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姊妹篇1——淺談曹魏西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姊妹篇2——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正文

三國時期歷史階段的軍事衝突地域表現主要是曹魏與吳、蜀的南北對抗,其中魏吳兩方的交戰對峙的疆域沿長江上下,自東向西橫貫近千里,而其中合肥-壽春方向所在的淮南地區是魏吳兩方作戰的主戰場。

根據歷史學者的相關統計,孫吳軍隊在公元208年到278年間,對曹魏及西晉共發動進攻高達34次,其中合肥-壽春方向的攻擊達到了12次,佔整體的35%。其中孫吳君主親征有6次(孫權4次,孫皓2次),權臣領軍出征有3次(諸葛恪、孫峻、孫硐)。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合肥城下

對於曹魏集團而言,壽春-合肥方向亦為南征孫吳的主要方向,曹操四越巢湖、曹丕三次伐吳,以及後來數次反司馬氏動亂,均在壽春-合肥一線發生。因此,合肥-壽春一線是曹魏集團東線戰區主要作戰區域。

東線主將主要都督揚州軍事,軍職一般為徵東將軍或鎮東將軍,資歷高者會晉升更高軍職。本文主要簡述曹魏集團東線戰區的情況。

公元200年,曹操正與袁紹對峙,無暇顧及南方,便派遣劉馥迅速進入淮南地區,招撫民眾主持農業發展,江淮流域經濟逐漸恢復,行政統治逐步穩固,東線戰區初步成立。但曹操並未派遣足夠兵力,以至於公元208年劉馥去世以後,東線戰區直面孫權軍事威脅。

第一任都督:張遼(210年-217年)

赤壁之役以後,孫權將北征曹魏的主要戰場轉移至合肥方向,這迫使曹操改變作戰方略。一方面,曹操親自率軍來到淮南前線,討伐當地土匪流寇,穩定東線戰區內部治安;另一方面,曹操安排張遼為首等將領駐守合肥,增強東線戰區的守備力量。

雖然如此,曹操還是非常擔心東線戰區的軍事異動,因此曹操數次親臨淮南,兵鋒直指濡須,張遼更多時間是東線戰區的臨時指揮官。曹操在與孫權的對峙中其實沒佔到什麼便宜,但是有效緩解了東線戰區軍事壓力。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張遼(字文遠)

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張魯,孫權趁機兵進東線戰區核心據點合肥。危難之時,張遼當機立斷選擇速戰,趁孫權立足未穩之時發動奇襲,成功擊敗孫權。逍遙津之役也成為了三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之一,張遼也被曹操任命為徵東將軍,主持東線軍事。

公元216年,曹操再次南征孫權,繼續增加東線戰區軍隊數量,企圖給孫吳造成持續軍事威脅。而當兵力逐漸增加時,東線戰區主將也自然會被曹操換成他更信任的將領。

第二任都督:夏侯惇(217年-220年)

曹操最後一次耀兵淮南時,將大量軍隊部署在巢湖附近,並派遣夏侯惇都督二十六軍,駐紮巢湖南部的居巢縣以震懾孫權。不過,當時孫劉聯盟已到破裂邊緣,三方鬥爭核心逐漸轉移至曹魏南部戰區,東線戰區軍事部署情況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夏侯惇(字元讓)

公元219年,襄樊之役爆發,關羽威震華夏。曹操與孫權迅速統一戰線,東線戰區的軍事力量緊急調往荊襄地區解圍。因此,在夏侯惇主持東線戰區的任期內,曹魏與孫吳兩家處於很短時間的“蜜月期”,東線戰區也迎來戰亂時期難得的短暫和平。

公元220年,夏侯惇病逝,東線戰區即將迎來新的領導人。由於東線戰區對於曹魏的重要性,不出意外又會是一位宗族將領負責。

第三任都督:曹仁(220年-223年)

夏侯惇病逝後,曹魏名將曹仁繼任東線戰區軍政負責人,屯駐合肥,並被任命為大將軍,不久又升遷大司馬。曹仁在任期間,曹丕屢次要求孫權任子被拒絕,魏吳正式決裂。曹丕企圖發動三道伐吳之役以懲罰孫權,曹仁成為其伐吳主將首選。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曹仁(字子孝)

不過三道伐吳之役進行的並不順利,率主力出濡須的曹仁不僅遇到孫吳軍隊頑強抵抗,而且中了誘敵之計,損失慘重,浩浩長江讓數十萬曹魏大軍無可奈何,只得全面撤退,曹仁也在戰役結束不久逝世。曹丕逐漸意識到,他統一天下之願恐怕無法快速實現。

第四任都督:曹休(223年-228年)

曹仁去世後,曹丕任命曹休擔任新任東線戰區一把手,駐點後撤至壽縣。曹丕意識到對吳作戰不可能速戰速決,而會是長期對峙的過程,後撤防線可以給孫吳的進攻造成補給困難,也說明曹魏集團在東線戰區的戰略方針已調整為以守為主。

然而曹休到任之後,一直有著耀兵孫吳、虎步江淮的雄心。曹丕終其一生都沒實現的跨越長江的夢想,曹休將奮力繼承之並打算將其發揚光大。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曹休(字文烈)

公元228年,曹休率領數十萬大軍討伐孫權,這次曹休沒有走合肥-濡須方向,而是轉而南下進攻孫吳江北的廬江郡。曹休本就自視甚高,卻不知中了孫吳誘敵深入之計,不但在石亭被陸遜等人偷襲,後路也被截斷,多虧援軍及時趕到才逃過一劫。

石亭之役結束後,曹休也因內心憤懣,不久病逝。

第五任都督:滿寵(228年-238年)

曹休去世後,滿寵被任命為東線戰區軍政長官。當時東線戰區局勢對曹魏非常不利,石亭新敗給戰區蒙上一層陰影,而孫權稱帝之後對淮南地區的虎視眈眈,讓東線戰區直面新的軍事壓力。滿寵在如此局勢下,急忙加緊戰備,完善東線戰區戰略部署。

原劉馥所築的合肥城是孫權北伐的主要目標。滿寵在任時發現合肥城離水路很近,孫吳軍隊來往非常便利,所以滿寵果斷捨棄合肥城,並在其西邊依山修建合肥新城,以削弱孫吳水軍作戰優勢。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滿寵(字伯寧)

滿寵這一措施非常奏效,為東線戰區爭取到了有效的防禦態勢。公元233至234年,孫權連續兩次北上進攻合肥新城,先因合肥新城離水路較遠,軍隊於船上停留二十日不敢下船;後因合肥新城頑強抵抗而屢屢受挫,又不敢長久對峙,很快就撤軍了。

滿寵在淮南地區的一系列戰略舉措與合理部署,讓孫權屢次北伐均無功而返,東線戰區因滿寵部署得當而頂住了孫吳的軍事壓力。公元238年,滿寵年邁,朝廷將其調離東線戰區。

第六任都督:王凌(238年-251年)

王凌繼任滿寵為新任東線戰區負責人。王凌出身太原王氏,東漢司徒王允之侄,其義弟王昶同樣屬於太原王氏,兩位先後擔任曹魏集團東線戰區和南線戰區一把手,太原王氏不知不覺成為司馬氏最大的潛在政治對手。

王凌在任期間,東線戰區軍事壓力持續減小,其主要因孫權後期政局動盪,“兩宮之爭”愈演愈烈,孫權已無暇顧及北伐事宜。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王凌(字彥雲)

與此同時,曹魏集團在淮河流域大興屯田,由鄧艾主持具體屯田事務,不久,淮河流域出現一派富庶景象。至此,東線戰區經濟快速發展,軍事防禦力量明顯增強。

然而,公元249年爆發的高平陵事件,為東線戰區十年內亂埋下伏筆。公元251年,王凌因畏懼司馬懿政治壓力,毅然走上反抗司馬氏的道路,雖然很快被司馬懿鎮壓,但東線戰區的動盪局勢毫無停止跡象。

第七任都督:諸葛誕(251年-252年)

司馬懿迅速撲滅王凌動亂,將東線戰區軍政大權交給諸葛誕。諸葛誕也出身世家大族,深受司馬師信任,他憑藉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很快安定淮南地區政治局勢。正值此時,孫權病危,司馬師正在籌劃著一場大規模戰役,為其獨攬大權打下政治基礎。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諸葛誕(字公休)

公元252年,孫權病逝,司馬師立即興兵伐吳,發動東興之役,主戰場就在東線戰區前線的孫吳東興港,諸葛誕亦掛帥出征。然而,諸葛恪派遣丁奉等人發動奇襲,曹魏軍隊於東興慘敗。戰後諸葛誕被問責而降職,並調任都督豫州。

第八任都督:毌丘儉(252年-255年)

東興之役以後,原豫州都督毌丘儉掌握東線戰區軍政大權。毌丘儉雖出身平民,但憑藉北伐遼東與高句麗的戰功,在朝廷內部有著較高威望,其作戰能力也在曹魏後期名將中出類拔萃。

毌丘儉剛到任時,諸葛恪取得東興大捷,志得意滿,欲發兵二十萬奪取合肥新城,東線戰場自曹魏立國以來遭到了最嚴峻的考驗。毌丘儉立即整頓邊防,調和內部矛盾,在很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強化東線戰區防禦,最終成功阻止諸葛恪的北伐。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毌丘儉(字仲恭)

不過曹魏政局的動盪卻讓這位名將不知何去何從。公元254年,司馬師誅殺夏侯玄、李豐等人,讓本與兩人交好的毌丘儉心不自安,而且就在同年,司馬師廢掉曹芳,另立曹髦為帝,這又讓受曹睿知遇之恩的毌丘儉憤怒不已。於是毌丘儉萌生打倒司馬師,重新擁立曹芳復位的計劃。

公元255年,毌丘儉聯合文欽正式起兵反抗司馬師,孫吳也欲趁亂北伐,東線戰區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毌丘儉與司馬師在豫州境內多次激戰,各州都督紛紛率軍支援司馬師,毌丘儉寡不敵眾,戰敗被殺,文欽父子逃亡孫吳。

第九任都督:諸葛誕(255年-258年)

毌丘儉戰敗後,諸葛誕再次率領軍隊迅速進駐壽春穩定東線戰區局勢,諸葛誕在江淮地區威名遠揚,有很多人願意為其賣命,東線戰區的軍政大權也再次落入諸葛誕之手。諸葛誕聲望如此之大,手下人馬如此之多,這讓剛掌曹魏大權的司馬昭內心無法平靜。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諸葛誕(字公休)

公元257年,司馬昭任命諸葛誕為司空,準備將其調入朝廷並監視起來,諸葛誕拒不接受,鋌而走險發動叛亂。司馬昭統領各路人馬共計二十六萬進兵淮南,諸葛誕率軍十五餘萬死守壽春,孫吳也趁機出動十萬人馬北上救援,東線戰區爆發了三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戰役。

壽春被司馬昭圍攻超過半年,孫吳援軍也被王基等部將率軍擊破,諸葛誕彈盡糧絕,被迫突圍,不幸被俘,整體歷時超一年的壽春之役終於結束。東線戰區在經歷了多次內亂之後,各項發展都陷入困局,淮河流域經濟百廢待興。

第十任都督:王基(258年-259年)

三次大規模的動亂使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司馬昭決定將東線戰區的轄區一分為二,分散削弱都督職權,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東線戰區以淮河為界劃分為淮南淮北兩部,王基負責淮南戰區,陳騫負責淮北戰區。兩人到任之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及時安定戰後局勢,儘快恢復經濟發展。孫吳方面本想趁機北伐,奈何自己政局不穩,內亂頻發,國力差距也日益懸殊,東線戰區也再未爆發大規模戰爭了。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王基(字伯輿)

公元259年,南線戰區都督轄區被重新劃分為三部,王基與陳騫均被調任至南線,不過重視發展的政策延續了下來。東線戰區沒有戰爭壓力,屯田政策也在如火如荼的實施著,淮河流域經濟逐漸復甦。

第十一任都督:石苞(259年-265年)

王基與陳騫離任之後,青州都督石苞被任命為淮南戰區負責人,同時盧欽被任命為淮北戰區負責人。石苞出身平民,因司馬懿賞識而平步青雲,所以司馬氏有恩於石苞,而盧欽出身世家大族,范陽盧氏後裔,漢末名士盧植之孫,曹魏司空盧毓之子。

不久盧欽被調往中央任職,新任淮北戰區負責人由司馬駿擔任。司馬駿是司馬懿的第七子,宗室勢力開始控制東線戰區,這也側面說明司馬昭對爆發在東線戰區的數次內亂依然心有餘悸。

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石苞(字仲容)

公元268年,西晉已代魏,晉武帝司馬炎對常年負責東線戰區事務的石苞懷有很大疑心,下令罷免石苞官職,淮南地區第四次動亂一觸即發。石苞及時認清形勢,俯首認罪,棄官歸隱,終究沒有讓內亂的戰火再次燃燒在東線戰區。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南北對抗中,東線戰區的歸屬對雙方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淮河流域的控制權,極大程度決定戰爭的走勢。曹魏集團對東線戰區的經營,迫使孫吳數次軍事行動無所作為,曹魏長期處於優勢,這也為後續西晉平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