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之師:杜威

胡適之師:杜威

1859年10月20日,約翰·杜威出生在美國佛蒙特州柏林頓。他是阿奇博爾德·杜威和魯西娜·裡奇四個兒子中的第三個。他小時候家境很不錯。父親是雜貨商,全家人的日子過得相對舒適。父親非常喜歡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經常給兒子們誦讀伯恩斯的作品。如果兒子們能成為商人,他就已經很滿足了。杜威的母親比父親小20歲,兩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母親比較熱情、上進,也正是在她的強烈要求下,三個倖存的兒子(最大的兒子夭折了)才得以在佛蒙特大學接受大學教育。

杜威正是在大學期間才首次萌發了對學術研究的興趣。也正是在這期間,他開始接觸進化論思想,他所學的課程影響了他的一生。在近代社會,物種與生物體被看作是不可變的完美實體——仁慈上帝的作品。杜威的理論擊敗了這一思想。他指出,自然世界其實是處於不斷髮展變化中的,生物體與物種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變化。迭代變化思想成為杜威人性思想的核心內容。他否認人類具有根本本質,也不認為這一本質涵蓋生活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式。相反,他指出,人類是在與周圍環境方方面面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人完全是生活實踐的產物。

杜威並非只在進化論思想領域認識到了科學思維方式的重要性。他研究生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那裡接觸到了享有國際聲譽的實驗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杜威對科學方法的印象頗為深刻。他在早期作品中曾努力調和科學方法與黑格爾唯心主義之間的關係,結果並沒能成功。到了19世紀90年代早期,他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後,便放棄了唯心主義,轉而信奉經驗與工具哲學,並在隨後的60年間一如既往地支持該理論。

杜威認為,價值判斷屬於時機判斷,可以引導我們做出賦予事物價值的行為。當我們賦予事物價值的日常行為受到問題情境的干擾時,價值判斷就會發揮作用。舉個例子,我發現如果深夜喝了咖啡就很難入睡。價值判斷的重點——我應該在深夜喝一些熱牛奶——在於引導人們選擇新的必要的行為方式,從而解決問題情境。因此,價值判斷這一工具有助於我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杜威明確提出了人們受教育的正確方式。他尤其指出,教育不應該過分強調說教,教育理念不單單是為了向學生傳授知識,讓他們被動接受。相反,恰當的教育是為了鼓勵學生進行積極探究,從而激發他們對於新知識的想象力。這樣一來,人們就能夠獲得所需的技能與經驗,並作為民主參與原則下的社區成員快樂地發揮作用。

約翰·杜威1930年正式退休,但此後仍然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名譽教授。他1904年就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一直待到1939年。當時,他已經是美國哲學界的傑出人物了。即便他不再教學了,也並沒有結束哲學與公共活動。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當時還擔任調查委員會主席,負責調查列夫·托洛茨基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莫斯科公審中被冠以的罪名。

1952年,杜威離開了人世,享年92歲。當時,實用主義越來越不受哲學專業人士重視。不過,杜威在哲學界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他對西方哲學經典傳統的批判至今看來都非常中肯。他在自由、進步思想界影響深遠。此外,如今世人又恢復了對他的興趣,這一點尤其反映在一些人的作品中,比如理查德·羅蒂和尤爾根·哈貝馬斯。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學者胡適、蔣夢麟等都曾是杜威的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