太聰明瞭,而且不知道收斂,老是猜透曹操的心事,老是光明正大的說出來,顯示自己的聰明之處。一般老師也總是拿這個舉例子,什麼聰明反被聰明誤,鋒芒太露,必遺其咎,一直觸曹操的眉頭,導致在雞肋事件後,以動搖軍心為名,將楊修殺死。

楊修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聰明,而是捲入了不該捲入的事

但是這件事情並非想象的那麼簡單,如果曹操的想法和大多數人一樣的話,那大家不都是曹操了嗎?當初禰衡擊鼓罵曹,曹操都能忍,官渡之戰時,陳琳替袁紹寫檄文罵了曹操祖宗好幾代,曹操依然沒有殺他,還說他文采好,寫的是難得一見的好文章。曹操不僅免除了他的罪過沒有殺他,還讓他擔任要職,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這體現了曹操是一個有氣度、有胸襟的人。

楊修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聰明,而是捲入了不該捲入的事

那好,既然曹操是一個有容人之量的人,對於有才華的人可以包納,那楊修如此聰明,有沒有才華呢?有。

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丞相請署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

楊修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聰明,而是捲入了不該捲入的事

意思是:楊修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改任丞相府倉曹屬主簿,軍國大事,楊修都處理的很好,很得曹操賞識和信任,大家也都很佩服他,自魏太子以下,都巴結他。

這是業務上,其本身的文采也特別優秀。曹植是以詩才著稱,但是曹植非常崇拜楊修,還經常向楊修學習,還寫書信誇讚楊修道: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大魏,足下高視於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也。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盡集茲國矣。然此數子,猶不能飛翰絕跡,一舉千里也。以孔璋之才,不閒辭賦,而多自謂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還為狗者也。前為書啁之,反作論盛道僕贊其文。夫鍾期不失聽,於今稱之。吾亦不敢妄嘆者,畏後之嗤餘也。世人著述,不能無病。僕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昔丁敬禮嘗作小文,使僕潤飾之,僕自以才不能過若人,辭不為也。敬禮雲:'卿何所疑難乎!文之佳麗,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嘆此達言,以為美談。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於制春秋,遊、夏之徒不能錯一字。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見也。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割斷。劉季緒才不逮於作者,而好詆呵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毀五帝,罪三王,呰五伯於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魯連一說,使終身杜口。劉生之辯未若田氏,今之仲連求之不難,可無嘆息乎!人各有所好尚。蘭茝蓀蕙之芳,眾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英之發,眾人所樂,而墨翟有非之之論:豈可同哉!今往僕少小所著詞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採,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揚子云,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薄德,位為籓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頌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亦將採史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名山,將以傳之同好,此要之白首,豈可以今日論乎!其言之不怍,恃惠子之知我也。明早相迎,書不盡懷。"


由此可見,楊修無論是業務還是文采,都是人中之傑,曹操也有容納人才、怪才的氣量,但是楊修被殺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他捲入曹操的立儲時間,當時曹操有四個兒子人選,長子曹丕,次子曹植,三子曹彰(黃鬚兒),四子曹熊,但是三子曹彰雖然頗得曹操喜歡,卻勇而無謀,四子曹熊體弱多病,所以主要人選就曹丕和曹植兩個人。

楊修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聰明,而是捲入了不該捲入的事

但最終曹操選的曹丕,因為曹植文章雖強,但治國看的不是文化水平,是政治能力。當時輔導曹丕的老師冢虎——司馬懿,輔導曹植的老師就是楊修,楊修是個聰明人,其間多次幫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驗。(比如曹操交代兒子出城辦事,可偏偏不讓看城門的士兵開門,楊修讓曹植闖出去,殺了門衛,以此讓曹操覺得曹植殺伐果斷,曹操自己本來就是個殺星。還有教給曹植應對曹操的治世之策,對答如流。)

但曹操擔心他死了以後,曹植和楊修聯合起來作亂,甚至奪權,這就會導致統治階級內鬥,然後國家機器運轉癱瘓,北方陷入動盪,所以曹操必須殺了楊修,但是楊修是個人才啊,留著還用價值,所以曹操就在自己晚年覺得快不行了的時候把他殺了,而楊修死亡和曹操死亡的時間,不過相差百餘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