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者推測——謝莊巖畫:遠古時期的“巖畫天文臺”

□周麗曉 匡佳慧

近日,對河南巖畫的研究又有重要發現,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學史專家孫小淳教授對南陽市臥龍區謝莊鎮田營村的古巖畫的性質和用途提出新的推測:被當地稱為“日月祭祀壇”的巖畫是一種石刻天文圖,其圓形結構具有測定季節和時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種日晷。該岩石畫的天文意義極其重要,很可能是遠古時期的“天文臺”。

2020年11月7日上午,孫小淳教授一行三人在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研究員赫玉建,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長周,臥龍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雷燕等的陪同下,前往臥龍區謝莊鎮田營村實地考察。該大型巖畫雕刻在一塊稍有坡度的岩石上,南北長約29米,東西寬約27米。巖畫最顯著的地方是位於北端的圓盤狀雕刻,由內外圓組成,內圓面稍高,形成內外圈之間的凹穴圓環。孫小淳教授等人當場對其進行了粗略測量:圓盤的內圓直徑為1.7米,外圓直徑為2.6米,圓盤面東高西低,坡度角約為12度,圓盤中心有明顯的圓點。孫小淳現場取一樹枝立在圓盤中間解釋其測時的功能:根據一天中立杆的影子投在圓環上的位置,即可測定時刻,因此他推測這是一種日晷。內圓上有一明顯鑿刻的缺口,初步判斷在正南方向。孫小淳教授對圓盤外東側東南和東北方位約2米處的“旦”形和“月”形圖案,作了角度估算,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東經112度,北緯33度)推測,認為很可能是冬至、夏至的日出方位,因此該日晷又具有測量日出方位以定節氣的功能。整個巖畫上還刻有一些成組的圓點,構成星象圖,其中可以辨認出“北斗”等星象。根據這些初步的觀察與分析,孫小淳教授認為該岩石畫具有明顯的天文觀測功能,兼具天文宇宙圖的性質,可稱其為“巖畫天文臺”。

據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白振國及當地考古專家介紹,南陽地區的凹穴巖畫,分佈範圍廣、數量大、類型齊全,自成體系,年代最早的可到新石器時代末期。除臥龍區巖畫之外,南陽市境內很多縣(市、區)也有不少類似的巖畫分佈。其中臥龍區謝莊鎮巖畫內容全面且保存完好,便於集中研究,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孫小淳教授一行對謝莊巖畫所做的初步考察和推測,為進一步研究這一遺址的年代、性質和功能,指出了方向。孫小淳教授提議,宜儘早組織天文學家、考古學家、巖畫專家對該遺蹟進行深入的研究,並指導謝莊鎮政府做好下一步的保護工作,謝莊鎮對此高度重視,在已為這處遺蹟安裝監控的基礎上,將著手修建保護圍欄,確保遺蹟安全。

參加此次考察活動的人員有: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教授、科研助理周麗曉博士、博士研究生匡佳慧,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研究員赫玉建,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長周、職工尚帥,南陽市臥龍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雷燕,謝莊鎮時任副鎮長賈叢、村鎮建設辦公室李丕、田營村支部書記屈建功等。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者推測——謝莊巖畫:遠古時期的“巖畫天文臺”

孫小淳(左二)等對圓盤進行初步測量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者推測——謝莊巖畫:遠古時期的“巖畫天文臺”

孫小淳(左二)對圓盤的功能進行推測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者推測——謝莊巖畫:遠古時期的“巖畫天文臺”

孫小淳(左二)介紹圓盤的日晷功能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者推測——謝莊巖畫:遠古時期的“巖畫天文臺”

可辨認的“北斗”星象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者推測——謝莊巖畫:遠古時期的“巖畫天文臺”

謝莊巖畫的圓盤部分,專家推測可能是具有“日晷”功能的天文圖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者推測——謝莊巖畫:遠古時期的“巖畫天文臺”

考察謝莊鎮巖畫

圖片由匡佳慧、袁碩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